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在推行的背景、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方面有许多同的所在,也有不少异的特色。同的所在反映了人类的共性,异的特色是导致东西方文明沿不同轨迹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战国后期 ,秦国在统一巴蜀前后与巴蜀民族始终发展着不同的关系。统一之前 ,秦国与巴、蜀两国虽说很友好 ,却存在领土争夺与统一对方的问题 :秦国为从蜀国收复失地而暗中努力 ,巴国依附于秦国 ;统一之初 ,秦在两地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政策 ;30年后 ,秦国完全废除了蜀侯在蜀地的统治 ,直接统治蜀地 ;在巴地 ,秦国仍然施行“蛮夷君长”制。这与两地民族之历史、社会现状有密切关系。秦国的做法为后代王朝整合、统治南方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攻灭六国之后,按照“大一统”的思想全面推行了以郡县制为基本制度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体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秦汉时期,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的斗争依然存在,并左右着西汉王朝国家政体的构建。经过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文帝之后诸帝的削藩,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成为中央治理地方的根本体制。郡县制及其不断发展,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秦汉时期,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斗争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实现政治统一并不断发展、巩固、维护统一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的最高奋斗目标和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乾隆朝清廷统一新疆期间,曾两度分封四汗,招抚回部,拟以分封制治疆,这一计划破灭后又筹划移驻陕甘官员与绿营,于天山南北推行府县,以直省制治疆,但鉴于新疆内外安全局势,最终选择军府制治疆,并构建伊犁、乌鲁木齐双军府。本文基于满文档案,围绕清朝战略目标、对象、条件,解析乾隆朝治理新疆制度的调整过程与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5.
在封建社会的国家体制上,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实行分封制?是维护中央集权制,还是搞分裂割据?一直是封建社会中儒法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西周奴隶制国家,表面上是统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但由于实行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新兴地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法家,在废除奴隶制的分封制的过程中,创建了郡县制。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委派,不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可以随时撤换、调离、迁任。这是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中央集权制的一种有效的政权形式。从秦始皇开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乃是“势之所趋” (王夫之:《论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因此,大多数法家人物都是颂扬郡县制的。  相似文献   

6.
蒙古汗国时期建立的诸王分封制,对于调动各部的武装力量,加速征服战争的进程,巩固对占领区的军事控制,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统一全国局面的逐渐形成,诸王分封制开始走向了它的反面,一些实力雄厚的蒙古诸王逐渐滋长了与元中央政权的离心倾向,他们或者拥兵自立,或者觊觎皇位,酿成了元初蒙古诸王的一系列动乱。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17-122
皇帝作为名号确立于秦,历汉代政局变动,其概念逐渐成型。皇帝制度在秦朝取代分封而成为国家根本制度,并不意味着分封制就此退出政治史舞台。分封制在汉初复活并与皇帝制度相纠结,经汉初政局变幻又被皇权一再弱化,这一政治现象的原因潜藏于皇帝制度的特质之中。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楚国雄据南方、争霸中原,国力十分强盛。造成楚国这种强大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突破了分封制而在征服地置县,从而有效地加强了统一集权的王国。对春秋楚县,历来学者有所论及,为了进一步弄清它的情况,本文试图对其性质、设置情况和历史作用等略作论叙,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政治机构的设置问题,在大臣中曾发生过争论,先是王绾、后由淳于越等人建议秦始皇采用分封制,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而丞相李斯,却力主设郡县。他说:“三代之事何足法。”并给淳于越等人扣上了“不师今而学古,惑乱黔首”的帽子。 很明显,所谓“不师今而学古”,是针对淳于越等人提出的分封制来说的,此外就不再包含别的什么意思。可是,后人不察,由于秦始皇听信了李断的话,分天下为36邯,其后又为防止儒生“以古非今”而实行李斯建议的“焚书坑儒”政策,于是就称秦始皇“厚今薄古”。  相似文献   

10.
论汉初的分封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做“封建”,即封土建国的意思。分封制曾经是周代盛行的政体。到了战国初年,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起来,各国先后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封建君主集权制政体。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把封建君主集权制推广到全国,从而确立了封建皇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分封制被历史否定,代之以皇帝集权制,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可是到了汉代,分封制又在全国相当大范围内实行起来。《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说:“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秦末汉初的社会形势、经济情况、人的价值观念以及秦汉统治者治国策略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再论秦亡汉兴之因。认为素所以亡,主因不是以往所说的“赋税太大”、“徭役太重”、“用刑太极”,而是由于过急、过广地强行全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而刘邦在建汉前后能够审时度势,采用适于当时社会现实、价值观念的适度分封和郡国制,使汉朝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2.
试论秦汉之际的分封制程远(西安政治学院文化教研室)历史发展到秦汉,分封制已成为一种落后的、行将灭亡的社会制度,郡县制必将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学界的共同看法。郡县制怎样取代分封制,是象秦始皇那样一次性完成,还是象刘邦那样逐步实现?怎样评价秦汉之际出现的不...  相似文献   

13.
陈寿在评论《魏武文世王公传》时认为 ,应取消诸候科禁之法 ,让他们在中央和封国掌实权。裴松之 曹也有这种思想。他们都孤立地看待分封制 ,自觉不自觉地去论述现实分封制的合理性 ,或让当权者接受自己的主张 ,其结果只能是“徒乱天下。  相似文献   

14.
从战国到秦统一,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在这社会大变动的时代里,没落的奴隶制继续土崩瓦解,新兴的封建制获得节节胜利,阶级斗争的惊涛骇浪此伏彼起,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之间的斗争,也在各个领域广泛、深入地展开。这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复井田”和“废井田”之争,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和“郡县  相似文献   

15.
继夏、商两代建立的西周王朝,在政治与文化方面都有超越性的发展。周初统治者所推行的蕴涵伦理道德精神的分封制、宗法制、礼制,实为在总结夏、商两代灭亡的历史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周人为政之精髓",也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而"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这一历史定位则凸显了西周政治与伦理的有机契合,为研究西周政治思想及西周政治伦理思想提供了点睛线索。明晰西周政治伦理思想的源起,既找出了其内在本质,也为挖掘其实质特征、原型意义及其现实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土地私有合法化进程中的中央集权政体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炜 《晋阳学刊》2005,(5):69-74
分封制、井田制解体的过程恰恰是土地私有、郡县制确立的过程。井田制既是政治分封的基本单位,也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赋税制度的基本单位。分封制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张力是井田制解体的根本原因,而井田制自身所具有的二重性又使其自身的瓦解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动荡,将土地治权从各级地方权力实体中剥离出去,土地私有合法化,地方政权结构官僚化,源于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在广泛的政治领域中解体,一种不同既往的新型的集权专制政体在土地私有合法化的进程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7.
封建官僚是和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有关系的。例如周天子分封诸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这种分封制以周天子为核心,受封的各方诸侯,仅对周天子负责;这种分封制又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如受封者多为周天子的兄弟、子孙,即所谓同姓诸侯,另外还有一些有功于周室的异姓诸侯。周天子封他们当诸侯,赐给他们土地、臣民和奴隶,让他们当一个方面的官老爷,掌握生死予夺之权,可以说都是封  相似文献   

18.
陆凯 《天府新论》2012,(3):125-128
在中国古代史中,国家政治制度从以分封制为代表的地方分权发端,逐渐向中央集权波浪式变迁,呈现"分久必合"的趋势。本文使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周代设立分封制是通过配置产权加强激励、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需要,而纵向分权向集权的变迁是由统治者提供保护的最佳规模逐渐增大、统治者谋取国家产权私人化以获取租金最大化以及中国选民退出成本和罢免统治者的成本极高等多个因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郭秀琦 《阴山学刊》2002,15(5):91-94
陈寿在评论<魏武文世王公传>时认为,应取消诸候科禁之法,让他们在中央和封国掌实权.裴松之.曹同也有这种思想.他们都孤立地看待分封制,自觉不自觉地去论述现实分封制的合理性,或让当权者接受自己的主张,其结果只能是"徒乱天下."  相似文献   

20.
秦末政治进程分为反秦起义、六国复国运动、楚汉战争三个时期。社会阶层对秦末政治进程有着重要影响。贵族阶层依靠宗法制和地缘性政治势力形成较强的政治影响力与号召力,成为秦末政治的主导力量。项羽作为秦末贵族阶层的代表,推行分封制的贵族政治;刘邦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表,谋求建立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二人在如何建立新统治秩序上有着根本的矛盾与冲突。贵族阶层的腐朽与局限、平民阶层顺应大一统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性,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