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籍晓蕊 《殷都学刊》2011,(3):146-149
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1]它产生于西汉中期,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达到鼎盛,东汉末年逐渐衰落。关于汉画像石的研究起步很早,近些年来汉画像石作为研究汉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在此拟通过对各个时期的考古发掘报告的搜集和整理①,对两汉时期的画像石内容不分地域的作一概括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南阳汉画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石料上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的雕刻艺术品。它是汉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汉代画像石上拓印下来的画,简称“汉画”。 我国出土汉画像石的地方很多,除河南外,还有山东、四川、江苏、陕西等省。南阳是河南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一个地区,目前已出土二千三百余块。南阳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动人的历史故事、优美的神话传说,还有反映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天文星象、舞乐百戏等。它是汉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十分重视对南阳汉画像石拓片的搜集与整理。七十年代,部分汉画像石拓片还曾到国外展览过,受到了很高的赞誉。  相似文献   

3.
胡桂芬 《兰州学刊》2013,(2):222-224
彩陶是史前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源头,彩陶纹样为中国传统纹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形式基础.黄河流域的彩陶旋纹历经仰韶文化到马家窑文化,再到辛店文化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许多结构复杂的变体纹样,它们相互联系,表现出一定的传承规律,开启了后世青铜器上的回纹、云雷纹等纹样之先河,促进了中国传统纹样程式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正> 山东是汉画像石艺术发达的地区,历年出土的资料相当丰富,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专门的整理与报道,为开展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近年来,山东省博物馆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编纂了《山东汉画像石选集》,选辑了《武氏祠》、《孝堂山郭氏祠》与《沂南画像石墓》三组系统资料之外的全省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477方,拓本、照片539幅,冠以论述全面的《绪言》与简明的《图版说明》<以下简称《选集》与《说明》),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公开发行,为开展山东汉画像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读了《选集》之后,受到很大教益与启发,同时也觉得有许多地方值得讨论,尤其是在历史故事方面.因而随手写了一些意见.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山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蕴含着汉代人丰富的宇宙空间观念。以鲁南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分期考察,可以揭示这一图式与汉代宇宙空间观之间的重要联系,并可考知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正是该地区宇宙空间观念发展演变过程的生动展现。而在鲁南汉画像石"出行图"的整个发展史中,这一图式存在一个最为根本的图像学意义,即它象征了宇宙生命在宇宙空间内部及跨空间中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石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像石是雕刻于墓穴建筑的壁面和楣、楹、碑、阙上的装饰性艺术品。通过众多的画面,汉画像石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汉代的社会思想,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展示了汉代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成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样式。其雄强博大、质朴神秘的艺术特色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与儒家文化精神、楚地文化精神、道家文化精神的渗透有着深层次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从现有资料考查,我国古典绘画理论的专门著述是从魏晋以后开始的。诚然,人们都知道魏晋之前我国古代美术早已经历了数千万年的繁荣历史,若说很早以前还没有文字的话,那么在有史以来的那段时期中也没有专门讨论美术创作的理论著述。比如:繁荣的青铜器艺术、闻名千古的战国漆画、浩大工程的秦、汉兵马佣,时人都未留下有关艺术创作的理论性  相似文献   

8.
山东汉画像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汉画像石是雕刻在墓室、祠堂、石阙或山崖上的一种石刻装饰,其图像多以花纹、人物、车马、奇禽异兽为主,它是汉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汉画像石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化的内容,可给人以感性印象,进而可补历史文献之不足,对了解和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生产状况、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以及对研究汉代的绘画雕刻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汉字的起源,有实物可考者,应是半坡彩陶上刻划的符号。随着历史演变形成造诣极高的书法。史籍载有黄帝时史官苍颉造字,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商代铸于青铜器上的金文。秦后的大篆、小篆、以至后来发展的楷书、草书、行书等,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汉字的书写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会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字与书法。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10.
王清建、王玉金在《南都学坛》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指出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地区之一。南阳汉代画像石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其中有很多反映汉代民俗的画像 ,为研究汉代民俗提供了形象而直观的实物资料。但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民俗 ,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为此 ,作者对南阳汉画像石所反映的民俗进行了分析归纳 ,指出汉代画像反映了以下民俗 :第一 ,汉代礼俗 ,包括拥慧和拜谒。第二 ,汉代节俗 ,汉代有门户画神荼、郁垒的节俗。第三 ,汉代宴饮习俗 ,汉代人在宴请宾客时有以舞乐杂技款待风俗。第四 ,汉代的葬俗 ,画像石反映了汉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铺首衔环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苗霞 《殷都学刊》2006,(3):29-39
铺首衔环是中国古代一些器物上的附件,主要在青铜器上、陶器上、漆木器上、瓷器上、画像石上、墓门上、墓葬棺椁上以及建筑的门上。它从安阳殷墟第二期晚段出现后就一直使用,而其使用也最终变成主要使用于门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字起源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字中,甲骨文并非中国文字之开端.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陶文,是夏代文字,其中许多可以与甲骨文、金文相对应.二里头文化陶文结构复杂、简繁并存,故还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字.距今约6300年-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已脱离了原始图画的范畴,具备了文字的性质和特征,这才是汉字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滏阳河主河道邯郸段的石拱桥是邯郸地区重要的建筑遗产之一,深入研究石拱桥的建筑文化与艺术是研究古桥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滏阳河主河道邯郸段石拱桥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展现石拱桥的营造技艺与装饰艺术,可以彰显古桥的价值,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和重视,继而提高古桥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4.
桑耀华 《学术探索》2014,(10):90-96
滇民族,古滇国的建立者,靡莫之属中最大的一个集团,汉武帝封其首领为滇王.但滇国归附汉王朝后,史书中就不再见到“滇”“靡莫”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云南考古工作者发掘滇王墓葬群,出土了“滇王金印”及许多具有民族地方特点的青铜器,展现出“滇”是一个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古王国.但考古文化与后来居住滇池区域民族的文化不相衔接,于是滇人是什么民族?到哪里去了?虽然出版了许多研究论著,但学术界仍觉得是个谜.本文提出:滇国的建立者是孟高棉族群中的孟人,他们消失在“蜀国”、在“交趾”古战场,并与云南建宁霍氏部曲“同归于尽”,其他则融合于(灾)民族中.  相似文献   

15.
青瓷自东汉问世以来,最初作为一种日用工艺品,主要以工具的面貌出现;但在历史流变中,青瓷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都喜闻乐见的艺术品。青瓷艺术化的历程,除了技术的因素外,更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古瓷上的绵延和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介绍当今著名的古籍版本学家潘景郑先生的治学历程及其在长期学术实践中的丰硕成果。并将潘先生的主要论著和历次捐献给国家的古籍、金石拓片等略作简介。  相似文献   

17.
我的导师张政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言诚 《文史哲》2007,(6):27-34
张政烺先生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便已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力,得到傅斯年先生的赏识。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史语所,管理图书的工作为张先生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并最终使他成为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张政烺先生一生从事古文字研究,在甲骨文、金文、陶文、战国文字、简帛等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震惊学界的是他破解了古文字中的奇字,开创了数字卦的研究。张政烺先生道德学问兼而有之,他奖掖后辈、扶持学子的精神,令几代学人都铭记不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产生的社会基础,要理解一个时代和地区的艺术,就首先要了解这个时代和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秦汉时期的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受其特殊的地理、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文化具有多源性文化特点,集南北东西诸方的先进文化因素,使得其文化因素呈现出多源性特点,文化内涵是多元的。秦汉时期甘肃的漆器艺术。其造型和纹饰等夹杂着楚文化、儒道思想等多重因素、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的结晶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