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克拉克洪模型为依据,对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五所大学的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既认同中国传统的"人性本善"人性论,也受到西方"人性本恶"价值取向的影响;"人与自然关系"主流价值取向既不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不是西方"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而是表现出对自然的顺从;主流时间价值取向是直线式的、"将来"价值取向;主流行为价值取向仍然是传统的"做人胜于做事";当代大学生个体主义意识在强化而集体主义意识在弱化。  相似文献   

2.
家庭伦理价值取向是家庭成员之间交往关系和家庭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家庭伦理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对于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和家庭生活方式及伦理观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家庭伦理价值取向是文化价值取向系统的基础性环节。就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它生成于半封闭的大陆大河型地理环境、农业型自然经济和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的土壤之上,具有重血缘、重祖先、重人伦关系的德性特征①。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价值取向是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家庭中的具体化,它亦体现了这种德性特征,并具体表现在家庭伦理价值目标的设定、价值主体的确…  相似文献   

3.
家庭除了血缘、亲情外,更有日常琐事的牵绊和柴米油盐的需求。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着所有领域,家庭也不例外,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的核心价值都遭受冲击。具体到当前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中,快速增加的财产、收入更使家庭关系经受考验。面对经济"显微镜"检视,我们的家庭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4.
王晓丹 《学术探索》2011,(4):99-102
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刊的《妇女杂志》,坚持致力女性自身发展的办刊宗旨,以丰富的内容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社会风采,成为中国历史上发行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女性杂志之一。它所塑造的中国近代都市新女性形象,使我们看到近代都市女性的身体意向、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建构与变化。研究《妇女杂志》既是对妇女发展历史的回应,又是对妇女发展未来的一种关切。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理论界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从不同视角研究会有不同的结论。本文认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价值取向,科学、合理的视角应该是从理想性价值取向和功能性价值取向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否则就会失之偏颇。从这个视角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价值取向应该是:社会主义、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为理想性价值取向;统一、富强为功能性价值取向。但它们的具体内涵有一个调整、冲突、磨合的复杂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最起码、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人,人是以人为本的载体,确定人是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就不能回避探究人的问题,研究人的问题就必须正确分析以人为本的"人"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问题决定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性质,以人为本的现世品格就是以当代每一个中国公民为本。  相似文献   

7.
价值取向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教育中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不同家庭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是否不同?本文试图运用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1994年上半年所做的“上海市五种家庭的家庭教育调查”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一分析。这项调查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初上海家庭结构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选择普通家庭(作为参照系)、个体户家庭、留守家庭(出国人员家庭)、离异家庭和返沪知青子女家庭为对象,采用立意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在8个区共抽取500个样本单位(每种家庭各100个样本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8.
1989年12月8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国际家庭年的主题是“家庭一个变化中的世界的资源和责任”.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整个社会生活,其中包括婚姻、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对妇女生活方式及婚姻观的影响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加了妇女的就业人数,妇女参加工农业生产以及文化、教育管理工作,不仅促进了妇女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提高,而且对妇女生活方式及…  相似文献   

9.
一 在当代中国,人们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心理正在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在青年人中尤为急剧。随着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男女青年所持的婚姻观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婚姻家庭方面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系列崭新的趋向。 体现在夫妻关系方面,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很多城市家庭中,那种以妻子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依从于丈夫为基本特征的“主从型”夫妻关系,正越来越多地被以夫妻双方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真正平等为核心的“协作型”夫妻关系所取代。换句话说,很多身为妻子的妇女已经越来越不甘埋没在琐碎的日常家庭生活中,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使其丈夫在某个领域获得  相似文献   

10.
妇女地位变化的社会环境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果要进行中国妇女问题的专题研究,必须对中国妇女现状进行分层研究,本文则主要分析所有中国妇女都必须面对的社会环境。 中国妇女人生价值取向的变化 只要注意中国的报纸杂志及近几年出版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变化,即妇女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最主要的表现为由原来要求自我发展变成了从婚姻中寻找出路。这一点导致中国女性的自我定位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一变化的特点如下:第一,妇女的自我定位主要是按照男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如温柔美丽、善解人意,以男人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轴心,以她们所爱的男人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家庭文化的发展扈海鹂问题的提出家庭文化是存在于家庭群体中的文化现象,家庭文化既是以家庭生活诸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关系,又是以家庭生活方式为内容的文化过程,因而,家庭文化囊括了家庭生活从物态设施、精神观念到行为取向的各个方面。人类从传统...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期间,由于传统价值取向中部分内容的过时以及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了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向、价值目标由理想化转向现实化、价值评价标准从绝对转向宽容、价值取向层次由单一转向多元化等特点。为此,我们应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邓小平理论相结合,与"敬业精神"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伦理走向──兼谈“见死不救”现象及“传统文化”取向王生平一提起"见死不救"现象,中老年同志容易联想起五十年代的"助人为乐"风气,两相比较难免产生"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叹。这被某些人讥讽为伤感的寻根意识、恋旧"情结",企图从"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14.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女总理”──家庭中女子政治地位的变迁与发展周文在婚姻和政治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主体是女人。女人既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妇女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的变迁与发展,体现了政治和文明的发展。当代,女子在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论坛》2010,(24):78-86
引言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作为"半边天"的妇女,和男性一起经受了这场社会变革的洗礼。农村妇女,或者在农村下地劳作,承担着家务和照顾家人的工作,或者在城市谋生,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然而,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她们的婚姻、家庭和工作境况,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机制教育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行动的复杂系统工程。在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第一课堂"的理论灌输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环节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第三课堂"价值取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兼顾多用中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4年第1期<野草>上发表的<聚餐>(作者杨猎)这篇小说,进行全息的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视野的解读,指出了当代中国大陆新写实小说,对于社会转型期内广大社会生活群体--贫民、平民社会生活群体复杂社会文化心理特点的独特描写手法、分析视角和深层剖析,阐明了当代中国大陆文学作品出现的"由走出家因到荣归故里"这一新的审美价值取向追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光荣"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劳动观建构的一种价值观,它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之一,是妇女解放的理论依据。文章通过文本分析,梳理了"劳动光荣"话语的建构过程,认为承认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改善家庭生活、表彰妇女劳模、开展各项政治运动是"劳动光荣"价值观宣传的主要途径。妇女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嵌的特点决定了妇女对劳动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迅速跨越到大众化阶段,不同等级的大学生之间在社会性特征上出现了显著分化,包括家庭背景、政治参与、文化吸纳、网络使用、社会信任和就业状况等方面。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和价值观追踪调查"2013年调查数据,借鉴精英理论,能够分析不同等级高校之间大学生由于精英教育取向和大众教育取向带来的社会性特征差异,并对高等教育扩张和改革可能产生的潜在后果做出推断。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妇女自1949年后已全面彻底解放,妇女生活中已不存在任何问题。如果现在还有人提妇女受压迫一词,将会受到猛烈攻击。是的,如果仅仅从劳动生产的角度看.妇女似乎已经与男子平等,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妇女还被排挤在高收入人群之外。但中国妇女基本参与社会劳动生产是不争的事实。但妇女的生活不仅仅是劳动生产.衡量妇女是否受压迫或剥削也不仅仅这一个参数。事实上,在妇女生活的领域.在妇女的身体、生育、性和教育孩子四种形式中,存在明显的剥削和压迫。因此英国女权主义理论家朱莉·米切尔在她的《妇女的领地》一书中指出:家庭历来被看作妇女的领地,妇女主要是在家庭里受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