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 ,始于孙中山“五权宪法”。其特点在监察院独立于其他权力机关之外、法规完备且有所创新、对监察官有严格限制、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监察思想还吸收了欧美议会的一些方式 ,从体制上看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监察官制度是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监察体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织保障,是监察体制现代化、法治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坚持“兼收并蓄”和“立足国情”原则,科学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内在结构,应将监察官界定为依法行使国家监察权的监察人员,并在单独职务序列基础上,构建监察人员分类管理和监察官统一管理机制;应围绕监察权来界定监察官的法定职责、职业权利和义务体系;应将监察官纳入法律职业资格准入范畴,并规定监察官的任职条件、遴选任免;应根据监察官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能力,建立监察官等级、培训、薪酬、考评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主张在西方普遍实行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基础上,再加中国古代的考试权和监察机,希望通过新“两权”来制约官吏,整肃束治.解决挂着中华民国招牌之新政府交治败坏的问题。孙中山对考选权、监察权的强调,正是重视对政府用人和官员行为的监督、限制。这既是治疗当时中国政治顽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近代民主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监察作用,但督抚制度最终没能脱离"历史周期率",成为中国古代监察官向地方行政官嬗变的典型案例。文章基于对督抚制度嬗变过程的考察及对其内在发展逻辑的探析,为目前我国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的改革协同性、监察权独立性、监察程序规范性、对监察权的监督与制约等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思想家中,以韩非与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最早并且较全面地提出了监察思想。通过对法家著作的阅读、清理,可以发现他们在监察目的、监察原则及监察手段等方面多有论述。先秦法家的监察思想,是以“势”、“法”、“术”为中心展开的,并且强调“法术”在监察活动中的意义,对后世的监察活动与监察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以韩非为代表的“势不两立”的矛盾观和对道家“虚静无为”的处世哲学的转化,是先秦法家监察思想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白居易的人口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复合型文人官吏,他除了文学上的杰出成就外,在政治、经济、吏治等方面也有独到主张。特别是人口思想方面,他针对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游惰人口现象以及人口再生产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在当时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监察官自身认识存在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内生性动力”的发挥,而监察制度对监察官的“塑造”存在“异化”现象,针对监察官与监察制度内在关系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法治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一方面,监察官要增强对监察制度的敬畏和信仰意识,要遵循新时代监察工作规律积极促进监察制度的创新;另一方面,监察制度要不断优化以适应新时代监察官发展和工作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监察效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代都极为重视官吏选任和监察。从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到秦汉时期选官察举征辟制度,从《唐六典》、宋《庆元条法事类》到《大明律》和《大清律》,我国古代对选官条件、标准、权限和程序都作了严格法律规制。最早开始于西汉的官吏选任回避制度,是为防止官员徇私而设。我国古代官吏监督制度分布在古代政令法令中,贯穿于官吏行政的各个环节,《周礼》、《秦律》、《唐律》、《大明律》和《大清律》等都对官吏监察进行了严格法律规制。对我国古代官吏选任和监察法律规制进行流变考证,对我国'-3前公务员法律规制和西方文官选任和监察制度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汉官吏考课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课,亦即考绩,考功。对于官吏进行考课,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这一制度是职官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与选举制度、监察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等都有紧密的关系。这一制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主要有对各级官吏的选拔、使用、升降赏罚等。这些问题对于保证各级官府的上下联系和充分发挥整个官僚机构的统治效能,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考课制度。本文着重讨论当时对于文官(特别是地方官吏)的考课情况。  相似文献   

10.
海瑞的教育思想,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基本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海瑞敢于正视现实,针对当时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大胆进行革旧、除弊和立新,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具体措施。同时他又能躬身自行,率先实践,颇有教育家的风范。应当肯定,海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对今天也有一定的参考或者借鉴意义。所以清人屈大均称赞海瑞是广东善于司教六公中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集权政治的愈益发展,对监察制度之依赖程度必然不断加深。有明一代,随着专制皇权统治向其巅峰状态发展,导致政府的运转对监察制度的依赖程度超过历代王朝,以各级官吏为对象的监察活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可以说,明代以分权制衡为基础的国家行政系统的有效运行,是以无所不监的双轨制监察体系的同步发展为条件的。监察制度为专制皇权服务的根本政治功能,更体现为皇权对监察权的严重制约,并随着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变得更加绝对。明代监察官向专制皇权之附庸的急剧蜕变已不可抑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改革盐政、整顿漕运、发展农业生产和培养民力等方面述评了唐王朝一代“贤臣”刘晏一生的理财生涯和选官任人方面的独到见解。刘晏一生几经磨难 ,宦海沉浮二十年 ,理财爱民为先、为官勤政廉洁 ,政绩卓著。他的理财思想和实践 ,对当时唐王朝繁荣局面进一步维持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 ,对后世官吏理财治政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廉政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儒、道、墨、法等先秦诸子各家曾提出反贪倡廉的主张,要求为政者清正廉洁,力戒贪贿,造福百姓。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朝的吏治法律制度,表现出体系严密、注重监察、整处严厉等特点。唐代的吏治法律制度内容丰富,涉及到官吏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得唐朝的官吏日常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至今仍具有相当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略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的监察运行机制和方式是提高监察效能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实现对官吏活动的全过程的监督 ,精心擘划了一套事前、事中与事后相结合的严密的监察方式。文章根据“古为今用”的治史原则 ,集中探讨了古代监察的运行机制和方式的可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海瑞(1514—1587 )作为一名明朝中后期的封建官吏,留传给后人的是其清廉、刚直的形象。他官至二品,从政二十余年,当过县令、巡抚等地方官,也当过户部主事,大理寺丞、吏部侍郎、都察院御史等中央官吏,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其政绩秉性已为人们广为传颂。然而人们对海瑞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的了解则多是停留在不系统的小说、剧作家文学性的描写上,且往往是一案一书、一案一剧的“公案”话本、剧作,很难了解其全貌。为此,本文将就海瑞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的主要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使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精神指导下得到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两晋南朝时期,弹劾文化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探讨这一时期弹劾文化机理是深入理解古代监察体制的重要视角,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阐释:其一是弹劾精神文化,两晋南朝的君主和大臣都极力弘扬弹劾精神,营造浓厚的弹劾文化氛围;其二是弹劾行为文化,君主通过各种制度手段规范监察官员的弹劾行为,增强其本身及弹劾实施的庄严性和权威性;其三是弹劾激励文化,君主从地位待遇及情感两个方面激励监察官吏,认同其职任身份,以刺激其敢于弹劾,更好地发挥监察效能。文章从多维度解释、分析两晋南朝弹劾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体系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监察制度的主体,监察官素质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到监察的效果。明朝监察制度的性质和监察对象、内容和范围,决定了监察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个人品质、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唯有如此,才能担当起上匡失策、下纠奸邪的监察职责,保证国家机器稳固而高效的运转。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重要目标,其中监察管理工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将监察官制度纳入现有监管体系,可以从根本上强化我国综合监察管理能力,弥补监察管理工作的内容缺失,推动监管管理工作体系化开展,使有关司法规范执行能基于监察官制度运用更好落实于基础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忧国忧民,“行求无愧于圣贤,学行有济于天下”,继承并发扬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积极谋求固邦厚本之道,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他对时弊有着清醒的认识,既提倡量才为用的做法,注重选拔经邦济世的官吏,又从整顿吏治的目的出发,主张实施连坐,重视官吏的监督和考核。为官员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做出了贡献。他曾主持著名的庆历新政,提出改革时政、厚禄养贤的策略,与当今西方发达国家高薪养廉的做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范仲淹的廉政思想、改革方略和人格魅力,对于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