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知识社会学视阈来看,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有三个基本的战略取向,即构建主导意识形态同时作为观念、制度和社会心理的三重身份;推动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化,构建现代意义的国家意识形态;促使意识形态三要素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合理分离,实现主导意识形态结构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增强主导意识形态引领力离不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培育有利于提升主导意识形态统摄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构建有利于增强主导意识形态凝聚力,转换意识形态话语方式有利于增进主导意识形态吸引力,这几个方面统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从内容和形式上为增强主导意识形态引领力提供了坚实的价值指引、理论支撑和话语载体。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态势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增强吸引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推进主导意识形态创新发展、提高主导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精神现象,而且也存在于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传统中。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当代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构建同样需要坚持这一原则,只有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受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影响,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打上了精英主导和精英塑造的明显烙印;知识分子则通过介入政党政治进行了组织重建和意识形态重建工作。民国时期,政党意识形态占据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知识分子则构成了政党的主要部分,并承担起了构建意识形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把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等同替代、随意混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了不少认识困惑。从学理上辨析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联系、区别及其表现形式,有利于深刻认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空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国家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同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间的利益竟争、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存在.意识形态安全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安全因素,构建科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有利于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促进社会发展.本文从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现实困境入手,详细阐述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体系.通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深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对新闻宣传的领导作用、改变意识形态的语言表达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保障意识形态安全法律建设是这一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重视和加强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执政党都要有其主导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的一面旗帜,贯穿于执政党的一切活动中,发挥着辩护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动员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等。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既冲击和挑战意识形态的部分内容,也冲击和挑战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观念、传播体制和传播手段。面对这种冲击和挑战,执政党惟一的选择就是: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弹性度,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加快构建网上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在传播理念、传播体制和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是和谐文化生成的基础。文化的多元化是现代性、全球化和意识形态三个维度共谋的结果。现代性对前现代的解构催生了“去中心化”“脱序化”和“崇高的弱化”,为文化歧出提供了土壤;全球化一方面生成了世界文化观,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时代文化的分化和解组;意识形态对多元趋向的认同,是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条件。文化的多元化使和谐文化的构建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是和谐文化生成的基础.文化的多元化是现代性、全球化和意识形态三个维度共谋的结果.现代性时前现代的解构催生了"去中心化~脱序化"和"崇高的弱化",为文化歧出提供了土壤;全球化一方面生成了世界文化观.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时代文化的分化和解组;意识形态对多元趋向的认同,是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条件.文化的多元化使和谐文化的构建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辑刊》2007,(2):126-131
民国时期的意识形态领域,政党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整个民国时期,意识形态呈现出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三分格局;各政党特别是国民党、共产党在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无疑与他们各自具有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有很大关系;由于民国时期的社会条件,知识分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他们通过构建新的意识形态介入政党政治,构成了政党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2.
张一  罗理章 《学术探索》2014,(3):147-152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政治表达、社会整合、情感培育等意识形态功能。大众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冲击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众文化时代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经历了从否定性到阶级性的转换。在意识形态概念性质演变的基础上,列宁和葛兰西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提出了两种视角不同的路径,即意识形态的“灌输论”和意识形态的“生成论”。两种路径的提出也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制度化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灌输论”和“生成论”的协同效应,提升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和教育人民。同时,积极培养党的有机知识分子,构建无产阶级为主导的联盟,不断扩大社会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性。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出现了新的动态特点,而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战略大局的"重要一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至关重要,因此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追求网络政治理想合理化,打造网民的政治共识;促进网络舆论理性化,构建和谐网络生态文明;搭建健康文明的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政治思想交互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是基于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和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运动而提出来的,本质上是要在中国构建一个现代理性社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理论资源一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二是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这三大理论资源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丰富内容,启示我们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思考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西方国家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手段和特点是: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力求中间化,扩大党的纲领和政策的包容性,扩大党的社会基础;通过媒体宣传党的政策,消除负面影响和化解社会矛盾.西方国家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对我们的启示在于:不断完善政党政治的方法论,深化对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拓展党的纲领政策的涵盖面;扩大和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开拓思想理论建设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大致经历了探索、发展以及深化三个阶段。在党中央的科学指导之下,我们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对外发展体系一系列的成就,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坚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正确方针以及坚持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相互衔接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文学史,论述美国文学史作为一种国家叙事,参与并反映了美国民族身份和文化特性的建构过程.美国文学史家将文学主体意识构建往往等同于民族主体意识建构.通过对美国民族起源、民族身份和美国文学的界定,通过不同的编写体例和内容安排,这三部文学史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格,强化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表现美利坚民族不断变化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一、提出“软硬”结合律的根据1.理论根据。理论根据可以从三方面来看。首先,从精神文明概念的本意来看。精神文明是指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指人类智慧、思想、文化科学、道德的进步状态。这里要特别区分以下三对概念的不同含义:精神文明与意识形态、精神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包括思想意识形态在内,是以思想意识形态为主导(核心)的,  相似文献   

20.
三网融合改变了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和传播特性,使信息传播的内部过程和外部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作为公共性物品的价值,必须以社会性规制为主导对其传播进行规制,使之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需求。具体目标与实施路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制度文化环境,深化协商民主的广播电视实践;二是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和宣传模式,保障新形势下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三是重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使之重回公共利益。只有如此,方能使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社会转型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