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它包括:在拉动消费需求、繁荣经济的同时,如何将消费伦理观念的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青春偶像”,培育良好的人生心态,正确地进行人生定位?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扶正”功能,让网络中出现更多的为青少年所欢迎的形式和内容?作者提出了从大众文化入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即要突破传统的将大众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对立起来的观念;加强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联动;德法并举有效监督大众传媒的运行;加快网络立法的进程,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与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组成当中的一部分,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由于大众文化的市场化特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青少年道德养成方面,既有有利的环境影响,也给青少年道德养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在大众文化传播中,加强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将把青少年引向何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大众文化在西方的产生是与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的,它产生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结合过程。我们知道,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大众消费时代也接踵而至。在大规模的物质刺激、物质享受、物质消费的引导和支配下,文化消费由初露锋芒到逐步上升为一个独立的层次,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以赢利为目的的文化工业便应运而生;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兴起则为文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基础与技术支撑;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末,中国社会文化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向,大众文化的流行颠履了经典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时尚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对青少年的闲暇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展闲暇教育,成为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课题。  相似文献   

5.
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正越来越强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笔者以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提出了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精神、大众文化与青年社会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不仅伴生了大众文化也伴生了城市化。青年的主体部分集中在城市,城市恰恰又是大众文化的天下,而以商业文化为本质的大众文化由于它的平面化、世俗化,成为青年社会化的文化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提高大众文化的品质,以改善青年社会化的文化环境,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以塑造代表先进文化、体现社会主导型价值观的城市精神,来提高大众文化的品质,从而为青年的社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手机短信的流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短信文化,短信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消极影响的几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限制短信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对性题材的滥用,对暴力的崇拜,对超自然力量的渲染,对美的另类化等,这些问题对青少年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因此,传媒应当有更多的自律和改进,包括加强政府的示范和导向,提升媒体形象的定位,提高创作者的素养等.  相似文献   

9.
李理 《公关世界》2023,(7):51-53
青少年与智能手机融合的程度,深刻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催熟剂,让青少年提早体验、尝试各种社会角色。手机虚拟社交削弱了与真实社会关系的链接。表情包的过度使用,表明虚拟社交中情感交流的匮乏。智能手机加速推动社会滑向“我与它”的工具性关系,同时促使虚拟社交呈现碎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特别阐释了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地发挥大众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11.
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采取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独特方式。目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佳,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方式有所欠缺。改进教育方式能够提高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因此,应在教育素材上强化选编、教育课程上力争单设、教育途径上重视诵读、教育形态上校内外并举,以改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a marital disruption can certainly be harmful for some children, it might be beneficial to other children. Analyses on how children are affected by marital disruptions typically capture the average estimated effects (or associations) of a disruption on an outcome. Thus, the harmful effects of the disruption on some children are being averaged with the neutral and beneficial effects on other children. This could mute the estimated effect, and it could prevent the detection of significant harmful (or beneficial) effects. Using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and an index of behavioral problems in a first-difference framework, I find evidence for the standard approach having muted estimated effects and failing to detect significant effects when the same data produce significant isolated harmful effects.  相似文献   

13.
学生发展是动态的具有质的变化过程,发展的外在形式是个体生命的延续,内在的本质在于生命的创造.精神成长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本体的意义,成才与成长同属一个过程,构成学生发展的价值空间.情感体验与学校的教育环境和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成就感相联系,由此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承上启下、连贯东西,它与多民族文化的接触长期、全面而深入.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定要反映在语言上,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层面中.每一次文化交流大潮过后,都会在交流各方的语言中沉淀下一层交流的印证--借词.在阿拉伯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中都沉积下了大量的借词.本文专门讨论阿拉伯语输出的借词.  相似文献   

15.
高跟鞋,永远是女人心底最深的爱恋,因为它能让女人更窈窕、更有魅力!然而医学专家告诫爱美女性:这魅力“武器”暗藏“杀机”,可能对您的身体造成损害。如何在享受美丽的同时,让自己的健康不打折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医学专家的高招吧!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的环境条件,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极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重点中学学生调查的结果表明:(1)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影响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交错影响的矛盾状态;(2)尽管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但互联网正在信息共享、人际沟通等多方面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3)"网上不良信息"和越轨亚文化等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4)互联网是中性的,网络空间的问题不可能通过改变网络环境的性质来解决,关键看我们怎么用它.因此,在确立善待网络的主文化方面,教育的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实证调查的材料,从国家与社会、国际与环境、法制与纪律、人生与修养、科技与学习、经济与生活六个方面分析了澳门儿童少年的品德表现.从把握进入新时代的机遇,打造新时代的澳门精神,加强家校合作,加强澳门与大陆、香港的交流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澳门中小学德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into press reporting on young people has tended to concentrate on young people as offenders. In contras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ress coverage of teenagers as victims. Reports in two Swedish newspapers (a morning broadsheet and an evening tabloid) were studied over a period of four months and subjected to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discourse on teenagers as victims of various forms of violence and ill‐treatment. It was found that danger and threats to the teenagers were seen as gendered, and as emanating from their own age group and from outside the home and family. The class background of the victims was not salient and child welfare issues were seldom mentioned. Copyright © 2006 The Author(s). Journal compilation © National Children's Bureau.  相似文献   

19.
网络同辈群体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同辈群体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在指出网络同辈群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它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