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针对偶像的典型指控,偶像崇拜蕴含的焦虑情绪常常被遮蔽,以致忽视了偶像焦虑这一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媒介演化脉络梳理偶像的文本线索,发现在雕塑、画像、文字、图像等为主要媒介的偶像建构与传播时期,偶像崇拜蕴含着一个群体针对其他群体的焦虑情绪,产生诸如偶像破坏、偶像歧途、偶像威胁、偶像越轨等外在指控。这种焦虑情绪在互联网媒介下形成不断向内塌陷的情绪螺旋,外显的偶像崇拜日渐转向内隐的偶像焦虑。网络社会的偶像焦虑遮蔽了偶像的精神资源,具体表征为理想身体的焦虑、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快速成名的焦虑。从社会规范角度来看,摆脱偶像焦虑最好的方式并非管理和调节焦虑情绪,而是唤醒偶像的精神资源,引导青少年追求向上向善的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2.
媒介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对社会文化、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文化思潮作为社会思潮的一种形式,对当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媒介文化思潮的复杂性与多元化背景,使其对当代文学精神、文学转型、文学现实格局等观念形成了特有的阐释与影响。在媒介文化思潮的视域下,文学阐释、文学形态及文学研究理论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偶像变迁是观察不同时代青年价值发展变化的一种独有视角。对上海青年的调查发现,偶像崇拜现象仍然是青年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和以往世代相比,"80后""90后"的偶像崇拜现象表现出几种新特质,一是去偶像化比例有所上升,二是选择不同类型偶像的主动性增加,三是所崇拜的偶像类型中生产偶像比例开始超越消费偶像。从当代"80后""90后"的偶像选择来看,很难用单一的后物质主义来解释,生产型偶像的回归显示中国青年价值的变迁受到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的深刻影响,以混合价值观为代表的"双重现代化"价值正在对青年偶像崇拜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偶像的黄昏再看网络“犀利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犀利哥”是去年网络中红极一时的草根偶像,通过对该偶像产生机制的剖析,回头审视这个被制造的网络偶像,流行文化中偶像制造和偶像幻灭的快餐机制值得我们思索,传播过程中“犀利哥”本体的缺位体现了娱乐精神下某些人文关怀的散失。揭示了一些网络活动的参与者走向没落境地。  相似文献   

5.
冯楠 《现代交际》2010,(10):106-107
通过研究一系列假新闻以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新闻报道,追溯其产生的原因,引出媒介伦理的意义及其本质并加以分析,得出其在媒介领域与传媒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媒介信息包围是影响当代青年次文化的重要因素。它促进着青年世界观和深层价值观的形塑,并对多元文化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以风靡全国的“电视秀”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的崛起,更使媒介素养教育为学界、政界所关注。在循规蹈矩的学校教育和极具颠覆的媒介通俗文化的夹裹中,青年媒介素养教育理性的价值取向和感性的实践活动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征鲜明地体现出消费文化的典型症状。一是通常自认为是生活必需的消费,其实仅仅是满足占有物质的消费欲求;二是符号消费深入其价值观念中;三是大学生的消费深受大众媒介与大众偶像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分析消费文化的本质内涵,寻求消解消费文化不良影响,构建理想和谐的校园消费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粉丝在“饭圈”中进行控评、应援,以展示对偶像的喜爱从而实现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依附于偶像产业的“饭圈文化”经常与主流文化产生碰撞,疯狂氪金、虚假流量、无底线追星等失范现象频发。其原因在于粉丝的盲目服从、资本不良营销策略和粉丝群体价值观的迷失。“饭圈文化”的治理需要从偶像、政府、平台等方面入手,在粉丝抒发情感的同时,引导“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促使粉丝在理性追星中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迈向体育强国背景下,大众媒介与现代体育的紧密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媒介体育。分析了媒介体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认为媒介体育市场是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媒介体育市场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了积极推进媒介体育全球化、培养和造就媒介体育专门人才、遏制媒介体育畸变的市场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韩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和推广,韩国的应援文化也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运用现场调查方法,通过参加韩国顶级男团组合BIGBANG的出道十周年演唱会的后援会的经历,包括参加后援会的筹资活动、参加后援会、参加后援会的场外应援、演唱会现场应援等,体验了韩国式应援文化,观察了不同类型的应援方式和效果。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应援团文化正逐渐国际化,应援团表达了对偶像的爱,提升了偶像的人气,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应该看到应援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代艺术的兴起,新型材料以多种形式介入艺术,各种跨领域跨学科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使传统艺术材料原本的功能已经不能够足够表达当下的艺术创作实践。因此,学界对艺术材料的定义与讨论又变成一个重要的流行话题。无疑,文化总是要以媒介来呈现,而艺术的表达也是通过媒介来产生,观众通过作品与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也通过媒介材料的改变而发生。因此材料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出重要的价值,是文化传递的多重枢纽。  相似文献   

12.
《小时代》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在收获高关注度和高票房的同时,也因其内容肤浅、物质崇拜以及可能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使之上升为一个文化事件。在消费主义的大背景下,文章从传媒文化角度出发,分析《小时代》作为文化产品被投入电影市场时,通过建构认同、贩卖符号意义、制造视觉奇观,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美学学科的文化转向推动美育的文化转向,而大众文化的娱乐导向和社会转型期频发的道德滑坡现象,使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美文化教育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成为重要议题。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融合有两条路径:学科融合与媒介互补。前者拓展了审美文化教育的内容,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学科的融合、构建"大美育"的课程体系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后者提倡充分发挥电子媒介的优势并结合传统文字印刷媒介,取长补短,促成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审美化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作为西方国家最前沿的学术思潮和理论批评潮流,引入我国后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又具有极大开放性的交叉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兴起,媒介对文化产生了空前强大的冲击力,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跨媒介文艺.跨媒介文艺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研究跨媒介文艺可借助文化研究的接合理论,促进跨媒介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养成系"偶像是一种新型偶像类型,对新生代"养成系"偶像及青年粉丝群体社会学研究,有助于探寻"养成系"偶像粉丝从趣缘群体向非正式组织蜕变的过程.青年粉丝群体在为"养成系"偶像应援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当代青年行动的高效率与高组织性,是他们对独立与自由的追求,对文化工业的反抗,他们热情投身于网络文化空间,参与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从中体会到个人与团队成就感,他们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体验到全然不同于现实的文化娱乐生活.这是当代青年现实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粉丝行为研究青年群体特征和他们的生活现状,有助于大众对当代青年有更加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电影行业也正在从以叙事为主线慢慢向奇观电影的方向转变,宏大的场面、精彩的打斗、夸张的服饰以及扩大化的人物形象,都是奇观电影的代名词,本文从奇观化电影的介绍、分类以及对奇观化电影的内部和外部消费做了一番深刻分析,并用《羞羞的铁拳》和《封神传奇》这两部奇观电影作为例子,表明奇观电影的认识和影响表征电影文化正从叙事向奇观、理性向感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媒介环境发生改变,新媒介环境对传统粉丝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粉丝文化的发展引入了新的阶段。本文基于对媒介环境的改变,探究粉丝文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媒介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论其媒介载体、生产模式与传播方式都达到其他流行文化所无法企及的发展速度。网络流行文化也已成为大学生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主体认知、价值观念的形成。高校要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以及网络流行文化的建设与引导教育,从流行文化的传播途径入手,形成良好的引导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偶像崇拜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会受到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了不同时代价值观的不同。大学生作为偶像崇拜的主体,心理状态和思维能力尚在发展完善的阶段,不能完全明确自己的理想。就在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目标并朝之努力的过程中,偶像闯入他们的视野,偶像崇拜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在扬长避短中激发偶像的积极影响力,能够确保大学生摆正观念、选择正确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20.
数字不仅单纯地意味着个数,而且可以被称为是表达意思的媒介语言,就想花语一样,是包含着含蓄意义的象征性语言。韩中两国人从很久以前开始就在他们的文化历史中对特定数字赋予了其他含义,使这些数字在社会文化影响下产生了与其本意无关的吉凶观。具有吉和凶意义的数字和各种活动结合形成了韩中两国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