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正象大理石、青铜、黏土是雕塑家的材料。每一种语言都有它鲜明的特点,所以一种文学的内在的形式限制—和可能性——从来不会和另一种文学完全一样。用一种语言的形式和质料形成的文学,总带着它的模子的色彩和线条。萨丕尔《语言论》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的课程,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两大营垒:一是语言课,二是文学课。中文系的全称“中国语言文学系”或“汉语言文学系”正揭示了这种语言和文学平分秋色的关系。然而究其实,语言和文学两大营垒的不平衡状态却日趋严重。一种事物总会呈现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语言课是一门以语言的发展规律和运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与文学课相比,语言课缺乏感染人的形象和吸引人的情节,多具抽象性和逻辑性,说语言课以内容刻板、枯燥无味为特点当不为过。由于语言课教起来费劲,学起来乏味,在各高等院校中文专业普遍出现一种重文学轻语言的…  相似文献   

3.
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文学基本原理的有关理解存在种种误区,针对这一现象,从谁在说、如何说、说了什么三方面分析文学独特的语言本性,可以发现:文学是语言自身言说所显现的世界;文学是以陌生性、想象性的形象符号显示那不可见的存在;文学语言是欲望与智慧合一的诗意言说。  相似文献   

4.
文艺理论界和语言界关于文学言语的讨论,其对象和范围差异的原因是立足点和认识的不一致,且都未能就文学言语的特性作一讨论说明。我们认为文学言语应该是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具体运用,它指的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中塑造形象的语言,包括作者行文语言和人物形象语言,而非指经过加工的书面标准语言。对文学言语进行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及其规律性的研究,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理解的文学言语及其研究。基于此,本文对文学言语较突出的特性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同行大家。社会性:文…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艺术依赖语言而存在。文学与语言二者的关系变化,反映出语言在文学中功能和地位的历史演进过程。最初的文学语言是浑融式的,口头文学、早期诗体文学是其代表。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语言被看作表现内容的形式,充当着文学传达意义的工具,这实质上体现出一种内容至上的传统诗学观。受20世纪以来语言本体论的影响,文学语言开始出现主体转向,语言被认为是创造并构成意义的力量,成为文学的主体。即使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文学语言面临碎片化危机,也不能从根本上撬动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与其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如说语言就是文学的美的基本组成部分,文学与语言不可分离和割裂,人们理解和欣赏文学要靠语言,对文学进行分析要通过语言,领会文学的思想内容要借助语言。《郑伯克段于鄢》的语言运用充分体现了语言与文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高尔基《论散文》)文学的发展过程 ,是文学语言的锤炼过程 ,也是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过程。古今中外杰出的语言艺术家 ,都倾注自己毕生心血 ,千锤百炼地美化自己的文学语言。语言如此神奇 ,又对文学如此重要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学的语言美呢 ?文学语言美指的是语言这个工具自身的美。或者说是语言体系本身固有的审美属性 ,是语言体系本身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美学特征的总和。就语言而论 ,其审美内涵既包括形式美又包括内容美。语言的形式美指的是语言的声音美———语音…  相似文献   

8.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吗?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是文学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文艺理论教学和研究中首先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但我国从50年代至今日,几乎所有的《文学概论》一类的教科书都沿袭蔡仪、以群之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似乎成了不容质疑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学存在的本体性基础,文学的变革必须依赖于语言的变革.语言体系的变革,必然引起文学相应的变化,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现代文学的变革从根本上说还是语言的变革,语言变革摧毁传统文学赖以生存的内在机制,改变了文学的走向,使现代文学在文学创作主体、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主体上走向俗化,从而最终实现现代文学的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一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一切文学都是语言艺术,散文自不例外,因此散文家们(当然不仅仅是散文家)都在语言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来准确表达思想内容,以发挥散文的社会作用和美感作用。苏轼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提出过很多具体意见: 首先,祟尚自然平易,倡言“辞达”。苏轼文艺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平易,他的“随物赋形”、“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观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在当代的具体关系.可以梳理出三条线:第一条线上的日本文学,代表人物是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第二条线具有将世界文学转化成日本文学的性格,如作家大冈升平、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等;第三条线,也可称为"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线,是全球亚文化天下一统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为思考所谓世界文学的定义,可以先考虐一下世界语言.文学要借助某个国家几种语言中的一种才能够存在.但实际上文学家们都还梦想着能有一种世界语言.20世纪世界文学所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重新彻底地思考自己文化的问题、文明的问题.这或许可以最终以关乎世界语言构想的方式,成为参与世界文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生命本体是文学存在的物化形式,还是物化外壳下别有孕育的生命?中西文学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追问莫衷一是。文学的物化形式可谓之诗语言,在前文学“婴儿期”以静默方式蕴蓄诗的潜能及其有机性,若无诗的“发声”,文学终归无所凭依。然而诗语言又并非文学的生命归依。自从诗诞生以来,形象、情感、事件、图像、身体等纷纷登场,借助语言而存在却又顽强地排斥语言的在场感,其极限化的表征就是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已经很少或不再对语言精雕细琢,那么决定文学生命根基的本体究竟是什么,便成为文学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文学的本体显现为诗语言呈现的完整生命序列,诗语言呈现的前与后承载着诗的在场与退场的奥秘,其生命本体伴随着诗语言的呈现产生内在的变异。言、意、象、像诸变因的在场比重与文学构成的逻辑相位呈反比态势,从而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可以实现披一而挂万,巧妙将文学的后续生命成因导入宽幅的生命场域,改写文学传统的诗语承载方式为更切近客体的诗语激发,诗语言的完整生命也由外在物化表征的逐渐衰减转换为主体的受孕性变异与更新。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很大适用性。首先,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这一教学目标一致。文学文本为学生提供一种进入其他文化的途径和模式,它对文化的独特呈现方式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次,文学教学提供一种语言模式。它采取一种自上而下、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让学生从文学经验开始,渐渐融入语言学习,激发语言意识。最后,文学教学与交际教学法相契合。文学文本因为其主题的丰富性、内容的广泛性、意义的潜在性而富于极大的口语潜能,是有效实施交际教学法的极佳平台。  相似文献   

14.
文学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当一个世界不复存在的时候,文学可以帮助我们结识不复存在的世界,在人的想象中,它能引起共鸣。好的文学作品不仅提示我们自我意识的存在,还可以彰显一种道德的力量,所以读书也有这样一种诠释自我意识的力量。一部文学作品应该立足现实,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的历史息息相关;但是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必定都有未来,都有梦想。文学给人们带来力量,文学会以一种精神继续存在。作家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对语言的贡献,没有语言,就没有那份新的体验、新的力量和那份细腻,不可能带来更为真实的表达。文学的方法可能是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或者最基本的教育方法,文学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类的语言不会消亡,因此文学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对各种文学形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诗歌是一种与语言的音、韵联系密切的文学形式。音韵学的发展对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又使得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诗歌的音韵和格律各有千秋。本文从语音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两种语言诗歌韵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理论界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已多有讨论 ,但是这一讨论基本没有涉及作为文学本体及文学媒介的文学语言。本文认为 ,文学语言的人文价值是“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中的应有之义。文章从剖析“人文”和“价值”这两个词语的本来意义入手 ,具体界定了人文价值的涵义 ,接着论述了逻辑语言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人文价值的失落 ,然后着重指出在文学这个国度里 ,其词语不仅保存着语言的原初创造力 ,而且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 ,经历着既是感觉的又是精神的再生 ;语言在文学里复活了它的全部的生命 ,闪耀着人文价值属性的灿烂光芒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是以形象反映生活的语言艺术。语言的艺术要用艺术的语言。不掌握艺术的语言,文学创作就不能“刻画入微”;文学欣赏就不能“体会入微”;文学批评就不能“分析入微”。文学的语言通过心灵的桥梁、艺术的形象把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因此,研究文学必须研究作家的语言技巧及其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后殖民东非文学关于写作语言、民众文学、见证文学三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表明何为后殖民东非知识分子的作用与责任这一根本问题。对此,以尼古基为首的许多东非作家的回应是:用非洲本土语言书写普普通通、各行各业的东非民众,打造民有、民治、民享的非洲文学。  相似文献   

19.
语言风格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文学风格学是文艺学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试从言语的格调、言语的语言化、风格形成的要素、语体与文体等语言风格学研究过程中的几个实际问题切入 ,认为语言风格研究对文学风格研究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相似文献   

20.
表演性一直是艺术研究中的一个基础问题,但在文学研究的传统中并不显眼。直到上世纪的语言学转向与多媒体技术兴起后,表演性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开始不断提升,进而拓展了人们对文学活动内涵的理解。在文学是一门关于语言的艺术这一传统观念之下,模仿论对文学表演性的认识基于语言与行为的相互参照,语言要么作为行为的一部分,要么作为行为的描述出现。但是,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德里达对文字的重视以及其解构主义的语言观,巴特勒的话语性别分析,确立了以语言为出发点的文学表演性的基础,行为成为语言的表演或操演。此观点既是语言观念转变的结果,同时也是对传统模仿论为基础的文学表演性的颠覆,更是对文学表演性本身的丰富,在当代发达的传媒技术这一背景之下,为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理论及其实践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