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由于人才与用人单位双方在信息上存在“不对称”,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人才资源信息的缺乏,使传统的人才识别形成了一系列不健全的识别标准与制度,出现了用人单位学历崇拜、职称崇拜、名校崇拜、“海归”崇拜、证书崇拜等现象,人才的识别成了“硬件”的识别,忽视了人才能力、品质、道德等“软件”的考虑。既影响了人才资源的开发,也滞后了人才制度的建设。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人才的识别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为了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了促进人才的开发利用,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识别机制。由于人才与用人单位存在信息不对称,可以依据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分离均衡理论”建立健全人才识别机制,根据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不同的特征,建立一个反映人才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吻合的综合认识体系,  相似文献   

2.
前些年,“海归”炙手可热,似乎只要到国外“镀”上一层金, 回来就可以“卖”出个天价。而如今,在国内人才市场上,部分被 称为“海归”人才的留学归国人员开始体会到就业的艰难,面对四 处碰壁的求职遭遇,“海归”们不得不选择暂时“待业”……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40万人留学海外,到目前为止,有14万人学成回国,此外,“海归”的人数正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海归派”已成为才市新宠……  相似文献   

4.
诸多科技工作者和科研体制研究专家指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严重科技造假事件,折射出当前科研人才机制存在的诸多偏差,现在必须打破“海归”迷信,把好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关口,不要热衷于制造科技明星,不要过于迷信利益驱动对科技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中国充满了机遇,在“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方针的指引下,大批的海外留学生也纷纷归国寻找发展机会,回国创业、回国服务的留学人员数以万计,所从事的工作也遍布各个行业。仅以上海为例,现在每年出去的人虽然仍以30%的速度增长,但回国人员的增长速度却是50%,中国出现了第四次留学海归潮。南京才市上的“海归”派目前南京人才市场上“海归”人才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那些在外留学多年,有着资深的教育背景,同时还具有若干年国外工作经历的海外留学人才。这部分留学人员人数相对较少,但往往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和…  相似文献   

6.
《人才开发》2010,(5):6-6
为吸引更多的“海归”来深圳就业或创业,深圳今年将制定专门针对海归人才的优惠政策。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说,深圳今年将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在今年出台高层次人才队伍具体分类办法,为人才设定若干标准,使人才的认定更具有操作性,便于政府配套资源向不同的人才倾斜。同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习惯上把留学归国人员称作“海归派”。最近,“海归派”找工作已不如以前容易,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外留学人员基本不再优先。 前些年,由于出国留学的人数少,因此当他们一回国,就能比较轻松地找到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但随着大批留学人员回国,这一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不仅北京是这样,其他地区也是如此,去年,上海就有7000多名“海归”人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地说,被人们称为“海归”的回国留学人员近些年已不那么风光了。随着出国留学变得日益容易,而且主要取决于钱,留学生的分量早已大打折扣,因此,许许多多“海归”甚至找份与预期相符的工作都变得越来越难。于是,“海带”(“待业”)正在成为人们视线中一个新的“族群”。  相似文献   

9.
最近,围绕“外专千人计划”实施,分别与几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他们对“外专千人计划”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十分关注,有3位专家学者从用人单位、已回国工作专家、拟回国工作专家的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大批留学人员回国,他们的身价似乎已大不如从前,不仅很难找到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自主创业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普遍的共识是,并非海归人才“掉价”或失宠,而是中国人才市场日趋走向成熟和理性回归的反映。那么,作为海归人才该如何适应“生态环境”,尽快提升自己的价值呢?端正心态是关键。常见一些“海归派”牢骚满腹,抱怨国内的一些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不高,抱怨国内的一些用人单位目光短浅,不识“真金”;找到一份工作,又抱怨难以适应那里的文化,或报酬太低,或得不到重用.....总之,出了几年国,自己好像变成了天外来…  相似文献   

11.
《国际人才交流》2013,(11):34-35
深圳基础研究走在全球前沿,得益于市政府实施的“孔雀计划”,“孔雀计划”实施三年多来成果斐然。深圳“留”字号企业已超过1700家,产值超亿的逾30家,“海归经济”成为深圳自主创新与产业提升的重要力量。自1992年以来,深圳在海外举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海外人才招聘活动,招才引智取得丰硕成果,自2010年以来,深圳相继在美国、日本、  相似文献   

12.
海归人才是国际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归人才的开发和管理是中国参与人才竞争的重要环节之一.海归人才具有技术、语言、管理知识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回国创业、工作、生活中仍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针对海归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管理体系和措施,以更好地利用海归人才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曾几何时,不少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上“重学历轻能力”,“唯学历之风”盛行。违背了“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用人方针。实践证明,学历高不等于能力强.必须树立唯才是举的观点,必须重能力而不能仅看学历,唯学历之风飘然远去。然而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4.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当邓超饰演的孟小骏成功拿到签证的时候,他骄傲地喊出“美国,我来了!”然而,出国时下定决心再也不回来了的孟小骏,却背着“美国梦”回到了中国。从在国内轻狂洒脱,到在美国遭遇茫然窘迫,再到归国后的收放自如,众多海归在孟小骏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经历了“出国热”和“归国潮”,90后新生代海归们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北京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一名软件工程师,附加条件是“有留学背景者优先”。原以为很难吊起“海归”的胃口,结果竟然引来3名喝过洋墨水的“海归”硕士竞相面试。同为“海归”的该企业老板唏嘘不已:“在国外学习两年,最少也要20几万元,以这种工资水平,不吃不喝也得10年才能收回投资。”该老总说,他们公司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土”硕士,月薪最低也有6000元。看来,在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海归”自降身价实属无奈之举。北京一家媒体以“留学两年花费人民币20万(大多在领有奖学金情况下),换来月薪人民币2500元”为题…  相似文献   

16.
去年留学出国人员39万,回国20多万,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空前的留学潮和海归潮。十八大以后的海归人才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创新与突破,未来海归创业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6月30日,在以"创业基地与人才特区建设"为主题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介绍:目前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汇集4万名优秀海归,兴办15000多家企业。各高新区已出台80多个专项计划,建立了140多个国家级孵化器,吸引和帮助海归创业。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和建设“人才特区”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8.
今年我们组织了一个评估团队,从6个领域对2009—2011年“珠江人才计划”实施两年间引进的57个团队和149名领军人才,近千名高层人才做了评估。共发放了4762份问卷,对每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和团队都做了访谈和考察,包括他们的用人单位和他们的家属,还有他们的产品用户。  相似文献   

19.
杜梅 《人才瞭望》2003,(2):21-21
近一年来,工程师、经理等白领职业人纷纷走进租赁公司的“人才银行”做起了“临时工”。而最近许多城市的人才市场明文规定允许高级人才租赁、转让,并承认猎头公司的合法性。高级人才的市场化,为人才的招聘和流动增添了新的内容。一、高级人才租赁的步骤现在中国开展高级人才租赁的公司分本地的人才交流机构和国际猎头公司两大类,其最大区别就是,通过本地人才交流机构出租是与中介公司签订合同,劳动关系在中介,工资和保险也由用人单位付给中介机构后,由中介机构转发。而国际惯例的做法是猎头公司只负责推荐,由用人单位与高级人才签…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上半年,中组部人才工作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千人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千人计划”人才(包括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家属、用人单位、国内人才、公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