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商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曾出现几个“巴国”:有“孟涂所处”之“巴”;“廪君”之“巴”;“宗姬”之“巴”;江州之“巴”及“枳巴”等。其中以“廪君”巴和“宗姬”巴较为著名。近年来,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对夏商时期巴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更引人注目。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早期巴文化”与“廪君”巴之间的关系,试陈管见。一、鄂西川东的“早期巴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已找到同中原二里头文化时代相当的多处早期巴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湖北宜都(枝城)、宜昌、秭归等县的长江沿岸到四川巫山、忠县以至嘉陵江流域。考古工作者在鄂西先后调查和发掘了宜都毛溪套遗址、红花套遗址、向家沱遗址、秭归  相似文献   

2.
廪君巴迁徙走向考田敏直接记载廪君巴迁徙走向的古代史料惟“楚子灭巴,巴子五人流入黔中”一条,这一记载首见于唐梁载言所著之《十道志》,因《十道志》一书早佚,此载今只散见于一些史籍所引,主要有二:《太平御览》卷171引之曰:“故老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  相似文献   

3.
巴文化的主体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众说纷纭的时期,解决这一个问题有它更重要的价值,能够为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条通达的道路。目前对巴文化的生体性有以下几种说法,1、周源说;2、楚源说;3、土源说。我们先不盲目倾同其中的任何一说,而是立足于古代文化遗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有比较的、有继承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吉都措巴”作乃一种不成文法的社会组织,普遍存在于西藏社会的各个阶层。西藏地方政府对此一般也不加干涉。“吉”是幸福欢乐之意;“都”是痛苦不幸之意;“措巴’,是“组织”或“会”的意思。把这几个字连起来,意思便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组织(会)”。一般在口头上只说“吉都”,省去“措巴”。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在半个世纪的巴史研究中,巴的字、音、义是一个重点。的确,巴的字、音、义的明确有助于解决巴史研究中的诸如图腾物、族称、族源等问题,当然对汉藏语系民族的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多年来,一些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巴族之巴意义的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巴为坝”[1]、“巴为石或石穴”[2]“巴为白”[3]、“巴为鱼”[4],加上历史上的“巴为蛇”[5]、“巴为河流”[6]、“巴为植物”[7]等说法,可谓是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如何认识巴族的含义,我以为应将其放入大的文化语境中从语源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  相似文献   

6.
约公元前1066年的西方周族,在经过先前周文王的苦心经营后,由一个蕞尔小邦发展成拥有数十万大军的强国,为灭殷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王继位,在孟津观兵之后二年,这时期的周族已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了能与殷帝国抗衡的优势后,从而发动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即“武王伐纣”之战)。当时跟随周方参战中的巴、蜀二国不仅参战人数众,而且还是周方作战的先头部队,在大决战的关键时刻,巴蜀之师以威武,勇猛之气势压到了对方。  相似文献   

7.
关于楚巴关系的研究,有一件难得的实物资料,即在湖南常德收集到的一件虎纹铜戈。此戈上铸虎纹,其形制与四川万县、郫县等地出土的巴人铜戈形制完全相同,显然是巴人遗物。戈的意义主要还不在于它为巴人遗物,而在于其上铸有铭文。其铭文:“伯命曰:献与楚君监王孙袖。”经研究认为,其中之“伯”系指巴人首领,“袖”指楚在巴地的监君。虎纹铜戈铭文揭示了楚巴关系中楚监巴的历史,表明巴曾臣服于楚,楚派监君制巴。  相似文献   

8.
说“巴”     
本文以认定甲骨文 、 等字形为“巴”字作为前提,结合古代巴人生存的地理环境,从语言文字角度考察了“巴”作为方国、部族名的得名理据,认为“巴”作为方国、部族名正是得名于该部族人们的一种行为特征——行山爬坡,行水淌河时伏身爬行的状态,简言之,巴之为言爬也。这一观点还需要有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作支撑,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9.
巴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随着考古发现的材料增多,人们研究巴的历史问题亦随之深入,且著述甚丰。但研究中仍有不少困惑。 一、巴人 “巴人”作为广义的族称、人称,都是无可非议的。这犹如“濮人”“越人”等一样。这种称谓都是一种泛称。在文献史籍中,中原及其它族别国属的人们,称这个区域或那个区域的人为“巴人”、“濮人”、“越人”、“西南夷”、“百越”、“百濮”……如此等等都是不足为怪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所通行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和有关古汉语的著作,在谈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的用法时,有一种所谓“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的说法。有些书虽未言“活用”一词,但若“有时候可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云云,实际上也是一种“活用”说。如下列几种书就是这样说的:“‘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对话人。”(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但最近出版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口号,史学界素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天下苦秦久矣!”(见《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刘泽华、王连生二先生论文《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一说是“伐无道,诛暴秦。”(见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讲义上册);一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见侯外庐先生论文集《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各说不一,都有道理。我认为怎样分析、确定一次农民起义的政治口号,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小问题。考察一次革  相似文献   

12.
庞朴《公孙龙子研究》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为阐释《指物论》,也不啻百家争鸣。其中不免“以意逆辞”。百家讲公孙龙,公孙龙也就有百家之貌。《指物论》最难理解的是“物”、“指”、“非指”三个概念。下面先看看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三段论的格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第一格算得上“审判格”吗?二是三、四两个格应确立哪些规则? 一三段论第一格,传统逻辑称之为“完善格”或“典型格”,可有人还称它为“审判格”。对后一种说法,我们不敢苟同,认为命名根据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主巴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现存重要的一支,噶举派支系繁多,但目前仍有派系传承的不过是噶玛噶举、止贡噶举、达垅噶举及主巴噶举四支,香巴噶举则是名存实亡了。元、明、清三代,主巴噶举派的苦行僧遍布天下,深入民间,流传深远,所以西藏有这样几句流行的说法:“藏人一半是主巴,主巴一半是苦行乞丐,苦行乞丐一半是圣人。”在藏族历  相似文献   

15.
说“巴”     
1.性质分类 1.1 “巴”单用可作姓氏、地名,也可作动词(=紧贴)。“巴”还可作为词根与别的动词性成分构成复合动词,如“巴望”、“巴结”、“巴不得”等。上述“巴”都读[pa],阴平。 1 2 “巴”又作名词性后缀,如“锅巴”、“盐巴”、“泥巴”、“力巴”等。这类“巴”读[pa],轻声。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秦始皇身世问题,2000多年以来,一直流传着诸多说法,现例举如下: 首先一种就是《史记》上的说法,这也是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史记》上说:“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即异人)从不韦饮,见而说(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这就明白地告诉后人,秦始皇为吕不韦所生。《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记载。而《汉书》作者班固干脆把秦始皇称为“吕政”。可见都依了《史记》之说。但此说本身隐藏着矛盾。其一,《史记》既说不韦“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又说“至大期时,生子政。”(“大期”二解,一曰过10个月,一曰整一年)其二,既说赵姬为“绝好善舞者。”又在另一处说她是“豪家女”,前后不一。因此,人们对《史记》的说法就产生了种种怀疑。明代学者汤聘尹认为这是“战国好事者为之。”(《史裨》)与汤同时代的史学家王世贞在《读书后记》中对此提出了二点看法:一是认为,这是吕不韦自己编造的,目的是让秦始皇知道他的真正身份,以保住吕不  相似文献   

17.
张载提出“性二元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学界对该论的思想来源争议较大,有道教说和佛教说的分歧。实际上,张载“性二元论”受到了禅宗大师圭峰宗密对立思维形式的影响,与道教并无关系。宗密认为人在身心结合之前,“真心”是“清净不染”的,然一旦“禀气受质”后,此“心”就受染了,从而遮蔽了本有的“清净”,这是一种先天与后天、本然与非本然之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张载在此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王充与孔颖达“气稟”论、胡瑗的“天地之性”和传统“气质”观等思想进行综合创新,最终提出了“性二元论”。道教徒“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说法恰是受张载的影响,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8.
鲁迅1927年1月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在职仅三个月,便遽然辞职而去。原因何在?说法有二:一说是“四·一五”国民党右派“清党”,鲁迅提出营救被捕学生,无效,当即愤然辞职,以示抗议。另一说是顾颉刚从厦门大学来中山大学任教,鲁迅不愿与此人合作共事,因此辞职。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觉得这两种说法,虽不无一定道理,但都欠准确,不够全面。为什么第一种说法不准确、不全面呢? 首先,这一说法与鲁迅辞职的日期不合。主张此说者,包括许广平在内,都没有参加过紧急会议,他们都不是这次会议的见证人(许广平当时也尚未与鲁迅同居)。许广平在  相似文献   

19.
裴頠《崇有论》校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頠字逸民,是晋朝的“名士”,也是一个政治上的重要人物。在当时各政治派别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为赵王司马伦所杀。他的著作有《崇有论》和《辩才论》。《辩才论》大概是讨论当时所谓才性问题的,还没有写成,他就被害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崇有论》,《晋书》把它完全载入裴頠的传中。《晋诸公赞》说:“頠疾世俗尚虚无之理,故著崇有二论以折之。才博喻广,学者不能究。”(《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照这个说法,《崇有论》共有两篇。《惠帝起居注》说:“頠著二论以规虚诞之弊,文词精富,为世名论。”(《世说新语·文学》注  相似文献   

20.
从语义上讲,土家语“Pi35tsi55kha21”与汉字“巴”完全各异,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又有较为密切的联系。“Pi35tsi55kha21”与“土家”均为该族人自称,但两者出现的历史顺序有先后之分,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Pa55”与“巴”亦非土汉对译。在土家语中,“pa55”可独立成词,但更多时候则充当合成词词素。单音节汉语词“巴”的部分名词义项跟土家族历史文化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