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GARCH模型的深圳股市周内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很多学者对股市周内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们大多都基于经典模型,即对收益率取对数后没有考虑其条件异方差.本文通过对条件异方差的分析,借助GARCH模型识别深圳股市的周内效应,我们得出深圳股市综合指数(1995-2006)存在明显的“负周四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市场模型分别对深市 A股高价股与低价股、大公司与小公司、不同时期发行股票以及不同地域股票的股利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证券管理机关和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引言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是指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根据这一假设,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会迅速有效地利用可能的信息,所有一直的影响一种股票价格的因素都已经反映在股票的价格中,故根据这一理论,股票的技术分析是无效的。所以,有效市场理论假设下金融资产的价值满足随机游走,收益率水平在各个交易日大致相当。然而,在实际证券市场中存在着各种异象,包括:日历效应、小公司效应、  相似文献   

4.
对假日旅游热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库瑞  陈锋仪 《统计与社会》2000,(6):24-25,20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小二乘法和GARCH模型分析其股票价格变动是否存在异于其他行业的季节效应。结论显示: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收益率存在着冬季、夏季效应;考察其月份效应,发现存在着异于其他行业的二月、六月及十月效应;表现出了农业行业固有的特点,即受自然气候、农时规律的影响很大,其股票价格表现了显著的季节效应。  相似文献   

6.
异常点的存在会导致股票数据模型的波动预测功能失效,因此,在对股票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时,异常点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对股票数据通过GARCH模型处理得到的残差进行小波变换,能够准确有效地检测异常点并很好的克服了异常点的"遮蔽效应"。最后,实验证明,该方法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罗薇 《统计与决策》2017,(16):18-21
文章从分层抽样的角度,以设计效应为工具,构造出若干种分层抽样的设计效应模型,应用于分层抽样的样本分配设计.由于分层设计效应主要取决于各层平均数的差异,则差异越大,分层的效果越好.为了满足目标变量全国估计量和特定小域估计量的精度要求,样本在各小域的最优分配可能是比例分配和非比例分配的折中.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2007年福建省企业信息化贡献度调查问卷指标为基础,结合相关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企业信息化的动态效应加以研究,以确定企业信息化的滞后期及影响因素,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徐映梅  杨延飞 《统计研究》2019,36(5):100-119
本文基于超总体模型研究抽样调查中设计效应的计算问题。首先以随机效应模型为基础,明确了简单随机、二阶段、不等概率和分层抽样对应的超总体模型,进而通过所给模型推导出分层、类集、加权单因素设计效应的计算公式和多因素组合的设计效应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对应估计量,公式表明:多因素同时存在的组合设计效应等于对应单因素设计效应的乘积。最后,对设计效应的理论值、估计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蒙特卡洛仿真,并利用相对偏倚、相对均方误进行了评价。本文的研究,对复杂抽样设计中正确计算、使用设计效应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化经济运行理论,创新性地将城市化划分为"城"、"市"、"城市化"三个层次,并分别构建这三个层次的城市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测度模型和空间溢出效应测度模型;借助于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学分析方法,分别测度2001—2010年期间,中国35座副省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每个层次下各指标的这两种经济发展效应各不相同,城市化空间溢出效应多为"被动传导型",故应充分认识各城市化层次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性,从中把握城市化经济发展效应的真实发挥状况,找到提升城市化效率的针对性途径,促进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发挥,带动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柴士改 《统计与决策》2017,(16):171-173
为了弥补传统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计算与内容上分别存在将各部门等权重与无法从结构上反映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的局限性,文章基于产业视角下,构建改进影响力系数与改进感应度系数、中间投入分配系数与中间使用分配系数,对金融部门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前相与后向关联效应进行评价.结论如下:整体上,金融部门对国民经济的供给推动作用大于需求拉动作用;结构上,各行业对金融部门的依赖性较强,金融部门发展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内部协作性较强,但同时离不开第三产业与制造业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经济集聚的工资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检验。工资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国内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的正向效应显著;就业密度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具有"门槛"效应;东部地区的国外市场潜能和国内市场潜能具有替代关系,验证了市场范围的重要性;中西部地区的国外市场潜能和国内市场潜能并不存在替代关系,验证了分工模式的重要性。经济增长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了Williamson的"倒U假说"与Krugman和Elizondo的"对外开放假说"显著成立。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MGARCH-BEKK模型对石油期货市场、美元汇率、石油现货市场之间是否存在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石油期货市场对石油现货市场有单向波动溢出效应,石油期货价格的波动会影响石油现货价格,但石油现货价格的波动不会影响石油期货价格;石油现货市场对美元汇率有单向波动溢出效应,石油现货市场的风险会传给美元汇率市场,但美元汇率市场的风险不会传给石油现货市场;油期货市场与美元汇率市场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两个市场的风险相互传导.  相似文献   

14.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着重研究投资者情绪是否影响投资者决策,方法是研究天气变量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之间的联系.我们选取了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晴阴状况与四个SAD变量,研究它们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某些变量(如湿度、风速等)确实能影响投资者情绪,从而影响指数收益.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一个委托-代理模型,研究内、外在激励间的挤出效应与互补效应,说明物质奖励等外在激励并不总是能够提高代理人的努力水平,均衡结果实际上取决于挤出效应与价格效应的相对大小。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外在激励可能对内在激励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同时对相关实证研究作了较详细的回顾和述评。相关经验证据表明,挤出效应与互补效应对诸多现实问题有着很强的解释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激励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集群效应视角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对于信息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把信息产业的集群战略置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基本理念下加以考察,从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对企业与社会带来的影响与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秦秀红 《统计与决策》2012,(12):153-155
"周日效应"指股票市场在一周中的某一天的平均收益率比一周内其它任何一天的平均收益率高或者低,且在统计上有显著性。由于研究发现周一的平均收益率显著低于其它时间,而周五的平均收益率显著高于其它时间。文章选用上证指数2006~2010年的股票收益率作为样本来进行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采用Eviews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利用广义条件异方差自回归模型(GARCH)分析中国上海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周日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中国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互偏离的原因,采用LMDI分解法对2005-2014年电力消费量及产业增加值等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引起中国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大幅度偏离的主要因素是电力消费强度发生变化;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结构效应发挥的作用逐步超过电耗强度效应,电力消费强度下降幅度相较"十一五"期间有所加大,但大多数细分产业电耗强度仍对电力消费强度下降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股市的特殊性,文章在HS模型基础上将投资者划分为消息观察者、动量交易者和套利惯性投资者,从他们对股票基本面和技术面关注点的不同出发,分段研究了三类投资者不同决策对股价的影响.分析表明:股价波动以消息传播为始点,动量交易者与套利惯性投资者加剧了动量效应,套利惯性投资者还会引发股价反转效应;股价产生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程度受到股票市场环境、投资者规模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提出直接碳排放效应和间接碳排放效应用来测算综合碳排放效应.通过行业的碳排放量和行业增加值之间的回归分析测算出直接碳排放系数,再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完全消耗系数乘以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两者相加得到综合碳排放效应,此种方法成功的回避了投入产出表编制量少及以往研究中缺少对二氧化碳吸收方面的弊端.并且通过2004-2012年碳排放量和人均产业增加值及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得出实证结论:2005年、2007年及2012年中由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作用使得建筑业人均产业增加值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就会综合引起碳排放量变化了21.29、25.80及25.69百分点;建筑业间接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较大;并且农林牧渔业消减了总效应的30.57%、8.19%和9.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