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少年易受"法轮功"邪教的侵袭毒害原因,在于青少年的身心尚未健全,且要面临许多现实困惑和压力,思想教育工作缺乏力度和实效,相对落后封闭的家庭教育,不良的社会风气与环境.完善理想信念、科学精神、身心健康、法制纪律、道德品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使青少年远离邪教.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处理“法轮功”事件,这对共青团组织进一步做好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共青团员不准修炼“法轮大法”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依法治国、从严治团意识,要求当代青年和广大团员在全社会带头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实际行动贯彻团中央(通知》精神。一、倡导科学思想、破除封建迷信当代青年挑战ZI世纪,就务必要深入揭批“法轮功”的本质和危害。“法轮功”采取伪科学的欺骗手法,搞乱人们的认知标准,迷惑了许多朴实善良的群众,给许多受骗上当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身心损害,至今已发…  相似文献   

3.
夕阳导报     
“法轮功”痴迷者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经新闻媒体披露后,我省广大老干部义愤填膺,以多种形式表示了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强烈谴责。 省经贸委、省邮政局、省煤炭运销总公司、东航山西分公司、晋城市、永和县等单位和地区的老干部召开了座谈会,他们在发言中纷纷表示,要加强学习、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认清“法轮功“的邪恶本质,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文明和愚昧的界限;要保持晚节,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用自己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教育好下一代;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领域内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旗帜鲜明地与“法轮功”斗争到底。汾阳等地的老干部还参加了万人签名活动。(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4.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感三性”是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而“一感三性”的落脚点又是实效性,于是追求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育人观、效益性、着力点、接受律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以它们为“四顶点”所构建的四面体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四面体”增强措施模型,其顶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整合的。  相似文献   

5.
高校坚以持“以人为本”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紧跟新的形势,坚持“以人为本”。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和“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两课”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的矛盾,“两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高校“两课”教学工作还需进一步投入,特别是对“四个如何认识”等问题的研究要有新的突破,充分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统一学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与 “法轮功” 邪教斗争的基础上 ,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提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组萱 《金陵瞭望》2008,(20):64-64
为进一步加强普法重点对象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秦淮区依托区青少年“诚爱”基地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本次活动以“听、看、娱、写”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升青少年整体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9.
1996年初,“法轮功”流传到介休后,有人曾动员部分老干部去练“法轮功”,遭到许多老干部的坚决抵制。他们说,我们不信“法轮功”,也不练“法轮功”。据调查,全市300多名离休干部没有一人参与修炼“法轮功”。“法轮功”之所以遭到全市离休干部的抵制,与市委、市政府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他们在全面落实好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同时,认真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4.25事件”发生后,人们发现一些在校大学生也参与了“法轮功”这一非法组织。在中央坚决取缔“法轮功”非法组织之后,一些高校的青年学生多次到京上访,甚至在“法轮功”邪教本质和非法敛财活动被人们认清后,仍坚持上访,不接受教育,以至被开除学籍时还执迷不悟,仍想带走其练功书籍。至于在校大学生张贴反动标语触犯刑律的事,也时有所闻。这说明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有许多有待加强的地方。一、只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逐步加大,我国的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逐渐多…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