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出版界最近推出了一套“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它们是: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马寅初《新人口论》,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卓炯《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孙冶  相似文献   

2.
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必须把它放在历史的比较中。人们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史,最能表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全方位的。但其中最具创造性、最带有根本性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自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几乎都是围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展开的。从理论争论上说,从列宁的代关于共产主义与商品经济关系的争论,到斯大林时期关于商品生产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争论,到我国商品经济姓社姓资的争论也是如此。从实践上说,从列宁…  相似文献   

3.
从民主的缺失到民主的泛滥--苏共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上的失误、教训苏共倒台、苏联解体后,许多学者认为,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改革,而是缺少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葬送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戈氏只是充当了"送葬人"的角色。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研究商榷的。应该看到,在苏共党内民主问题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缺少民主的党政体制,对苏联解体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但是,苏联解体后,把板子全部打在斯大林体制的屁股上,没有看到戈氏改革掏空了苏联大厦的墙脚,有欠公允。斯大林体制与苏共党内民主和苏联社会民主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戈尔巴乔夫把苏共党内民主和苏联社会民主搞过了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如何理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它就是讲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理论也是经济改革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考虑到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过去曾经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不再有商品经济了,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一书,共分为15章。每章的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如下: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论。本章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概括性说明,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过程及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调节手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等几个方面。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基本框架和应掌握的原则。学习中,要弄清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使我们终于打破了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传统僵化观念,确立了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但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一的观点,却讳莫如深,有些人甚至把它当作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加以批判。这方面既存在对商品经济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的问题,也存在受思想不够解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周报》一九八五年七月七日发表了何伟、韩志国同志的文章《社会主义竞争不应是有限的竞争》。读后很有启示,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有不同看法,提出来与这两位同志商榷。 一 何伟、韩志国同志在文章中提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不是存在于局部范围内,而是囊括了整个国民经济,也就是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内外都有一种说法:认为斯大林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劝说毛泽东与蒋介石划江而治,建立“南北朝”。在国内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依据:其一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曾说过:仗打起来,斯大林“对我们半信半疑”。有人认为,此即指斯大林反对我军打过长江。其二是王方名在《人民日报》著文回忆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直到1949年,我们眼看要过长江的时候,还有阻止,据说千万不能过长江,过了就会引起美国出兵。”其三是中国原驻苏联大使刘晓在《出使苏联八年》一书中写道,1955年1月周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初期我在《译文》杂志上读到苏联作家巴甫连科的一个短篇小说《话的力量》。这篇短东西是歌颂斯大林的,描写斯大林的青年时代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一天有一个秘密会议需要参加,但是这一天第比利斯降临了暴风雪,天  相似文献   

10.
周明杰 《领导文萃》2011,(22):81-84
美苏联手劝说国共两党不打内战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欧洲战后事务和对日战争问题。三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协议规定:苏联同意在德国投降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并与国民政府缔结一项同盟条约。有关中国的条件是:保证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恢复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  相似文献   

11.
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地批判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并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提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这一做法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也在中国和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反  相似文献   

12.
这里说的勃列日涅夫不是别的什么人,正是1964年“宫廷政变”罢黜赫鲁晓夫后上台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主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长达18年,至终卸任,理所当然的是一位政治家,他曾提出著名的让苏联人民“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理论: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很快被理论家们论证成真理。  相似文献   

13.
党史 《决策探索》2005,(7):76-77
1946年6月,铁托赴莫斯科参加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加里宁的葬礼,受到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他与斯大林探讨了战后欧洲的理论问题.并出席了红场上举行的活动。在所有外国客人中,惟有铁托被安排在主席台中间位置。这似乎向世界表明,铁托是斯大林的继承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和《我们的经济政策》两篇著作中分析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特有的经济形式—新民主主义经济,首次提出中国存在着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有关社会主义性质经济成分的地位与前途的理论与政策及关于根据地经济如何为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准备必要条件等观点。这两篇著作被认为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序篇,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核心。这个理论是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初的重要成果,也是我们党做好当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思想资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也引起了巨大的国际反响。国际背景纷繁复杂1956年发生了很多国际大事。上半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激烈批评。下半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历次讲话中,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所评说。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  相似文献   

17.
1945年2月4日至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及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谈,讨论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德国,铲除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的问题,同时还讨论了苏联对日作战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等问题。会议通过并发表的《克里米亚会议公报》,声明三国将会同其他盟  相似文献   

18.
吕古宸 《领导文萃》2007,(12):116-120
1945年7月17日,在柏林郊区波茨坦,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开了一个美英苏三巨头会议。其中心议题是对投降后的德国的处置和对日战争结束后的善后处理问题。虽然会议中途英国首相交班,由艾德礼接替了丘吉尔,但会议本身进展顺利。会议的最后一天,即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国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的发布国增加了未参加会议的中国,却没有苏联的名字,这是因为当时苏联还没有对日宣战。《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内容就是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19.
杨军 《领导文萃》2010,(4):40-43
<正>从两个中心到各自为政《南风窗》:在国际共运史上,在苏联解体之前,中国和苏联曾经是两个中心,这一格局是如何形成的?高放:这应该说是1949年底毛泽东和斯大林莫斯科会谈达成的默契。现在回头看,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周  相似文献   

20.
沈志华 《领导文萃》2005,(2):124-130
1956年,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大的最初反应并非论战时所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持反对和否定态度,而是有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苏共曾暗示要批判斯大林,中共代表团采取回避态度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包括米高扬发言在内的苏共公开发表的所有重要文件,而新华社的《内部参考》则详细报道了西方报纸对和平共处方针和米高扬发言的评论,以及苏联为大批 30年代政治镇压受害者平反的消息,这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议论主要集中在对斯大林的评价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