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庆地区高校依托地域文化优势,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符惠明 《社会科学家》2006,4(4):196-199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今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学校教育是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把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当代高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关键,以时代精神教育为重点,努力推进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论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要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维护文化安全、保持国家稳定、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将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全过程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出发点 ,大力弘扬中、外优秀文化 ,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4.
一、青海高原精神的涵义青海高原精神顾名思义就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和积淀,是内化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深藏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之中的灵魂。由于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这里世世代代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就为我们全面深刻认识青海高原精神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史料依据。青海高原精神是一个涵义十分广阔的集合概念。从它的内涵来看.应艺括古代高原精神、近现代高原精神和当代高原精神等三大组成部分,且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治省方略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不懈努力。──必须不断深化对民族工作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国家大局看,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对全国具有重大影响。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全国息息相关,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民族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华民族的兴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民族工作的内容丰富,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民族工作的实际有所侧重。什么…  相似文献   

6.
任何民族的进步,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维系;任何时代的发展,必须以民族精神为支撑。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道家和法家为构架,尤其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的复和体。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主要体现在:积极的入世精神、强烈的道德色彩、顽强的再生能力和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等诸方面。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致思趋向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民族精神博大丰富的民族。这主要体现在求实,崇尚气节、富于革命传统,自强不息、刻苦耐劳,宽容、和平,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上。但是,中国民族精神也是一个两面体,既有优长,也有缺陷  相似文献   

7.
杨树美 《学术探索》2008,(1):124-128
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以形成、凝聚和相互认同的精神力量。人们的民族精神状况是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深入认识和把握人们当前的民族精神状况,我们对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期把握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状况和特点,并提出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民主文化是民族地区从事民主活动过程中长期起作用的“定势” ,是民主现象的内在逻辑 ,是渗透在民主生活中的思想传统和思想模式 ,它直接受制于民族地区民主制度和民族实践 ,但又反作用于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 ,民主文化的发展直接促进和推动民主制度建设和民主实践 ,因此 ,新世纪民族地区民主文化怎样建设值得深入研究。一、新世纪民族地区民主文化建设目标及重点要明确新世纪民族地区民主文化怎样建设 ,首先必须明确建设目标 ,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宪法修正案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新世纪民族地区民主文…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边境经贸主要就是民族地区的边境经贸。边境经贸是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为基础的,而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和资源环境,要求边境贸易的开展必须符合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论述了民族地区资源转换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可持续是民族地区边境经贸的必然选择,提出了以生态资源增殖来选择民族地区边境经贸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边贸出口产品竞争力、追求生态经济效益实现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边境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等可持续发展下的民族地区边境经贸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在新形势下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民族精神具有凝聚民族力量、激励民族意志、壮大民族实力的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是在各民族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是我们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保证、以德治国的基本价值选择、强国富民的强大思想动力、保持国家独立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旗帜 ,是民族振兴的精神脊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根据时代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鉴  安富海 《学术探索》2011,(2):124-132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围绕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及民族教育的科学理论基础形成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等。透析这些民族教育学科前沿的研究领域,对于进一步推动民族教育研究、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昂族《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史诗的瑰宝。以《达古达楞格莱标》文本为依托,从民族起源、原始思想文化、民俗意识等方面来发掘《达古达楞格莱标》的茶文化内涵,以弘扬诗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并促进德昂族传统文化——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3.
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民族关系的状态,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一直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理念。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在运用党的民族政策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其做法对边疆多民族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当前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还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多元一体"的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构建权利义务对等的民族政策输出机制,构建必要的民族意识调控机制,建立边疆多民族地区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建立以法律手段为主的民族政策实施方式,以实现党的民族政策持续促进边疆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文化精神的总和,其实质是中华儿女坚信不移的,被认作自己生存之根本、生命意义之所向的,以理想、信念、信仰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体系。重铸共产主义精神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夯实中华民族道德基础的过程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意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影响,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加大了发展差距,影响了国家发展大局。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文化趋势加速发展与多元化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江西革命老区历史与现实的特点,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论述为指导,以对革命老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的分类调查事实为切入点,以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国家意识与民族利益等问题为研究重点,以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律和基本策略为研究主线,对革命老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地实行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是多民族国家全面协调各民族之间关系,维系和巩固民族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构成及特点;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构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共同文化精神,形成国族观念和国族认同;二是调整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构建国家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体系;三是构建民族区域自治约束机制,平衡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和义务;四是民族区域自治走向民族共治是中国族际和谐治理的必然选择。重新构建一套相对健全、稳固的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刘春 《学术探索》2013,(9):115-119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工业制造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呈现了整体衰微的变迁趋势。但近年来,随着时代精神与社会文化需求的嬗变,特定地区、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特定手工艺凭借其长期积淀的内蕴力量,适时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使传统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与时代精神、社会文化需求形成契合,熔铸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的良好条件,顺利推动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广泛传承和复兴,使其延续传承态势发生了逆转,呈现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复苏和规模化传承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积淀深厚,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原生态地保留了内蒙古各民族的历史记忆,鲜活地记载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还绵延不断地传承了各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