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升 《船山学刊》2003,(2):142-145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一是强调复兴民族精神拯救中国,但又主张对西方文化采取开放态度。二是提倡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并能创新发展。三是主张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但又赋予它新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四是融贯中西文化,力求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它不仅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主张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而且反对一切外来民族压迫,力主恢复中国在世界各民族国家中的国际地位,正确地回应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民族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危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民主国家为目标,始终与近代民主主义相结合.贯穿着近代民主精神.孙中山在倡导民族主义的同时,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革命党人进行民族革命、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从而把对于民族主义的倡导、民族精神的弘扬,建立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惠及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特点和现代价值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作了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对继承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得军 《学术探索》2016,(4):139-144
知难行易是孙中山认识论的核心思想。孙中山提倡“知难行易”,主要是为了改造国民认识心理、国民行为、提高国民素质。反映了孙中山重视教育的作用;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提升国民素质,发挥教育的工具理性;主张心性教育,提升民族道德修养,发挥教育的价值理性;提倡政治教育,主张教育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精粹对当代大学生树立具有民族精神和意志的人伦、道德等社会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对他们进行国学精粹的渗透,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必要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钟良 《江西社会科学》2001,(12):182-183
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道德文化和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说的重要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鉴传统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历史前提和内在动力,唤起全体人民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激励全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7.
坚船利炮打破了(家国)天下传统,伴随着民权革命的轰隆雷声,子民观念逐渐被国民意识所取代。孙中山对皇帝思想终生批判,然而对于国民意识的内容却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辛亥革命之前,他对中国国民作为共和国民抱有乐观,革命遭受挫折后再次思考国民意识。他的国民意识以近代西方概念符号为外表,然而其内容却来自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并且在行易知难学说中,认为新国民意识的制度性训练只有通过革命党训政才能实现。孙中山的国民意识观念反映出其话语符号与实质规定的内在紧张,这种内在紧张或许是近现代思想家的本土性话语的显示。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革命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主要体现在:继承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提出建立“大同世界”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民族观,提出“民族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提出“民权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平均平等”思想,提出“民生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出“民族精神救国”思想;继承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精神,永远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继承传统文化“为政以德”思想,提出“人格救国”观。孙中山传承与超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继承与发扬、扬弃与改造、开放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孙中山的“国粹”观入手 ,对其晚年的文化取向作了新的探讨。认为孙中山“国粹”观的内涵 ,就是中国固有的道德和智能 ,其核心是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这一思想明显受到晚清国粹思潮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中国文化优越论的影响。孙中山提倡恢复一切国粹是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 ,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他对国粹的褒扬是希望以中国的王道文化、道德文明补救欧美的霸道文化、物质文明 ,也是对当时国内出现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矫正。尽管孙中山对“国粹”的表述未必准确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也未必精当 ,但他取法乎上 ,择善而从 ;会通中西 ,与时俱进 ;既提倡国粹 ,“因袭”中国固有思想 ,与民族虚无主义者划清界限 ,又主张向外国学习 ,“规抚”欧美的先进学说 ,从而与崇古恋旧的东方文化保守思想相区别。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精粹对当代大学生树立具有民族精神和意志的人伦、道德等社会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对他们进行国学精粹的渗透,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必要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存在两千年之久的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臣民观念开始瓦解.在传统天下观念逐渐式微的同时,主权意识在近代知识分子们的思想中日渐明晰起采,并引发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知识分子都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认为救国需要新国民,并对国民的"奴隶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新国民"应该具有权利、义务、独立、自由、尚武、公德、自治等特质,但当他们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时,又往往"变通"的提倡从日本学来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国民思想,要求人们为了国家的权利、自由而限制甚至牺牲自己的权利、自由,徘徊于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之间,并最终滑向了后者.  相似文献   

12.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解决现代社会精神迷失,道德失范的一剂良药;是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必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相似文献   

13.
马忠 《江汉论坛》2008,2(1):90-93
孙中山的政治建设思想,强调首先从"革心"开始,其目的在于发掘政治转型的情感因素、认识根源和道德力量,变革国民心理的政治价值,就是培养政治情感、提高政治知识和强化政治伦理.孙中山的这些思想,是在分析中国人传统心理特点、人民实际知识水平和德教传统基础上提出的论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作为一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观.现今国家提出了弘扬现代民族精神,并重视武术的学习与推广,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武术文化的核心是优秀武德,民族精神在武德教育中得到弘扬.作为当代青年来说,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来实现爱国主义的美好主张,做到保障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是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道德的根本特征和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融贯中西文化,创立其革命思想体系。“自由、平等、博爱”作为整个体系的核心,则是孙中山致力造就的现代国民素质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这也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根本所在。然而,由于历史、阶级因素的制约、传统儒学的潜移默化和民族感情的作用,孙中山对民族文化素质的具体认识仍有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他当年所号召要恢复、保存乃至发扬光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素质中固有的“好的思想”、“好的道德”等等内容,除一些确属优秀成分外,还有不少是封建的、落后的、与近代化不相适应的东西。而他希望未来中国要保存和弘扬他所概括的包括“固有的旧道德”和“固有的知识”在内的“我们民族的精神”,再加上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这种具体的民族文化素质的目标选择无疑带着明显的保守性和内容本身的不可调和性。这充分表现了传统儒学历史惰性的深沉顽强及其对孙中山思想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摆到同等重要地位,并且我国第四次修宪又将政治文明首次写入宪法,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新历史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孙中山思想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文明思想,对之予以研究一方面能弥补孙中山思想研究中此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孙中山的政治文明思想具体表现在:培植先进的政治心理、加强政治道德以及培养革命精神等方面的政治意识文明思想。创建五权宪法、实行民主共和制以及缔造资产阶级政党等方面的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倡导知难行易,鼓励国民求知乐行;规范集会结社,训练国民基本参政行为能力;设计军政、训政、宪政,保证国民系统参政等方面的政治行为文明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忠德思想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是对中国传统忠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所认为的"忠"不是传统社会对国君一个人的忠,而是忠于国家、人民与事业。国民具备优良的道德才能创造良好国家。结合孙中山对忠德内涵的阐发,在当代时代,公民应该忠于国家,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忠于事业,培养浓厚的敬业精神;忠诚待人,努力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新旧道德之辨是中国近代、特别是五四时期思想界的热点之一,新旧道德之辨为马克思主义新道德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和民众心理基础.由对传统私德的批判转向对马克思主义新道德的追求,在实践上和逻辑上具有必然性.以新旧道德之辨为主要内容的近代道德革命不是为了纯粹的个性解放,而是思想家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理论反思与突破.我们继承五四传统,一是要继承五四运动时期思想家们基于社会责任感的批判精神;二是要继承五四运动时期思想家们积极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9.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时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价值定位内容、方针和原则、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这种重大的理论创新突出表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进行了创新性定位,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性地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道德建设”四个方面;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创新性地总结灯七个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进行了八个方面的创新性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相融性.它们具有共同的旨归:都是一种"三观"教育,都重视学生的德性涵养和人文素养提升.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活目前的高校思政课堂,因为课堂上讲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都有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辨析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质量,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