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时期美刺思想已渐渐深入当时文人的创作中,而汉赋作为汉代重要的文体之一,其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刺”思想的烙印。但是由于汉代大一统的形成使士人地位转型,加上汉朝统治者的影响,因此使得汉赋中“美”的比重不断加大,而“刺”的功能逐渐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劝百讽一”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汉赋中对于饮食的描写较为丰富,其中涉及了食材、食材的选取、烹饪方式、食物种类与搭配以及不同场合的饮食礼节等诸多内容,尤其汉赋中的酒除了"君子以为礼,庶民以为欢"的功用外,更开启了以酒浇愁的文学先声。这些记载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部分,重大国家仪式中的饮食,各类宴会中的饮食以及平民日常饮食。通过对汉赋作品的深入解读,可以较为全面地窥探汉朝饮食及其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3.
汉代时期美刺思想已渐渐深入当时文人的创作中,而汉赋作为汉代重要的文体之一,其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刺"思想的烙印.但是由于汉代大一统的形成使士人地位转型,加上汉朝统治者的影响,因此使得汉赋中"美"的比重不断加大,而"刺"的功能逐渐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劝百讽一"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宣帝赋论拉开了汉代赋论序幕,论及了汉赋研究的主要问题,如汉赋的源流、汉赋的讽谏与认识功能、汉赋的语言艺术特征等等,引发了汉人关于汉赋的深入讨论,将汉赋研究导入经学领域,并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年来的汉赋研究。汉宣帝的简短赋论既是对目益繁荣的汉赋创作总结,也是对后世赋创作的理论指导,在汉赋研究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汉赋是一代文学的代表,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的兴起是有很多因素促成的,而汉赋具有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却少有人谈及,本文尝试从地缘性因素解读汉赋的兴起。西汉政权是楚人建立的,楚地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在西汉得到很大程度的沿袭和发展。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是直接的,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文化大量继承了楚地文化传统。楚籍统治集团的偏爱与倡导进一步促进了汉赋的兴起与繁荣。汉赋以深深的楚地烙印为特色,在文学史上彪炳千古。  相似文献   

6.
经学对汉赋创作有很大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学的政治性思维或曰意识形态式思维导致了汉赋作家的经世致用文学追求;经学的封闭式思维造成了汉赋创作中的模拟化倾向;经学中天人合一的神学思维开阔了汉人的视野,丰富了汉赋的虚构与想象;经学的发展演进也深刻地影响了汉赋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汉大赋做为有汉一代文学的代表,其兴盛的局面,恰和汉诗的衰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赋兴盛最根本的原因,是汉代社会为汉赋提供了大的描写对象,汉人又有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汉赋从体式上和表现手法上又特别适应汉代的社会现实和汉代人的审美定势。  相似文献   

8.
从时间角度看,汉赋兴盛于儒学独尊之前而与黄老学说兴盛重叠;从创作环境角度看,黄老学说为汉赋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从汉赋体制角度看,黄老学说促进了大体制的定型。因此,从黄老学说探讨汉赋发展,重新认识汉赋特征和儒学影响等等问题,应对汉赋的研究思路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就思想价值而言,汉赋与汉乐府诗是不能以高下优劣相论的。汉乐府诗广泛地描写下层社会的生活,反映民众的心声,这是汉赋罕能涉及的:而汉赋立足于社会政治、着眼于上层统治、注重于文人自身等方面的描写,这又是汉乐府诗难以达到的。本文针对抑赋扬诗的偏见,就汉赋对时政黑暗不公的痛斥、贵族腐败生活的揭露、文人不幸遭遇的控诉、民众生活疾苦的反映,以及提出改革现存制度的政治主张和经济措施,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在汉代思想史上,汉赋以它深刻的政治见解和具体的治国方案,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汉赋载体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文献载体主要有简牍、缣帛、玉石、纸张等,其中简牍是汉代最基本的文献载体形式,也是汉赋最主要的载体形式,汉赋的载体多为"木简之薄小者".在用简牍有长尊短卑观念的汉代,汉赋在文献中所处地位不高.再之,简牍在汉代对于多数人来讲,并不是一件易得的东西,而汉赋相对于其他文体又是耗费简牍较多的.因此大大地限制了汉赋的生产、传播与消费,对散体大赋的传播消费限制尤甚.  相似文献   

11.
西汉中叶,最早的赋论随着汉赋创作的日渐繁荣应运而生.综合这些赋论,可以看出如下两个特点:(一)虽然尚不系统,但却涉及了汉赋研究的主要问题,如赋体溯源和特征、汉赋的讽谏、艺术特征等,勾勒出汉赋研究的基本轮廓.(二)这些赋论又都处于经学思想的桎梏之下,论者几乎都从汉儒诗教的美刺标准来衡量汉赋这一新兴文体.可以说,这些评论揭开了扭曲地研究汉赋的序幕,也深远地影响了两千年来的汉赋研究.因此,汉代赋论是汉赋研究的发端,在汉赋研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时期的赋论作一综述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汉代为神话传说传播的黄金时代,汉赋以大量的神话传说为创作素材,大胆地役使神人、驾御神物,极大地扩展了神人、神物的范围,提高了人的地位,使其中的神话传说体现出鲜明的外向征服的特征,表现出汉人征服欲望的扩张和征服能力的增强。究其原因,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对外扩张的武功征伐以及对楚辞神话气息的继承与模拟等是汉赋中神话传说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部汉赋研究的力作──读阮忠《汉赋艺术论》袁定坤近年来,汉赋作为一代文学正宗逐渐受到应有的重视,汉赋研究领域里一改往日沉寂的局面,研究汉赋的专著时有问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阮忠先生的汉赋专著《汉赋艺术论》堪称是一部汉赋研究的力作。总览全书,...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写的文学史普遍对汉赋评价不高。李泽厚同志在《美的历程》中对汉赋发表了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汉斌在题材上具有空前的包容性,这种现象表现出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显示了大汉帝国心胸开阔、气派雄沉的时代精神,这正是汉赋乃至汉代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汉赋)尽管呆板堆砌,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  相似文献   

15.
汉代谶纬的形成和流行,同汉赋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受谶纬的影响,汉赋创作中有专门谶纬题材的作品,如封禅、郊祀和天象等。汉赋中又有表现谶纬思想的,如受命而兴、符瑞祥兆和灾异遣告等。此外,在汉赋作品中,还有引用和化用纬书的词语,以加强作品的典雅蕴藉。从题材内容、思想意识和语言表达,汉赋都有谶纬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六个方面简要概括了汉赋的文作风格特征,并由此入手,用比较的方法,辨析了汉赋渊源诸说的优劣,认为汉赋是以楚辞和战国游说之辞为母本、父本,并广泛吸收了包括《诗经》、荀赋在内的各种文化养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南、北文化合流,诗歌与散文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汉赋在其渊源上融合了《诗经》之“赋”的理性精神、铺陈的创作方法和楚赋的某些形式,其美的本质是“理性之美”;在其历史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对政治本体化时代的体认,其美的本质是对政治本体的乐感。汉赋之美是人的类的理性觉醒的产物,同时又是这种理性的僵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阮忠 《南都学坛》2000,20(2):4-7
20世纪汉赋研究的专门著作 ,大体上分为汉赋史、汉赋考辨、汉赋作家作品、汉赋美、汉赋艺术及汉赋综论六类 ,每类著作都从不同角度对汉赋进行探讨 ,反映了汉赋研究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汉赋源自诗、骚,楚辞是赋的文学地理形态形成的关键环节。以《离骚》为例,它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但它的时间序列并不清晰,相反,通过对分时性的情状进行空间并置,把属于时间序列的情景并置成空间画卷,变情节叙述为空间铺陈,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汉赋扬弃了楚辞人神杂糅的多元时空,代之以现实的地理空间,汉大赋以地理内容为表现对象,刘勰以"体国经野"概括之。从地理角度来研究汉赋是文学地理学的领域,汉赋这方面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开拓,汉赋的地域特色、地理变动与汉赋的关系、汉赋的地理表现等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武帝以前高祖、惠帝和高后时期,由于国势不振,汉朝试图通过和亲来“约束”匈奴侵扰。但是,匈奴一再背约的现实,迫使汉朝统治者对以往单纯依靠和亲以消弭匈奴入寇的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文景之世,在继续与匈奴和亲的同时,还采取了向西北边地移民和入粟于边以拜爵、除罪,建立官营牧马苑和鼓励民间养马等积极防御措施,使汉朝在西、北边塞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变,从而为汉武帝武力反击匈奴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