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年律令》所见汉初政治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 1世纪中国史学应该如何发展 ,这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丰厚的史料积累、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创新的时代要求 ,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会有空前的发展繁荣。但社会的转型决定历史学自身将发生一次大变革 ,即将传统的历史学研究逐渐转向与其它学科渗透 ,构建历史学与其相临学科互渗互动、交叉融合的新学科领域 ,如中国法制史、中国人口史、中国经济史等正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但历史学是一门实证学科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对于秦汉史的研究 ,仅利用传世文献是不够的 ,考古资料、简牍帛书是其不可或缺的史料补充。刚刚出版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为研究西汉前期的法律制度、刑罚体系、民法原则及政治、经济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 ,更是研究秦汉法律的异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最好史料。此外 ,对于当时的司法诉讼程序、法令文书格式、历法、医学及丧葬礼仪也有详实的记录。本刊所编发的这一组笔谈 ,正部分触及上述诸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汉代民法渊源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1世纪中国史学应该如何发展 ,这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丰厚的史料积累、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创新的时代要求 ,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会有空前的发展繁荣。但社会的转型决定历史学自身将发生一次大变革 ,即将传统的历史学研究逐渐转向与其它学科渗透 ,构建历史学与其相临学科互渗互动、交叉融合的新学科领域 ,如中国法制史、中国人口史、中国经济史等正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但历史学是一门实证学科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对于秦汉史的研究 ,仅利用传世文献是不够的 ,考古资料、简牍帛书是其不可或缺的史料补充。刚刚出版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为研究西汉前期的法律制度、刑罚体系、民法原则及政治、经济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 ,更是研究秦汉法律的异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最好史料。此外 ,对于当时的司法诉讼程序、法令文书格式、历法、医学及丧葬礼仪也有详实的记录。本刊所编发的这一组笔谈 ,正部分触及上述诸问题  相似文献   

3.
2 1世纪中国史学应该如何发展 ,这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丰厚的史料积累、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创新的时代要求 ,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会有空前的发展繁荣。但社会的转型决定历史学自身将发生一次大变革 ,即将传统的历史学研究逐渐转向与其它学科渗透 ,构建历史学与其相临学科互渗互动、交叉融合的新学科领域 ,如中国法制史、中国人口史、中国经济史等正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但历史学是一门实证学科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对于秦汉史的研究 ,仅利用传世文献是不够的 ,考古资料、简牍帛书是其不可或缺的史料补充。刚刚出版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为研究西汉前期的法律制度、刑罚体系、民法原则及政治、经济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 ,更是研究秦汉法律的异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最好史料。此外 ,对于当时的司法诉讼程序、法令文书格式、历法、医学及丧葬礼仪也有详实的记录。本刊所编发的这一组笔谈 ,正部分触及上述诸问题  相似文献   

4.
《二年律令·具律》中应分出《囚律》条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1世纪中国史学应该如何发展 ,这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丰厚的史料积累、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创新的时代要求 ,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会有空前的发展繁荣。但社会的转型决定历史学自身将发生一次大变革 ,即将传统的历史学研究逐渐转向与其它学科渗透 ,构建历史学与其相临学科互渗互动、交叉融合的新学科领域 ,如中国法制史、中国人口史、中国经济史等正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但历史学是一门实证学科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对于秦汉史的研究 ,仅利用传世文献是不够的 ,考古资料、简牍帛书是其不可或缺的史料补充。刚刚出版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为研究西汉前期的法律制度、刑罚体系、民法原则及政治、经济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 ,更是研究秦汉法律的异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最好史料。此外 ,对于当时的司法诉讼程序、法令文书格式、历法、医学及丧葬礼仪也有详实的记录。本刊所编发的这一组笔谈 ,正部分触及上述诸问题  相似文献   

5.
《津关令》的颁行年代与文书格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1世纪中国史学应该如何发展 ,这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丰厚的史料积累、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创新的时代要求 ,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会有空前的发展繁荣。但社会的转型决定历史学自身将发生一次大变革 ,即将传统的历史学研究逐渐转向与其它学科渗透 ,构建历史学与其相临学科互渗互动、交叉融合的新学科领域 ,如中国法制史、中国人口史、中国经济史等正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但历史学是一门实证学科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对于秦汉史的研究 ,仅利用传世文献是不够的 ,考古资料、简牍帛书是其不可或缺的史料补充。刚刚出版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为研究西汉前期的法律制度、刑罚体系、民法原则及政治、经济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 ,更是研究秦汉法律的异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最好史料。此外 ,对于当时的司法诉讼程序、法令文书格式、历法、医学及丧葬礼仪也有详实的记录。本刊所编发的这一组笔谈 ,正部分触及上述诸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汉律价值初探(笔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21世纪中国史学应该如何发展,这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丰厚的史料积累、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创新的时代要求,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2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会有空前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7.
网络史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历史学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网络史学不能脱离传统史学的母体而存在,故传统纸质史学的研究对象仍是它的研究对象,同时它还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网络史学的史料来源极其广泛。所有的纸质的、电子的、图像的资料全部可以成为其资料来源。传统纸质史学中所用的史料考证之法,通过改造或借鉴可成为具体而有效的网络史料考证之法。  相似文献   

8.
史料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自从有了历史学,就有了史料学。因为研究历史,必须掌握大量历史资料,其中包括各种文字记录史料和非文字记录史料(如口碑史料、实物史料等)。而这些历史资料,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积累并流传下来的。它真伪混杂、精粗不一。人们研究历史,不能不首先对这些资料进行一番仔细、认真的筛选工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有价值的史料。因此,史料学是历史学的基础,是历史学的第一步工作。 史料学和历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资产阶级史学,常常以史料学代替历史学,单纯进行一些琐碎的考证工作,不能阐明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使历史研究陷入盲目的境地。而忽视史料学的研究,甚至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工作,同样对历史学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9.
环境史是正在构建及完善的历史学新兴分支学科,史料学是其亟待建构的基础领域。环境史学建立于传统史学基础上却又突破其框架及范式,具有既普遍又特殊的特点及视域。环境史史料学既具备传统史料学特点及基本理论、方法,也具有跨学科研究独具的特点,不仅重视传统史学推重的"二重证据",也重视实地调查(田野考察)资料、非文字资料及跨学科资料。在民族区域环境史及具体问题研究中,将不同类型史料结合应用,使环境史尤其民族区域环境史研究建立在可信可行的基础上,构建一门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史学科。  相似文献   

10.
史料学的内容与研究史料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料学是历史学的核心内容 ,它包括分析运用史料的知识方法和对某些领域具体史料的研究。史料学的内容与历史学的方法有四点相同 ,与历史文献学也有相近之处。这是历史学的知识方法的普遍意义的表现。阅读和鉴定史料是史料学的中心环节。历史学是一种知识 ,又是一种意识 ,还是一种价值。史学研究的能力是通过著作和论文体现出来的 ,而史料学的水平又是史学水平的重要表现。阅读和鉴定史料必须注意的六个问题 ,是史料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分别为中西方史学的奠基人,《史记》和《历史》对于各自的文化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着差异。从史源来看,它们都运用了文献史料和实地调查,并将两种资料相互印证,有机融合。但司马迁运用的文献史料主要是皇室藏书、诸侯史记和民间歌谣诗赋;希罗多德运用的则是神喻记录、金石铭文和极少数前人或同代人的作品。文献史料是司马迁最主要的史料来源,实地调查是文献史料的补充,希罗多德的写作正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是现行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二级学科,二者之间既存在交叠又形成分野.二者的交叠主要发生在研究对象上,即历史文献学的典籍和史学史的史籍之间形成了部分交义和重叠.由于这种交叠,研究主体常常一身而二任,即中国史学史专家某种意义上又可算作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家.然而,两个学科间的差异和分野也十分明显:历史文献学基础层面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学的各种文献或典籍,而中国史学史基础层面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学中比较成型的史书,其底座较中国历史文献学要小一些,即使是相对于狭义的历史文献学来说,也是如此;两个学科在基础层面即底部(史籍部分)形成交义和重合,而越往上差别越大,越朝各自学科的本体方向发展,形成两个既有联系又自成体系的学科;两个学科还在历史学科内部形成了相应的专业分工,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提供阅读史料的基础和技能,而中国史学史则提供从事史学活动的参照和指南.总之,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曾经拥有共同的客观对象和研究基础,即史籍,然而,在学术主体的主观介入下,两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日趋分途,不断朝本学科的本体论方向引升,导致二者分野加剧,面貌愈益不同.这一现象表明,人文学科的体系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不断受到研究主体的主观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分别为中西方史学的奠基人,《史记》和《历史》对于各自的文化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着差异。从史源来看,它们都运用了文献史料和实地调查,并将两种资料相互印证,有机融合。但司马迁运用的文献史料主要是皇室藏书、诸侯史记和民间歌谣诗赋;希罗多德运用的则是神喻记录、金石铭文和极少数前人或同代人的作品。文献史料是司马迁最主要的史料来源,实地调查是文献史料的补充,希罗多德的写作正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在学科性质上属于一门认识学科。它是一个由史学主体(史学工作者)、史学客体(人类客观历史)和史学中介(史料)构成的三极思维活动。众所周知,历史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社会需要史学,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了传统史学不曾遭遇过的挑战。史学也需要以时代精神更新自我,创造新的生命。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历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那么,现代科学技术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他在史学本体论上有比较独特的认识,其史学本体论思想大致涉及史学对象论、史学目的论和史学工具论三个部分,概括起来是:历史学是一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史料,进而求得真实的历史事实的学科。但傅斯年的史学本体论本身并不十分体系化,所遗留的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一部研究《明实录》的潜心之作──评谢贵安先生《明实录研究》段超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史料愈是原始.价值愈大.史料的原始性是一个相对的在念.对于汉代的历史来讲.像《史记》这样的史学编纂著作就可算是原始的史料.但对于明代而言.《明史》则不能算作原始史料....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史学界拨乱反正,经过对建国以来史学的认真反思,在理论上正本清源以后,展开了对历史学自身理论和方法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史学理论和方法呈现出多元化,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史学学科的多样化,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又一大趋势;外国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大量介绍、研究和尝试运用,与国际史学界学术交流的加强,中国史学开始走向世界,迈向国际化,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第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律史学已走过百年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无论是专门研究机构设置的增多、研究队伍的日渐壮大、还是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均有长足进步,堪称辉煌三十年.但也存在着不容忽略的问题,包括既不能在法学学科内进行有效交流,也不能与历史学进行平等对话,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排拒";不重视文献资料建设,追求所谓的"填补空白",致使研究成果中引领学科发展的创新性论著凤毛麟角.这成为学术发展的隐忧,如不能正视并加以解决,中国的法律史学最终走不出狭小的"象牙塔",无法"成为世界法学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当代科学的发展 ,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综合学科 ,女性学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目前 ,女性研究已形成了一个以妇女问题为研究对象、由众多学科所组成的现代科学群体。由济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林吉玲教授撰写的《2 0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就是沿着历史的轨迹 ,从历史的角度 ,采用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法 ,将社会转型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引入历史研究领域 ,对 2 0世纪中国女性发展过程进行的综合研究。这一研究成果丰富了史学研究的内涵 ,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阅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逐步形成并获得较快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史官、史家、史著及修史制度、断代史学史和史学通史、史学流派、史学思想史以及中国史学史的起源、分期、特点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该时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 :教学带动科研 ,教材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重视当代史学史总结 ;重视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史研究 ;勇于立说 ,敢于批评。存在的主要局限有 :关于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 ;政治立场和学派之争产生消极影响 ;与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和中哲史、文学史的发展成就相比 ,中国史学史稍显逊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