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汉卿的"烟花情结",根植于他与礼教相背离的思想观念,释放在其反映边缘女性生存状态的"烟花粉黛戏"中。他将女性从"零落风尘,积怨难诉"的古旧形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焕发了真实鲜活的人性色彩;在与男性的对比中,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负重不屈与坚韧顽强。在其对女性进行再认识和价值重估的过程中促成了他对女性的发现———将女性作为一种独立性别存在来看待,这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发现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女人异化史.具体分析一些"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仰视中的女性形象;二是俯视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视角都是以男性为本位,故在根本上难以还女性以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3.
李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颇为丰富,可从诗中建构的女性世界中去读取李贺的女性观.其女性观由三"体"合成,即感情共通之载体、情爱渴念之载体和理想生命之载体.女性成为他抒发复杂情感的理想载体,从中可以体察李贺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以仁爱之心和赤子情怀主要铸塑了纯真的少女、赤诚的妓女和良善的妇人等三类"纯真"女性形象,她们承载着作者的理想之梦,寄寓着他独特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也是其自身人格和性情的艺术呈现.这些女性形象发散出一种素朴、纯真的人性美光泽,给读者带来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但与当时现实女性的生存境遇存在一定距离,她们更多是承载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人性理念,泄露了其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当代电影中,以目的论和二元对立为特征的男性树状文化模式总是会不断地在其中展现,它们带来的总是"终结"、"断裂"或者"崩溃".而在文化历史步入21世纪的当代电影.对更真实而合乎自然的女性/阴性方式和如自然一样绵延不息的生命本质的追寻已是势不可挡.女性式的精神是内在延续的,是没有起点、终结,也没有中心的,它所具有的"非理性"的认识方式则践行了与以往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思想不同的"女性式"的思维/体验路线.这条女性式的精神路线,穿越了树状的和以目的论和二元对立为特征的男性社会文化模式,而进入到女性式的块茎的、游牧的和"绵延波动"的模式.通过分析<她比烟花寂寞>、<钢琴课>、<禁入坟场>、<鬼水凶灵>、<对她说>、<罗曼史>等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男性树状文化模式的式微和"女性式精神"凸现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将军事技术视为"用于军事领域的技术"的定义方式忽视了对在研技术的划归,易于引发"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含混.借助后现象学"人一技术一世界"框架,可以发现军事技术源于民用生产技术使用情境的变更,在占据生存条件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军事技术调节着人们的战争感知,在诠释战争的同时也遮蔽着对战争的判断.近代自然科学与资本主义现代性扩张的结合,使军事技术走上了能量杀伤的"暴力"道路,战略威慑武器则使其因失去使用情境而成为国家博弈的"他者"与"背景".在暴力的退隐中,可以发现军事技术有别于作为"存在的传递"的民用技术,其结构性本质是对"存在的占据",是实现政治目标的"胜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说法的认同率有所上升.学界对于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这是传统观念的回潮,另一种认为这是市场化时代女性建构积极的性别身份认同的策略.本研究基于对广东、湖北、上海等三省(市)城乡居民的定性访谈,采取话语分析的视角,探究人们到底如何建构"嫁得好"及其与"干得好"之间的关系,进而考察多元化的新表述中所生产出的社会性别规范.研究结果发现,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新表述一方面凸显了婚姻对女性情感满足的价值,另一方面消解了工作本身对女性所具有的非工具性价值,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社会性别规范——社会是男性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而家庭则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  相似文献   

8.
莎菲是受"五四"革命影响而觉醒的新女性.她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存在的意义,义无反顾地追求"人"的权利与"人"的爱情;然而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下,这却成了一种悖论.这是一种觉醒的痛苦而非快乐.莎菲"女性"性别的自我发现,让她对男性中心进行了大胆的讽刺与戏弄,虽然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是这种牺牲式的觉醒却实在地充当了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在"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再开辟出"第三种可能性"的想法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与他对于其"现象学"观念的思虑纠缠在一起--比如根据他晚年的追溯,科学经验与逻辑之间的中介地带就曾被他描述为"现象学".就坚持那些构成物理世界的先验法则在被给予范围内的可直观性而言,维氏的"现象学"其实是与胡塞尔的"现象学"颇有可沟通之处的--尽管他在维也纳学圈中的那些学友们更愿意将他视为一面反胡塞尔的旗帜.但他最后却发现,在"直观"这个狭隘的领域内去全面落实为构建整个物理世界所需的先验框架,未免显得过于贪心.这种发现最终导致了"直观"的地位在维氏后期哲学中的相对下降,以及他对于那种奠基于"直观"的"第三种可能性"的全面否弃.  相似文献   

10.
几乎所有人都将尼采哲学视为非理性哲学的典范.然而,从尼采"超人"理想中可以看出,尼采哲学实际上是"非理性主义"外衣下的理性哲学,是以非理性的方式"演绎理性".尼采只是以他独特的视角发现并弥补了传统理性无法照应的理性盲区,是以一种与传统理性决裂的方式做理性追求.尼采哲学蕴涵的独特理性价值表明,其仍没有远离理性主义的传统大道.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