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及对浙江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宏  岳凌云 《城市》2009,(9):30-3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2007年,联合国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变暖,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世界各国要真诚合作,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各国人口及经济的汇集地,不仅是能源的主要消费者,而且在低碳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国际不少城市已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纷纷积极行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与日本等)于2009年纷纷推出绿色新政,最终目标是能够达到低碳社会的愿景,以下汇整发达国家绿色新政对"低碳发  相似文献   

3.
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气候灾变看“低碳经济”的紧迫性 “低碳经济”,是最近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自工业革命以来的250年间,世界经济发展依赖的主要动力是碳素矿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迄今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这三种矿石能源的比重仍占87%左右。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69%,石油和天然气约占24%,发电能源结构中燃煤发电比重高达78%。  相似文献   

4.
温室效应是人类面临一大难题,是大量利用化石能源造成自然界中碳循环失衡的结果。在倡导区域合作的今天,环境治理也应当成为区域合作的一大重点。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含碳气体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也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向低碳的环境区域合作应当成为治理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正日本环境政策概述日本是世界上第三经济体,2010年,12.08亿吨二氧化碳(等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使日本位居世界第五。在2008年7月"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中,日本公布了可行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作为哥本哈根协议的成员,日本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且该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印度都相当依赖高碳含量化石燃料。本文阐述两国向低碳能源转型的意义,它不仅能减轻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还能令经济增长。文中涉及3个案例——中国的电力部门、北京的经济部门以及印度农村还没通电的家庭——它们都减少了排放温室气体和使用能源,但却增加了成本。可见要为气候友好型低碳经济作出贡献,是需要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的。  相似文献   

7.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人为原因导致的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三分之一。这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长期因素。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过去的50年又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50年。上世纪地球平均升温0.74℃,且大部分升温在1970年以后。如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200年前高出了40%。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经济形态的形成将重新定义长期竞争力,进而关系到国际战略竞争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丹麦建设低碳小城镇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群元  喻定权 《城市》2010,(4):24-27
在2009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中国政府宣称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这表明我国开展大规模低碳经济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钟静婧 《城市》2010,(9):34-37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如何既能减小单位经济规模的碳排放,又能保持城市发展及城市建设活动的可持续性,将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安全的严峻挑战,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选择。建设低碳城市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低碳生态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迅 《城市》2010,(3):10-14
一、低碳生态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注重生态化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发展模式开始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多锈第3次缔约方大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签订了该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椋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的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配合人类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要求,提出低碳经济运行模式的首要条件是要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这是个观念问题,即你是否认识到、理解到低碳经济对人类、对未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王磊 《城市》2012,(6):70-73
一、引言 天津市作为国家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建设示范试点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重工业比重较大,高耗能工业比例较高,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 "十二五"期间是天津市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能源需求总量的持续增长,引起环境质量、温室气体减排、能源供给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低碳交通分析及推进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交通业作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以及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走低碳化发展之路既是缓解我国能源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要求。低碳交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从全局上统筹,在充分研究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低碳交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从结构性减碳、技术性减碳和管理性减碳三个方面论述了低碳交通的推进措施,探究低碳交通建设的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5.
侯小菲  储诚山 《城市》2017,(9):60-63
工业、建筑和交通为全社会三大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部门.而城市交通能耗和排放在全社会中又占重要地位,而且增长越显突出.笔者从城市交通增长状况分析入手,说明了加强城市交通能耗和谈排放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通过城市交通能源与温室气体管理滞后的原因分析,提出了针对城市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法国家庭的电力消耗20年翻了一倍,民居建筑的能源消费占法国能源总消费的45%,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法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5%。近年来,法国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能型建筑,通过改善房屋结构和利用自然能源,达到节省电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韩国的能源消费量位居全球第10位,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在增加。从1990年至2005年,韩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一倍,达到5.91亿吨,是世界第9大温室气体排放国。2008年3月韩国环境部部长李万仪在给李明博总统的报告中提出,到2012年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德国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新技术 化石能源将越来越短缺,并且价格不断上涨.全球1/4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气候变暖日益严重并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们不得不关注起碳排放量过度和能源短缺等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场全球范围的低碳革命随之兴起。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以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技术”、“低碳发展”等一系列以“低碳”为前缀的新词汇频繁地进入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法国家庭的电力消耗20年翻了一倍,民居建筑的能源消费占法国能源总消费的45%,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法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5%.近年来,法国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能型建筑,通过改善房屋结构和利用自然能源,达到节省电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