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狂人日记》的主旨是揭露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家族制度和礼教是"人吃人"风气产生的重要根源。狂人是一个妄想性偏执狂,正好充当这篇寓言式小说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海峡那边的文坛重镇杨云萍深得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精、气、神韵,于1928年创作短篇小说《秋菊的半生》,描绘出一幅地狱中血淋淋的将人“炸着吃”的图画,同样也让人读出我们民族的巨大忧患。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祖”.《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后由鲁迅收入《呐喊》小说集.鲁迅将这篇小说的主题概括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并说《狂人日记》同《孔乙己》、《药》等一起,因“内容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相似文献   

4.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深刻地揭露其吃人本质,产生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影响。接着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大声疾呼:“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赏玩别人苦恼的昏迷和强暴。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鲁迅极其关心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容易被损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他不仅对封建制度残害妇女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同时也对妇女自身的愚昧弱点进行了挖掘和批判。其创作的小说《明天》、《祝福》、《伤逝》、《离…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谈到我国现代文学的开山篇《狂人日记》在当年的影响的时候,往往都要举出四川著名学者吴虞发表在《新青年》六卷六号(1911.11)上的那篇著名文章《吃人与礼教》来说明。吴虞在文章里,对《狂人日记》的思想极表赞同,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事例,进行具体的阐发、论证,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反动、虚伪与罪恶。  相似文献   

6.
鲁迅发表于一九一八年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吃人本质,戳穿了形形色色吃人者的丑恶咀脸,它象一面镜子,也照见了“四人帮”的狰狞面目。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愤怒揭发批判“四人帮”滔天罪行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使我们仍然感到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之口,高度概括和生动描绘了吃人者所共有的本质特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我们只要对  相似文献   

7.
以鲁迅《狂人日记》为文本,论析其荒诞特色.这荒诞、荒唐的艺术形象,蕴含有普遍象征意义,即鲁迅自己所揭示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吃人”的弊害不在真正吃人的本身,而在吃掉人的灵魂、精神、思想、自由、人格,成为一切听从主子的精神奴仆.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九八一年四月二日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自述,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革命呼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它比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还要忧愤深广。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共分二十段,是二十天的日记。各段的日期大多是不接连的,混乱的。小说里的狂人是一个部里的九等文官小书记(抄写员),过着穷苦的生活。他幻想部长的小  相似文献   

9.
一九一八年五月,作者第一次署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其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狂人日记》的主旨不在于写下层人物之受迫害,而是要借着主人公之口抨击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所以,这篇小说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起到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用。当时在《新青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这取材于现代的,都编在《呐喊》和《彷徨》集中;取材于古代的,结集为《故事新编》。如果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话,那么,歌颂创造精神的《补天》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补天》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样,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整个封建社会及其精神支柱封建礼教,发出了五四前夕的第一声春雷,使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此重大的主题,竟然能通过一个完全失去理智控制的狂人形象表现出来,确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长期来许多研究者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在同年五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狂人日记》是鲁迅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篇。它是作者向纣建营垒发起进攻时次响的第一声号角,是向吃人社会投出的意在轰毁封建礼教的第一颗炸弹。虽然它是作者最初的向罪恶制度投出的一击,但却是沉重的、猛烈的。给封建的统治造成了不可愈合的永久性的裂痕。“《狂人日记》形象地、真实地揭露了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制度吃人的本质,体现了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继《狂人日记》之后,于一九一九年三月写了《孔乙己》。后来在一九二二年六月又写了《白光》。在这两篇小说中塑造了孔乙已和陈士成两个典型人物。鲁迅之所以要塑造这两个人物,其目的就是向人们揭露封建社会孔孟之道培育了一些迂腐、麻木、愚昧的读书人,最后旧社会又无情地把他们抛弃。就象秋风扫落叶一样把他们扫掉,以至无声无息的毁灭。《孔乙己》发表之后,鲁迅于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又写了一篇《〈孔乙己〉附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反封建主义的白话小说。由于表现形式的特别,从发表之日到现在,对它的创作方法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23年10月的《学灯》杂志上,刊载过丫生写的一篇《读<呐喊>》,他将《呐喊》中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多为赤裸裸的写实,活现出社会之真实背影。”一类则“含有不可解说的神秘的理想”。《狂人日记》就被他当作第二类(即神秘主义)小说的“开其端”者。解放后,虽然没有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了,但  相似文献   

15.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论者认为,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的指导思想是人道主义思想.并从狂人对社会吃人、家庭吃人的看法,从狂人变革现状的办法和历史"吃人"的史实等方面分析了鲁迅倡"人道"反"兽道"的人道主义思想.另外,论者还指出<狂人日记>是深受西方文学的人道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文学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有益养料与汲取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鲁迅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弊害”的《狂人日记》,是在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启发下写成,却又比果戈里的小说“忧愤深广得多”;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结构之宏大,人物之众多,也或多或少取法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金被人称为是“中国的屠格涅夫”,冰心的诗集《繁星》与叹春水》,字里行间都融入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爱的哲学”.在中国现代作家行列里,没受过外来文化影响的人几乎是没有的。在创造社作家脉中.郁达夫的小说充…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一些评论者认为:《狂人日记》是意识流小说,鲁迅是意识流作家.有的同志甚至提出:“《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标志着“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第一次崛起”.这是笔者不敢苟同的.在此略述浅见,以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酒国》是在鲁迅传统及《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的长篇小说,由于"吃人"主题的再现从而与《狂人日记》取得了某种精神对应。两篇小说中的"吃人"内涵同中有异。第一层面都指向真正的肉体"吃人"。第二层面是指向象征意义上的"吃人",《狂人日记》侧重于文化文明层面的批判,《酒国》侧重于现实政治层面的批判。两者的"吃人"都具有巨大的同化性与普适性,启蒙者形象被彻底解构,表现了改造"吃人"文化的艰难。两者都表达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渴望。第三层面可作普遍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理解。产生于20世纪的《狂人日记》和《酒国》体现的人道立场、启蒙态度、民主观念与批判精神,使之和古代的同类"吃人"题材的作品划上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20.
自从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后,已经有许多对这篇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斯威夫特的《一个温和的建议》以十分辛辣的讽刺,揭露英国当局“吃人”的嘴脸,其一本正经背后的荒谬和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主人公满嘴胡言背后的真实,在表现同样的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作家的艺术追求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殊途同归,都很好地体现了“救救孩子”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