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进程中,新闻媒体从行政机构变成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身份的转变使新闻媒体发展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当前新闻单位的工作重心.受此影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也出现滑坡现象.本文从培养打造新闻工作者队伍和加强法纪制度建设两个方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目标是使新闻媒体端正价值取向,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把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实现媒体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改革进程中,新闻媒体从行政机构变成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身份的转变使新闻媒体发展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当前新闻单位的工作重心。受此影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也出现滑坡现象。本文从培养打造新闻工作者队伍和加强法纪制度建设两个方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目标是使新闻媒体端正价值取向,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把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实现媒体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道德规范需要新闻舆论加以宣传和引导,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新闻对道德的弘扬,这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可以开发和启动人们潜在的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4.
近期在中国经济活动中频频出现的道德失范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力图阐明经济活动内在地包含道德尺度,经济行为需要道德自觉,因而经济主体在谋求现实利益的同时应当更加自觉地担当道德责任,从而在经济与伦理的内在契合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一、道德、公民道德与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以及个体的品行和素养.道德既具有维护社会经济生产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又具有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以原则、规则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现象;用善恶标准评价人们道德活动现象;形成并影响人们道德思想、道德观点、道德心理和理论体系等道德意识现象.在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和道德意识现象中,道德突出表现为规范价值,其功能在于调节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道德调整对象的检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与道德同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但法律与道德各有特定的领域.法律是奢侈品,应该存而不用;道德是日常用品,它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法律的作用在于定分止争,道德的作用在于扬善弃恶.法律的功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才能实现,道德存在于人的心中.如果法律与道德不分,法律侵犯道德的领地,不仅导致法律与道德界限的消失,而且造就大批道德离异者;而道德不借助法律的权威,也会成为空洞的说教.道德与法律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它的迫切性和重大战略意义日益为事实所证明.从道德在精神文明中的地位来看,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而道德建设则又是思想建设的中心,这是由道德的特殊性决定的.首先,道德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强烈的实践性.任何一种道德总是要通过各式各样的规范去调节人们的行为,判断和评价人们行为的善恶.这些规范明确、具体,它使得人们在作每一件事情时,都能够直接获得自己和别人按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所进行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判断、道德评价总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在影响、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这里我们反复强调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价值本性和应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善恶观念为基础的"价值"是伦理生活和道德思维的根本存在特质;道德价值以"应当"为基本的表达形式.道德价值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主观性、动态性相统一的特征,既体现人们对道德生活的自觉和规范,又体现人们的道德理想和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指导人生、调节关系,以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完善的准则和具有善恶价值的实践——精神活动.它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道德指导和纠正个人、集体的行为,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与和谐,道德通过舆论、习惯,特别是良心,教育人们,培养人们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0.
道德相对主义与逻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现代人不会为道德相对主义而烦忧.道德相对主义问题的凸显与现代人类学研究有关,与全球交往的频繁有关,更与逻辑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奢望有关.知识统一论的坍塌表明,信仰的多样化是人类思想的常态.多元主义不等于相对主义.道德诚然具有相对性,人们只能在特定历史文化情境中进行道德评价和判断,但道德相对主义是荒谬的.道德植根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植根于人的生活世界和文化,而非植根于逻辑.只需要论证人们可以就公共生活问题达成道德共识,即可摆脱道德相对主义,不能奢望把道德奠基于超验的逻辑之上.在全球交往时代,多数人认同人权原则,便表明道德相对主义是错误的.但人权原则不是什么先验真的原则,而只是靠法治维持的道德共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明,仅有人权原则已不足以维系人类文明的续存,人类须就环境保护达成道德共识.伦理学须向生态学学习,才能获得更高程度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在转型时期,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开始瓦解,与此同时,信仰危机也将继续困扰人们.传统道德伦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新的道德体系却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一个符合当代社会的思想道德体系,并让人们认同与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辩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其本质是道德矛盾在现象界的表现形式,是以人们心灵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价值观念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人们在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单体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与集群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解决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以构建符合人文道德的法律为基础,在多元价值层面上达成一种社会最普遍的道德共鸣,积极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努力实现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规范化的文明经济,它要求人们必须严格遵循一系列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就目前情况看,人们普遍对经济发展感到满意,但对道德建设感到忧虑.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道德规范被打破,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全部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建设新的道德体系是目前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新的道德体系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略论道德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为,道德现象主体方面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就是人的道德思维.研究人的道德思维,是伦理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如果伦理学对道德思维避而不谈,无异于哲学不研究精神,美学不研究美感经验.我国当代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缺憾,就是没有或者说很少研究道德思维.由于这一缺憾的存在,就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伦理学在总体上不过是道德戒条的排列组合、解释和说教.要改变人们的这种“印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保障人权的宪政制度是道德的,侵犯人权的专制制度是不道德的;人们又说,现代政治是宪政政治,而不是道德政治.宪政政治与道德实现的具体关系密不可分,并非宣布"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即可完全言尽.通过对政治价值与政治道德的细化清理,尤其是"隐性道德"与"显性道德"一组政治价值的提出,本文分析了"朱学勤困境"这一道德决断困境①为了防止道德专制主义,政治道德必须实现从显性道德到隐性道德的技术性转变,实现自由民主的政治成熟.这一宪政道德观,为缺乏中世纪法治保守主义传统的华人社区长期忽视,进而导致汉语世界长期误会有关宪政主义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6.
村民道德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在充分认识加强村民道德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村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亘古恒新的课题.长期以来,人们对权利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法学领域,道德研究很少涉及权利问题.对权利问题的单一性理解及对道德权利的忽视,使我国的道德建设难以跟上社会经济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唯有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着眼,凸显法律权利与道德权利的价值蕴含关系,方可在立法实践中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加以规范,对新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权利与义务属性与内容予以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中的权利冲突实质上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公民的知情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之间的冲突,这容易使记者在面对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时处于两难境地.本文在探讨隐性采访所引起的法律与道德、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从记者素质和制度规范的角度提出权利平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道德生活领域“知行分裂”现象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洁 《兰州学刊》2004,35(6):79-83
目前我国的道德建设仍然处于困境.处于困境的突出表现在于道德生活的知行分裂,即人们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与道德践履相互脱节、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要实现知行统一、走出道德建设困境,必须弄清知行分裂盛行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对症之策.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认识精神价值的重要地位,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精神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精神价值的功能作用是物质价值所不能代替的.精神产品的创作和传播,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