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五祖法演的语言观以“不立文字”为主导,表明佛法真谛无法用言语形容,显示出语言的限度,但在“三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与继承发展唐五代禅宗的基础上,为纠正时弊与教化学人,又肯定了语言的表述功能.他的语言观显示:在“文字禅”思潮中北宋禅师对禅宗“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矛盾的处理,反映杨岐派宗风及其五祖法演发展禅学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介绍善一生平得法及弘传活动,并围绕心性论、语言观、修行论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以此说明其禅学思想的高明精微与平实广大,并力图彰显清代初叶西南地区临济禅的弘传盛况和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入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淳淳禅韵和禅味。通过对禅宗心性论要旨的论析,可以发现: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维深受儒、道、禅的影响 ,三教在其思想中简直有着让人难分彼此的交融。王维哲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是以儒为体 ,庄禅为用。王维思想整体构成的丰富性 ,表现出三教混为一谈的多元整合和融会交复 ,这种有意无意的混淆 ,交相渗透 ,互为阐释 ,形成了他以禅理化儒、道的心灵本体 ,形成了外禅内庄的任运意志和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耶律楚材与孔门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门禅”是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是禅宗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耶律楚材是“孔门禅”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和行为虽体现为出世和入世两端,但仍以佛学为指归。其“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禅法思想和阐扬行秀一系曾洞宗学说的禅诗集中体现了孔门禅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佛教固以“月”说法,然“如来慧日”才是印度佛教的第一象征。中国禅宗对佛教明月、水月意象的哲学阐释与诗意发挥,使“禅月”不惟作为宗教意象与方便说法在教内地位突显;更从宗教说理中抽离出来,富含哲学思辨与批判理性的精神,且诗意盎然、流光溢彩。中国禅月既非印度之禅,亦非印度之月,实为中国禅家的发明。禅宗变“佛日”为“禅月”,是禅宗去印度化、去宗教化、心性化、世俗化的努力和表现,对禅理的广披、禅道的烂熟与禅学的诗化,起到了潜在而重要的作用——这一宗教意象的变革与宗教义理的革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由是观之,佛教中国化的本质不是佛教“化中国”,而是佛教“为中国所化”。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后期,以“闽中异端”之称闻名于世的三一教主林兆恩大倡“三教合一”之论,从而将儒、释、道三教的入世出世观深度融合。首先,林兆恩从“体用合一”之角度提出入世出世不可偏废的原则,从而消解了三教在入世出世观上的差异。其次,他又以“心”作为判别三教入世出世之依据,通过“心”来论证三教在入世出世观上的一致性。最后,他站在儒家立场,以“归儒宗孔”论调停了三教在教化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8.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会通。学界曾对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心理关系、心性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普遍探讨和争论。从和谐的视角来看,过去人们简单地批判"理本论"而肯定"气本论"的观点,以及片面地评价"心本论"、"知行观"的做法都是较为偏颇的。宋明理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华和谐思想:一是"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三大学派从哲学本体论上深刻论证了宇宙和谐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二是以心性论为重点深化了儒家的心性本体和心性修养的思想,为自我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以知行关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人际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五个方面解析了成中英的新儒学思想,认为他的本体诠释学从多方面沟通了中西哲学,他对中国哲学进行解构,并提出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知识与价值合一的心性论和儒家道德的辩证观及管理哲学的伦理工程,努力达到对中国哲学的“重建”和“创新”,使之现代化,进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禅连着心,是本体之心的无穷妙用,这在禅研究者中已被普遍承认下来。可是,对这个“心”,人们的理解难免多种多样,究竟哪一种才符合禅宗的“心”呢?著名禅学家周中一先生作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它不是肉团心,肉团心是主管血液循环的;又不是大  相似文献   

11.
大珠慧海是马祖道一门下重要的嗣法弟子,他的禅学思想继承和深化了菩提迭摩以后早期禅宗的顿悟论、心性论和禅修论的核心精神,是对南宗禅和洪州禅的系统总结.研究他的禅学思想可以使我们了解南宗禅对般若中道思想、如采藏空与不空二义的重视与强调,能增进我们对禅宗心髓、参禅的基本理念与技术的理解,可以呈现出五家分派以前,南宗禅各派系之间,尤其荷泽宗与洪州宗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笼统而言,或许只要用“禅与诗”、“诗与禅”三个字就可以标出中国禅学与诗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融通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所涵括的内容了,正如批评家常举出“以禅喻诗”、“以诗寓禅”、“以禅入诗”、“以禅品诗”等标目来总结一样。确实,佛学东来,三教融合,中国文化在选择、融通、同化与变异的发展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中国化佛教禅宗的产生以及诗、禅的交融契合更是其中最精妙玄微、最复杂多绪,同时又是最富华美的篇章,要在宏观上从各个层面去勾勒描画,在微观上从多种点面上去分析评论,从历史发展上把握诗禅精神,并非容易之事。更何况,“一说即俗”是禅家的不二法则,所以,人们常常用模糊的  相似文献   

13.
茶与宋代文人生活密切相关,被赋予人文意味而成为宋人诗作中的书写主题。黄庭坚咏茶诗,于日常生活中体味禅智理趣,借禅学语汇呈现品茶体验和工夫境界。其咏茶诗创作借鉴禅宗机锋棒喝、截断众流的授教特点,具体体现在语言文字层的使事用典、意识形态层的理性体悟和实践行动层的心性修养等方面。以茶文化为媒介解析黄庭坚深厚的禅学修养,有助于对宋代茶禅一味的历史内蕴探赜索隐,进一步把握文人的禅悦倾向对宋诗风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陆九渊心学,不能简单地评断为"全是禅学",也不能认为它与禅学毫无联系.陆学与佛教的禅观之学在理论旨趣、修养风格、理想境界等方面既相异,又相通.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一生到过许多地方,与众多门派的僧人有过交往,但他从来没有想做苦行僧;他学佛的目的在于借佛家看穿忧患的观点来对待人生的坎坷磨难。苏轼在吸收华严宗和禅宗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空静圆通的禅学思想。强调众生平等,追求心性的自由解脱,实际上是想用心灵的自由来对抗现实的不自由。苏轼从庄、禅一致的角度接受禅宗,庄禅“空静”、“虚空”的观点,不仅直接影响了他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而且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6.
禅文化在中国经历了禅学与禅宗两个发展阶段:道安在湖北襄阳注疏禅籍,深刻影响了早期禅学的发展方向,慧远把念佛与禅修结合开启了印度禅学中国化的序幕;道信与弘忍在黄梅开创的“东山法门”,是禅宗创立的标志.自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其宗门渊源及领袖皆出自“东山法门”.如今以四祖寺、五祖寺为核心的黄冈地区佛教丛林,以弘扬“人间佛教”、实践“生活禅”理念为己任,继承发挥地域文化传统优势,形成鄂东禅宗文化圈.湖北不愧为中国禅文化的策源地、禅宗的发祥地、禅学领袖及禅宗祖师的摇篮.  相似文献   

17.
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无心”,“见”(现)天地万物之因缘整体无碍;观一心即万心,人心皆有其本源情感显现之根源,不待而与他心相即,观这“人间世”的一切境界皆“在感通之中”,见人我、物己无碍;从而,在存在观法上为个体奠立积极的生活姿态。生活相续而感通不已,观心切转的发生契机必就任一心念而言,并在实际的感通历程中具体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发展到孟子,不仅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心性论,与之相应也包含着相对深刻的身体理论。孟子论心—气关系、心—气—形关系,开拓的儒家身体观的重要向度:“践形”的德性身体观。儒家理想身体主体是对始源之身的恢复与修持,是德性精神充盈于内显发于外的身心一如的生命整一体,以此提供给当下的身体理论发展一个思考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朱熹与陆九渊是南宋儒学的两座高峰,他们都无意于援禅入儒,但由于二人处于儒禅杂糅的时代,朱、陆的字号恰好保存了儒禅代兴的痕迹。给朱子取字的刘子翚由默照禅契入,会通禅学与颜子之学,其《字朱熹祝词》中的根本—枝叶之喻主要来自默照禅。刘子翚不顾大慧宗杲及其儒门好友的劝导,坚持以静默为本,其“木晦于根”乃默照禅之旨。陆九渊建精舍于马祖道一曾经结庐之地,用“象山”之名掩盖其旧名“禅师山”,居象山时常说“耳自聪,目自明”等语,颇似马祖禅风,正是在此时朱子认为他找到了陆氏是禅的“真赃”。朱、陆的字号折射出儒禅之代兴,为探索经典世界的察名法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达到了其鼎盛时期,有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出现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四大宗派.唐代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辉煌期,许多诗人的诗作中都渗透着禅学思想.王维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与禅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就从禅理、禅典、禅趣 三个方面来论述王维诗歌中的禅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