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祥林 《城市》2014,(7):9-15
正保定是京南的第一个中等城市,也是京津城市功能向外疏解的最佳选择区域。保定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近代史上有着以"一文、一武、一衙署"(即莲池书院、保定军校、直隶总督署)为代表的城市功能衍化历程。保定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不仅拥有多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其高校密度在全国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这一当时的高等学府,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  相似文献   

3.
吉安地处江西省中西部,古称"庐陵",历史悠久,经济发达,重视教育,崇尚节义,境内有大量民间书院。客家书院作为民间书院的一支,其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均有鲜明特色。历史上由于客家的倒流,客家人与吉安当地的土著既相互对峙又相互融合,使吉安地区的客家书院的建筑实体与空间兼具庐陵文化与客家文化双重特点。本文通过吉安地区客家书院、土籍书院,以及吉安地区客家书院与江西省其他地区客家书院的比较研究,探寻客家文化影响下民间书院的建筑特征,分析吉安地区土、客民间书院实体与空间上的异同,论证吉安地区客家书院同时受到土、客双重文化影响,为多元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民间书院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这一当时的高等学府,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是我国古代一种文化教育组织。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书院文化,为我国古代的文人士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在我国文化教育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且有"海内第一书院"之称。其创始人可追溯到唐代李渤,由南宋朱熹奠定落实,此后白鹿洞书院的建设发展达到高潮。本文主要结合史实记载,简要梳理了白鹿洞书院从唐代直至南宋初期的发展与兴盛的历史脉络和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6.
董琼华  李化树 《现代交际》2023,(9):102-109+124
明代书院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明代书院德育主要包括文本内容、书院规训等内容,采用学贵得之心、省察克治、事上磨炼、随分所及等道德修养方式,具有举业寓于德业、学随资质和社会风俗与礼仪相结合的特点。认真研究与继承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院精神所蕴含的优秀德育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人才培养、完善德育理论与实践等起到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书院是集培养人才、创新学术、传播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培养儒学人才、研究与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职能。本文在探究中韩书院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主要从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中韩书院的儒家文化传播功能,此外中韩两国书院存在共同的儒家文化传播载体,吸收中韩书院制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为现代儒家文化传播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8.
杨丽亚 《现代妇女》2014,(6):325-326
书院精神是书院气脉不绝的关键所在,南宋四大书院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教人成人的以人为本精神;自动学习的创新精神;尊师重道精神;崇尚自由的躬行践履精神等书院精神。当代大学存在理念荒废,身心脆弱、追求形式,思维固着、道德滑坡,关系冷漠、目光狭窄,人心浮躁等因移植西方大学制度,断裂中国书院文化,造成的弊端。要办好中国人的大学,就要传承书院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不仅能够使两者相辅相成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而且还能不断完善和丰富教育理论体系,其传承和发扬对高职生、高职院校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研究"范式"与"文化范式"的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文化范式"对教育研究的价值,对其在教育研究中的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古代书院曾在推动历史进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古代书院的发展呈现式微态势,仅从辽宁地区现存的三所古代书院,即铁岭银冈书院、辽阳襄平书院、大连横山书院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资金的投入方面,还是书院文化的科研人才储备上,都明显落后。为此,对当前这三所书院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必要的解决措施,对于当前现存的三所古代书院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流行文化首先属于媒介文化,是网民在不同的网络设备上分享由他们自己创造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的某种价值观念和看法。网络流行文化重构了现代社会交往方式,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虽然流行时间短,更新快,所指在不断变化,但是其能指却是恒定不变的。网络流行文化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他们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选择迷惘化、价值态度消极化的时代特征。为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闲暇教育以及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矛盾是求道与学艺的矛盾。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西、苏模式的模仿主义以及越来越转向学艺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的轻视与路径匮乏,这都一直为国人所诟病。如何寻求突破发展的瓶颈,建立真正意义上21世纪的中国大学和本土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书院作为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组织,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代表之一,也是儒家人格培养的重要机制,在港澳台和上海等多地正在悄然复兴。立足当代,如何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就必须要审视书院教育的办学制度与治学方法,这也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4.
翁敏华 《中外书摘》2008,(11):81-82
韩国的儒学教育主要由乡校和书院来承担。乡校是公家办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立学校,书院是私人办的,相当于民办学校。请注意本文的表达。我没有说“韩国的儒学教育过去(或者历史上)主要由乡校和书院来承担”,因为直至今天,韩国的乡校和部分书院,依旧承担着儒学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部分高校进行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服务体系、创建特色文化提供新的契机。少数民族学生中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理想信仰认识模糊、小团体意识较强等教育管理难点,高校学生管理的一般模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敏感度不够,针对性不强。高校可充分发挥书院制模式的特点,依托书院制学生社区,依靠强大的导师团队,开展"第二课堂"通识教育,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三贴近"工作,完善奖助体系,强化学生"四个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6.
一座城市的博物馆作为这个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作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作为这个城市的精神家园,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能有效地将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与社会公众有机地联合起来,并充分彰显其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的基本功能。本文仅就如何让博物馆更好地成为青少年社会实践的终身课堂的角度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文化内核培育了中国人的仁爱精神、和合精神与社会秩序。挖掘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美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探讨礼乐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对于改进和加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时代之需、国家之强、民族之兴的重要底蕴。文化自信离不了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方法,高校的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提供场域支撑与实践保证。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内涵分析为前提,在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等方面对其功能进行阐释,最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路径给予探析,以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是新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其意识形态必将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走向,必须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本文主要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实现路径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辽宁翻译史是中国翻译史的组成部分,对其翻译文学史的研究,是让世界人民了解辽宁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更好地弘扬和宣传辽宁文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辽宁地区的翻译史研究,探讨其文化价值、实践价值及启迪意义。提出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建立相应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文化"创新环境"的必要性,以期促进树立区域文化自信,实现辽宁文化强省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