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焦点,目前集中在“笔墨” 问题上。但无论是“笔墨等于零”论,还是“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论,都各有其偏执的地方。而对于现代中国画来说,“笔墨”的地位和价值,主要是其形式意义。通过对“笔墨”的工具属性、技法属性、形式属性的逐层分析,给中国画“笔墨”的本质属性以明确的定位。认清“笔墨”属性,是我们如何对待“笔墨”,并进而思考中国画“出路”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笔与墨是中国水墨人物画最主要的表现手段。笔墨既可造型,又可进行主观的意象传达。在水墨人物画写生中锤炼符合自己心性的笔墨,对于传达笔墨意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提升对笔墨造型的理解,拓展笔墨表达方式,使笔墨与文化相容,笔墨与生活相汇,通过笔墨同造型的有机组织,在形式上寻找独特的笔墨意味。  相似文献   

3.
浙江水彩画“笔墨”民族化是弘扬民族文化和水彩自身发展的需要,它通过借鉴中国画的笔墨形式,较好的融入东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浙江的水彩画家群体通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刚健雄浑、柔和优雅与奔放潇洒等多种笔墨风格。浙江水彩画“笔墨”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向传统和自然学习外还要适当融入当代文化。  相似文献   

4.
绘画笔墨有着与书法笔墨不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书法先期成熟之时,线条、轮廓方面的用笔造型对绘画有巨大影响;但随着唐代以来绘画水墨的发展,绘画墨法长足进步,进而与笔法相互整合,产生了有笔有墨的笔墨观念,并随着明清写意笔墨的发达,反过来兑入了书法笔墨之中。而写意的发展又使得绘画笔墨不得不远离宋代写实传统,进而与书法笔墨的表现性不谋而合。于是,书画一体才真正地被文人画一脉创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美术界的张吴之争,主要围绕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思想、张仃先生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以及二人争论的焦点——笔墨展开讨论,最终深化为一场激烈的学术论辩。这场学术论辩的参与者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阵营:以张仃、关山月、潘絜兹等老画家为代表的口号派,认为笔墨是中国画安身立命的根本,否定了笔墨也就否定了中国画;以郎绍君、洪惠镇、陈传席等为代表的传统派,对于笔墨等于零思想的论点、论据进行一一反驳,并且立足本源对笔墨进行概念上的阐释,试图确立其在中国画艺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董欣宾、赵绪成、薛永年、李兆忠、孙力军等为代表的客观派,试图以客观的姿态对待吴、张思想,指出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继而进行价值判断和详细探讨;以吴冠中、翟墨、林木、水天中等为代表的革新派,在承认笔墨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更强调其所具有的造型功能,积极思考现代语境下中国画笔墨的创新与发展问题。张吴之争的本质是针对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画要不要重视传统基因——笔墨,以及要不要保持国画的边界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辩,对新世纪中国画的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是画家长期实践而不断形成的艺术表现方法,它虽从书法艺术得到借鉴,却成熟于文人画的创作.因此,笔墨的成熟也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高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绘画的笔墨必须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即在对古今中外艺术的借鉴与融汇中,在突破既成规范的开拓中,赋予它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潘高鹏山水画,既不是用水墨直接呈现视觉所见的写生性山水,也不是完全脱离对象纯以传统笔墨表现审美经验的笔墨性山水,而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入点,注重的是感受真实性的表达。他画面中对于整体幽深气象与玄秘意味的境界追求,让我们看到的是画家对于意象观照自然与表现主观心性,这一中国画文化精神的理解与把握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8.
笔墨作为中国画写意传统的艺术语言 ,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精神的体现 ,而传统哲学美学的发展受特定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制约 ,因此 ,笔墨的发展同样与时代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欲要拓展传统的写意"笔墨",必须从精神内涵、发生发展和近世的困惑等几个方面,重新审视中国画写意语言"笔墨"的发展脉络,找出其和谐则发展、失衡则变异的基本规律。并根据新时期社会生态状况,以和谐发展眼光,从主、客、本三位一体的和谐互动与社会生态大和谐的角度,寻找笔墨继续拓展的活力之源。也许,这是新时期拓展笔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就传统笔墨如何在山水画写生中发挥作用,提出在临摹阶段不仅要学习古人的水墨技法,而且要了解古人笔墨与自然、与传承的关系,研究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观看"和审美意境。在写生中要灵活地运用传统笔墨,不生搬硬套,面对真实景物要有自己的构想和审美意境,做到"笔墨当随时代"。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中国画界有一种不成文的理解:水墨画就是中国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早期的中国画是重色重彩的,唐宋以降,中国主流绘画逐渐偏重于水墨形式,而现代中国画则是以丹青、水墨及其它各种材料形式多元并存,因此,分析水墨画的流变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和变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水墨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水墨画中的水墨符号运用在数字插画中,可以使欣赏者产生作品水墨意指方向的认知。水墨符号的肌理表征是对水墨笔触基于物理层面的图形表征,通过软件笔刷属性的调整模拟出近似于水墨画的笔触造型;当水墨符号被人类认知经验所调用时,符号中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等形式表征信息汇聚而成的符号群,可以引导欣赏者达成数字插画艺术中水墨形式的认知。水墨符号在精神层面的表征是中华民族这一社会群体的共性情感表征,是欣赏者对水墨意境的联想与推理,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认同与表白。  相似文献   

13.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情感和笔墨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渐趋成熟.以后,历代画家沿此道路发展下来,直到现当代.现时期艺术大师们为了创新中国画做出了努力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中国画创新,应表现新时代的民族感情,应在笔墨上改变中国画的虚实关系,突出情景的表现,可以淡化中国画的笔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笔墨所表现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提炼、描写和概括,当然也包括了它的程式化。在接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怎样重新理解中国画这些形式方面的问题,如何继承和发展,成了时至今天仍在讨论的话题,文章试图在这些方面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色彩的对比,情感色彩,色墨结合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写意重彩画中的色彩理性与个性问题。写意重彩画中的色彩吸取了西画中对色彩科学分析的精华部分,同时又保留了中国画中传统色彩的精髓,二者相融,必然会产生一个全新的视觉冲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墨竹这一中国画传统题材的历史考察,指出当代中国书画家董寿平先生的墨竹是中国墨竹艺术 的新高峰,并对董寿平墨竹艺术的杰出成就进行了开创性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考察了中国艺术史上诗画结合的过程之后,依据中国诗画结合的艺术实践,论述了中国诗画艺术原理的共通性:都是表现艺术,都讲究“虚实相生”,以及他们之间物质媒介不同的差异性与追求互补的吸引力,从而以此为中国诗画融合的美学依据。进而阐述了中国诗画融合艺术传统形成的“土壤”和“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