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鸦片战争中,一支藏族(内有部份羌族)地方部队,千里迢迢从祖国西南边疆赶到东南角,与英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说明藏族人民抗御外侮,保卫边疆的业绩是祖国各族人民反侵略斗争中的一个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2.
150年前爆发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英军打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自此,外国资本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兵戎相逼,软硬兼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呢? 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是因为英军船坚炮利,武器精良,而清军的装备则太差。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未击中要害。须知,英军虽具有武器质量上的优势,但也有许多致命  相似文献   

3.
18 40年 7月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首战舟山。定海总兵张朝发殉国 ,舟山被占 ,次年 2月收复。 1841年 9月 2 6日起 ,英军再攻舟山 ,相持六昼夜 ,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部奋战 ,同日壮烈牺牲。这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抵抗英军最激烈的战役之一。舟山两次沦陷 ,时达五年多 ,当地军民的反英斗争 ,在鸦片战争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但在地方史的研究与宣传教育工作方面 ,存在一些问题。如双方兵力与伤亡情况 ,及其在同整个战争诸役相比较中所居的地位等问题 ,本文根据可靠史料与数据 ,提供商讨  相似文献   

4.
黑水党是鸦片战争期间,活动于浙东一带的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历来对黑水党的论述不多,尤其是对它的产生,领袖徐保的出身,黑水党性质的演变和后来的归宿等问题,至今未有专文论述。本文根据新发现的一些史料,对上述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从反清活动到抗英斗争黑水党诞生在浙江定海,原是一个反对清朝统治者的群众组织。后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随着英军步步侵入浙东内地,黑水党也逐渐发展到镇海、宁波一带,并且成为活跃在  相似文献   

5.
伊里布是鸦片战争中著名的投降派人物.他与耆英一起,在江宁议和中力主对英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后,他到广州又极力压制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对他进行历史的批判,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因为他是投降派,就任意贬斥,似乎他在娘胎里就注定是投降派似的.对投降派的批判,也应该实事求是.如果我们对伊里布作一番历史考察,就可以发现,在鸦片战争中,他第一次被授予钦差大臣去浙江查办“夷务”期间,所确定的对付英军的方针和采取的战守措施,是不能一概加以否定的.至于半年后他受到严厉惩处,实在是一幕悲剧.本文拟对伊里布在浙江的对敌方针、战守措施及最后受惩,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英军退还舟山条约》,是1846年4月4日(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九日)由两广总督耆英与英国驻华公使德庇时在虎门签订的。它是英军侵占定海,并据以进行讹诈、再讹诈的历史纪录。一、占领与反抗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7月5日,英舰船26艘出现在定海海面。这事,林则徐事前就曾移文闽海江浙,望其刻意防范英军舍粵他犯。可是,江浙大吏却以为事不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汉奸作用不容小视。清政府对于汉奸活动极为重视,并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处理汉奸问题,然而因为清朝统治者认识不清及晚清政治腐败等多种原因,尤其是清政府未能妥善处理外敌入侵时各类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剧烈变动的新形势,使得诸多处理汉奸问题的措施沦为具文而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添一注脚。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不敌英军。潘仕成自行捐造武器,包括水雷、大炮、战船。文章围绕潘仕成捐造武器一事探究了某些具体细节,分析了他制造武器的思想根源以及武器制造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9.
中国革命中的台湾与大陆周文顺鸦片战争中遥相呼应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作为我国东部海防屏障的台湾,也成为主要战场。早在战争之前,英人就企图在台湾获得“立足点”,以便向中国倾销鸦片。①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巴麦尊则明令侵华英军:在中国东...  相似文献   

10.
<正>壹。鸦片战争时,清军抓住几个英军俘虏,道光帝很是兴奋。审问时所提问题是:"尔国地方几许?英吉利到我回疆有无旱路?"英俘认为问题提得太过怪异,不好回答。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铁甲横洋,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史文献研究的新成果──《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评介吴乃华胡滨先生的新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已于199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约80万字,它是鸦片战争史文献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多年来,胡滨先生利用其深厚的英文功底,对涉及中国...  相似文献   

12.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香港名称的由来,古代建置沿革演变及明清(鸦片战争前) 时期不断强化的海防设施和军政管理措施的阐述,勾勒了1841年英军占港前香港地区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轨迹,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殖民主义的“荒岛”论  相似文献   

13.
以军事手段封锁一国海岸线,显然属于战争行为。1840年6月22日,英军宣布封锁广东沿海海岸线,也就宣告了战争的开始。懿律到达广东的时间应是1840年6月30日,而不是28日。定海之战中,张朝发受伤而死,应是鸦片战争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高级将官。《穿鼻草约》根本不存在,义律与琦善达成的所谓共识也不足以成为英军侵占香港的理据。关于虎门大战前后琦善裁撤军备、不增援的说法可能来自于骆秉章的一份奏折。琦善可能是最先认识到英军能够陆战之人。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时余保纯应为署广州府知府,而不是广州府知府。在英船沉没的问题上,姚莹、达洪阿确有不实虚夸之词。  相似文献   

14.
木头一旦做成斧柄,就成了伤害同类的帮凶。说到鸦片战争,教科书中总是说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三元里人民投入反抗侵略的战争。事实上,中国老百姓并没有组织反抗。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  相似文献   

15.
香港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于1841年1月25日强行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正式割占该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英军于1860年强行占领九龙。同年10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制占了九龙。1898年6月,在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背景下,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条约,租借了“新界”,从而实现了对整个香港地区的占领。收复香港是中国人民的宿愿。从清政府、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旧中国的统治者们也都做过收复香港的尝试,但皆未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二战期间,中英在亚洲进行了军事合作。中国军队增援香港英军,并入缅协同英军作战。在缅甸战场,中、英、美三国联合打击日军。中英训练的突击队在浙江东部的抗战中屡建奇功。在此过程中,中英之间有过分歧。双方在军事合作起点问题上发生争执。对攻缅作战态度不同。情报合作以失败而告终。但分歧是次要的,合作是主要的。双方军事合作取得很大成效。   相似文献   

17.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的自主性逐步丧失。特别是1853年上海小刀会占领上海,上海海关(江海关)被捣毁后,驻沪的英军乘机关闭海关。随后清政府与英、美、法领事签署协议,成立了由英、美、法把持的上海税务管理委员会。从此,外国人开始“帮办”中国海关,使中国近代海关逐渐丧失自主权,并成为英、美、法领事馆的附庸。  相似文献   

18.
赵锐 《金陵瞭望》2011,(26):9-11
1842年8月4日.一艘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中英双方随即在临江的静海寺就结束正在进行的鸦片战争进行了谈判。8月29日.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遗下.清政府被迫与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而南京则从这天起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回望南京百年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南京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几乎都与中国近百年的民族复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时期相当数量有军事情报价值的外交照会流失海外,学界对于耆英、伊里布等关于台湾问题的交涉因缺少中英往来的诸多照会而多语焉不详。大英图书馆藏道光年间《台湾奏折上谕》《来往文书》等两类外交照会档案汇编,基本为国内学界所未涉及。分析这两类外交文书的内容及表达修辞,可以较为全面地解读道光年间国与国之间"全权"钦差大臣的行动轨迹及其策略,清方对英方军事及商贸态度等,反映了清政府在谈判过程中的主动或被动、清方外交策略和姿态,以及《南京条约》前后清帝国外交策略及其操作的差异,涉及传统中国外交理念时空意义上的转向。这些外交照会涉及英军侵略中国台湾及其遭到的反击等,关涉战争道义乃至国家领土能否完整等历史转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4):F0002-F0002,F0003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龚缨晏教授撰,杭州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本书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浙江历史文化专题史”丛书之一,主要研究19世纪初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基督教(基督新教)在浙江的早期发展史,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宁波的活动。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以时间为主线,纵向揭示了郭实猎等西方传教士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恶劣行径,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对鸦片战争进行了考察。下编以专题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