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19 世纪70 年代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以来,该理论受到极大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试图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文 学作品,以揭示它们的生态女性主义价值。格洛丽亚·内勒的第三部小说《戴妈妈》使她真正巩固了她在非裔美国文学界的地 位,小说中渗透的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旨在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来分析小说中女 性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表明作者所倡导的生态女性整体观,建立一个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2.
多丽丝·莱辛的《裂缝》处处闪烁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光芒。通过分析女人与自然、女人与男人和人与自然这三组关系,可以看出《裂缝》所反映的生态女性主义观。作品反映了近90岁高龄的莱辛对现代社会中生态问题与女性关系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3.
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生态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展示了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充满了深切的生态关怀。作品中蕴含的女性意识和生态意识既有深层次的对立,又体现了多样性的统一。从交织的生态女性意识、女性与生态意识的对立及女性与生态意识的统一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只有充分认识到女性意识与生态意识的关系才能够达到生态女性主义者所追求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互相依存的生活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原则,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律认识的升华与拓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理论根基,以中国传统“和谐共生”生态智慧为文化血脉,承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锻造而成。理论、文化、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体系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种生态思想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生态思想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过程的物质交换过程,其次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再次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德育实质是生态道德教育,意在促进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构建;当代生态德育建基于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理论上,具有很大的理论局限性,因而只能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理论,促使人向自然生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凯特·肖邦的《觉醒》通过对女主人公艾德娜在男权压迫下自我意识觉醒过程的描述,探索了自然和女性的联系,揭示了父权制以文明为工具对自然与女性的双重统治,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注、对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透露了作者构建一个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会的理想,蕴涵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深层生态美学角度分析FREE WILLY,探讨了人类与自然及人类自身之间的关系,揭示FREE WILL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的预言。人类必须重新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的心灵生态问题,建立真正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已初见端倪.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的异化,作为联结人与人的劳动的异化,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异化劳动理论正是从劳动视角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透视出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双重生态忧虑.梳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分析异化劳动思想隐现的生态意蕴,探究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迟桂花》塑造了“莲”这一女性形象,对其潜在、隐性的“寡妇”民俗身份展开女性阅读为“莲”的反常举止提供了合理的根基,对女性人性的开拓也更为深刻。而对男性视角进行颠覆性批判的同时转而关注女性与语言、符号的关系,也是女性阅读在文中得以实践的一个重要策略。基于此,对其他现代文学江南作家笔下的女性民俗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层地探析女性民俗与女性人性开拓之关系,揭示女性民俗的内在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与自然的对话——《浮现》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浮现>中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反映了小说作者对女性--自然联系的生态女性主义文艺观.文中女主人公通过两个层面的旅程,即生理和心理的旅程,逐步建立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通过这一旅程,女主人公意识到男性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和统治以及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力图消除压迫女性和自然的共同根源-男权制等级二元论,以求建立男性与女性、文化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英国女作家安杰拉·卡特通过戏仿经典童话《小红帽》创作出了短篇小说《与狼为伴》,探索了男性、女性和自然之间的交互关系,呼应了正在兴起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潮,成为一篇颇具特色的温馨小品。小说颠覆了父权文化和人类中心主义赖以建立的二元对立体系,指出男性和女性都是该体系的受害者。小说进一步展现了女性欲望自身的解放及其对男性欲望的解放,并揭示了这种解放所带来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描绘出了一幅生态文明惜界的姜好图景。  相似文献   

14.
《简·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视角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探索了女性和大自然之间特殊的关系,揭示了19世纪英国女性和自然资源遭受男性压迫和掠夺的悲剧事实。小说拒绝男性至上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和忽视,阐释了作者希望解放女性和自然,发展女性自我意识,构建一个两性完全平等、和谐生存的理想境界。小说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完全弥补了前人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为以后的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生态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5.
女性神话是童年时代的人类对女性的审美理想。在人类文化的承传中 ,神话的幻影中吞没了女性作为独立人的本质 ,也是对女性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压抑。丢弃神话 ,确立女性文化意识 ,是中国女性文学为寻找女性真实身份而奋斗的真实历程 ,也是最内在的妇女解放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宜"以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和价值。李渔《闲情偶寄》将艺术依附在细微而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处处流露出"宜"的思想和意识。具体表现在自然适宜的女性妆饰观、因地制宜的居室审美观和顺情随性的闲适人生观,鲜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在提倡"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侍萍是一个被损害的悲剧女性,但是她所受的苦并非仅仅来自外在的社会,也与她的自我选择有关。曹禺通过侍萍这样一个苦命形象的塑造,想要表达的决不仅仅是对周朴园及其所代表的阶级的控诉,更有对复杂的人性深入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中国视角下的生态女性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批评是对文学、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而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结合是文学研究在“向外转”的过程中找寻到的一条独特的道路。它可以涵盖的意义包括:“对将自然作为女性的父权式再现的批判、对女性在博物学史、科学研究、自然写作上扮演的重要角色的修正式再发现;针对开采或利用的伦理学提倡一种‘关心哲学’;对所谓存在于女性与自然间(在生物学或精神上)神秘的亲和关系的复原。”虽然在这场运动内部有众多持不同立场的派别,但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有如下基本共识,即对自然的占有和对女性的占有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对前者的理解必然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反之亦然。换句话说,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来自一种父权制的世界观,也正是这样的世界观确立了统治妇女的合法地位。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学界也在迅速地响应国外的生态女性主义。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正在显现出来。一批原本并不受特别重视的写作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下能够赋予新的意义。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批评类似,在参与经典的重构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有着良好的前景,这恰恰因为中国的女性还同时背负着历史的负荷和现实的环境压力,而生态和女性运动的结合也特别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9.
由于女性与男性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故女性犯罪在犯罪类型、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呈现出某种特殊性。本文通过实证材料的分析,对女性犯罪的特点及危害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女性犯罪防控措施,从而有利于建立整体和谐的女性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强调女性和自然相联系的概念,批判文学中父权制双重统治,反对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唤起人们对自然和女性的同情、理解和尊重,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探讨解放女性和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旨在解放女性、拯救自然、解决地球环境的承载力问题,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