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和"哭向金陵事更哀"是互相关联且逞递进关系的整体叙事,不容分割。惜乎对此著述虽多,却无确解之文,不足参酌。唯有按事体情理之意绪从王熙凤人生全部经历入手,高屋建瓴、知人论世,方能得出"一从"为难以挣脱的三从四德之既嫁从夫;"二令"为当家主政,威重令行;"三人木"为其事败抄家,财尽力诎,众叛亲离,败落事休;"事更哀"乃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惨死贾府,棺葬金陵之最终结局。这才是对王熙凤这个末世凡鸟"聪明反被聪明误"之绚丽多态的四维人生表征的正确释解。  相似文献   

2.
<元史>等文献记载赛典赤逝世时出现云南"百姓巷哭"以及安南致祭使团"号泣震野"的场面和安南王祭文对赛公去世所表露出的哀痛忧伤等情景,既是赛典赤治滇伟大历史功绩的体现,也是行省政府妥善处理邻边关系的有力佐证,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人旱已指出李贺诗中喜用啼、泣等字,但多限于局部考察,实有全面探究之必要。他大量的物之泪、鬼神之泪,彰显了一往情深、穿幽入仄的冷艳谲怪诗风;他的自我之泪、现实之泪则展示了情真意切的一面,可以供我们多维的认识诗人的风格。他的相关诗歌在泪意象的发展史上,也彰显出了长吉体式的诗艺独创性。  相似文献   

4.
读李商隐诗     
六朝金粉费研摩,儿女风云孰少多?诵古箴唐悬炯戒,学韩宗杜挽颓波。主持正气排妖祲(音竞),雪洗冤魂挂网罗,无限伤春啼杜宇,漫天号(音毫)雨泣铜驼。  相似文献   

5.
“短、矬、矮”历时替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史中表示"身材不高"的常用词有"短、矬、矮"。"短"主要见于上古和中古汉语;"矬"出现于中古前期,但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并未影响到"短"的主导地位;"矮"在唐代出现后发展迅速,约在两宋时期取代"短"、"矬"成为此后汉语中表示"身材不高"之义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6.
《常啼菩萨求法故事》是抄写于蒙元时期的重要回鹘文佛教文献之一。玄奘法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220)之"初分常啼菩萨品"及"初分法涌菩萨品"是回鹘文《常啼菩萨求法故事》的底本,但回鹘文故事不是汉文版的逐字翻译,译者用押头韵的诗歌形式叙述该故事,并在佛教教义和人物风景刻画上添加不少内容或删去汉文译文中的重复内容。  相似文献   

7.
自明清以还,关于《文心雕龙》的校注类著作极多,但所校所注犹有未尽确当者。《文心雕龙.原道》篇中,"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不当校为"为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心生";"惟人参之"的"参",当作"参入"解而不当作"参拟"解;"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太极",并非指的"生成天地之宇宙本体"而是指的《周易》、易象。《文心雕龙.练字》篇中,"鸿笔之徒"不当校为"鸣笔之徒";"暨乎后汉,小学转疏,复文隐训,臧否大半"指的是东汉时文字之学转向空疏,复杂的文字隐伏其义训,当时了解和不了解复杂文字的学者各各参半;"别列淮淫,字似潜移,淫列义当而不奇,淮别理乖而新异"引发众多歧解与原文的表达不够清楚、完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试说"五至"、"三无"和"五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着重探讨了"五至"、"三无"和"五起"三事。此三者分别对应于"志"、"气"和"气志"三大范畴,同时也对应着礼乐之实、礼乐之原和礼乐之用三个方面。"五至"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谈的是礼乐之实;"三无"则主张"气"是"志"的外化,讲的是礼乐之原;"五起"是对前两者的进一步发挥,主要突出礼乐之用。其对应的"气志"则是"志"和"气"的统一,正如礼乐之用是由礼乐之实和礼乐之原所造就的一样。  相似文献   

9.
我想落在大海的t心悄摘地哭泣为她增添一消净水为她抹去胎上的皮尘毅慈在皿在1大胭班哭一甘为大海、为离山、为篮天,也为协己﹄烤添一纽先亮喻协投毅‘.为悄体救悄入想她悄在忍她篮增地离哭天添哭山泣的一泣的仟处启艳洪上润怕是一点克一只小鸟的心声@李毅然$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晨风文学社~~  相似文献   

10.
怀李达同志     
有玉也,点而谓之不絜;①有泉也,扬而谓之不清。②日当午兮忽昃,天方昼兮不明。欲泣兮有血,将啼兮失声。既贸贸者③之莫子容兮,向重苍④而自盟。天门开其(讠失)荡兮⑤,澄玉宇而穆上京。⑥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三峡民歌中的女性情结,特别是情歌的“姐儿中心”现象可以发现,不是三峡民歌占据女性情结,而是女性情结占据三峡民歌。“姐儿”阿妮玛是原始意象,她象征着女神崇拜。与“姐儿”相关的是“幺姑”阿妮玛和“郎”———阿妮姆斯,也都被女性情结所规定。本文对哭嫁歌也进行了独特的心理阐释,认为哭嫁是哭出一个母亲来,象征女性的节日,而哭嫁歌就成了女性———母亲的绝唱。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杜鹃作为鸟类和花卉的一个通用名称,可谓非常独特的现象。众多的史籍记载表明,杜鹃原本为一种在中国几乎全境分布的鸟类名称,这种鸟的啼叫因其时令和特点,很早被当作农事安排的物候,故又称"布谷鸟"。杜鹃名称来源于古代巴蜀的一个传说。从唐代开始,中国南方广布的一种美丽花卉,因花期与杜鹃鸣叫的时期接近也被叫作杜鹃或杜鹃花,并被作为观赏植物大范围栽培。近代西方生物学传入后,杜鹃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被用来泛称杜鹃属的各种花。考察历史上这种动植物名称的流变,不仅有趣,更有助于解析中国传统博物学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运用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选取伦理学、青春学和民俗学三种学科视角,对“《沉沦》现象”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郁达夫小说《沉沦》的独特价值在于:用异域文化作参照,大胆挑战传统道德;以青春文化为本位,大声呼喊青年的苦闷,难能可贵地记录了“五四”时代的“另类”声音。以往那种把《沉沦》当作“爱国小说”或者“颓废小说”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4.
从古到今彝族有一种比较科学的有生必有死的生死自然观。反映在支格阿鲁文化里的丧葬习俗有着水葬习俗和土葬习俗反映,而没有火葬的形式。这与近现代彝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差异。支格阿鲁文化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彝族哭唱追悼言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善于将人物内在难以捉摸的"情"传示为有迹可寻的"态",在描写情绪发作时,常添加修饰性的伴声体态语,突显人物情绪爆发状态;其次是夸说因情绪波动而造成的生理性条件反射体态;此外还多依据特定的文化规则,来追摄"七情"波动引发的两极性的"笑"貌和"哭"相,这些表情追摄有助于人物的道德增值、悲剧营造、神情传达,并能绘形绘声地给读者以直观感、画面感。  相似文献   

16.
李觏的时事诗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是他的社会政治呐喊的重要部分。在他的时事诗里,他关心时政民瘼,为人民疾苦奔走呼号,拥护社会政治改革,鼓吹富国强兵的主张,并以切肤之痛,抨击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李觏的时事诗是李觏诗中的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17.
“cry”一词在童话《夜莺与玫瑰》中作为引述动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作者运用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其具体的语义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指出引述动词的翻译是受引述内容、交际主体、交际目的以及交际情景等相关因素制约的。  相似文献   

18.
湖北长阳土家族哭嫁歌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遗产,使得哭嫁歌受到人们的关注。哭嫁婚俗在商周时期汉族生活中早已有之,《诗经·王风·葛藟》实际就是中国最早的哭嫁歌。  相似文献   

19.
论下里巴人     
本文探幽溯源 ,对历来关于“下里巴人”的种种阐释加以辨析 ,从而提出它是口耳相传于三峡地区的巴族民歌 ,相当于“风雅颂”的“风”歌 ,即“巴风”的观点。风格特异的土家族薅草锣鼓、丧鼓歌、哭嫁歌、竹枝词、五句子等就是古代巴风传承的遗韵。本文还运用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阐释了“下里巴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