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观是康德伦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充分肯定人类现世幸福追求的合理性基础上,又为现世幸福的追求确定了德性的前提条件。面对实践中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康德提出德福统一的观点,为人类最高幸福的实现提供了希望。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来说.康德的幸福观对改进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方道德哲学的讨论很多,其中西方大哲杜威和康德二人在这一哲学理念上存在方向上的差异。康德更加注重道德在哲学理念中的本质和升华,强调道德哲学中所蕴含的绝对理性。而杜威更加关注其现实意义,通过情景化的理论实践来阐释道德行为的合理性。在这一点上,杜威的道德哲学具有传统哲学中所不具备的理论意义。他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哲学的思想和自我的二元对立的批判来指出道德哲学的发展方向。在他的理论中,道德需要以现实的世界作为其存在的基础,道德哲学需要通过实践来论证其意义。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哲学不仅是哲人们头脑思考的事物,更需要作为现代社会的参照而存在。  相似文献   

3.
郝菲菲 《现代交际》2023,(7):41-48+123
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是马克思人民主权思想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同样对康德和黑格尔产生深刻影响。康德和黑格尔分别对卢梭理论进行了继承和批判,因此展现在马克思面前的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论资源是从卢梭经过康德到黑格尔的思想发展的全面过程。马克思吸收了卢梭人民主权学说的精华,将其抽象的公意思想落到实处;批判了康德人民思想的局限性,将人民主权具体到无产阶级民主;揭露了黑格尔国家主权的虚幻和神秘性,将黑格尔所论述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对理性主义哲学进行批判,最后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主体部分。它以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人性理论为其逻辑起点和基础,并通过对道德教育是人成为人的根本这一观点的论证而阐明其是人之为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朱琳 《现代交际》2011,(5):59-59
康德法学理论强调人的自然权利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代表了传统西方法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在我们看来,对于康德来说,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那么这种理性就是纯粹的,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行善、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违背自己意愿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的法学理论可以细化为两个方面:“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身立法”。  相似文献   

6.
张文婷 《现代妇女》2014,(6):139-139
文认为死刑存废双方的观点都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刑罚以及社会的最终发展方向来看,死刑终究是要被废除的。然而废除死刑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物质、观念条件,而从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与人文背景来看,完全废除死刑的条件并不成熟。  相似文献   

7.
德性与幸福当作是伦理学讨论的重要问题自古都存在,上至古希腊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等,下至近代的幸福主义与功利主义等.为解决德福之间的矛盾,使之统一在一起,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在对前人思想的反思之后提出了自己关于德福关系的解答,通过承认人的"意志自由",悬设"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保证了德福相配.反思康德的带有信仰的德福关系理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探挖德福思想,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海德格尔对康德自由理念存在论题的阐释,康德与海德格尔都在推进先前的哲学,但他们的推进都是以一种后退、回溯的方式出现的。海德格尔认为康德仅仅退到我们的认识能力上,但比我们的认识能力还要原初的乃是此在的存在学构成。海德格尔所做的是将康德的存在论题纳入到整个存在历史中进行观照,在整个西方后物理学的语境中探讨康德所处的位置。本文以此为初衷,做出一番分析给予相关研究人士以参考。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伦理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但正是这一点被人们所误解,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用的学说。然而,综观康德的道德哲学,可以看到,康德道德法则形式化的追求只是其道德哲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另一方面,康德力图使自己的道德哲学走向经验和情感,走向生活世界。这也就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康德"永久和平"理念,是在当时欧洲大陆的战争纷乱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他的和平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战争观和和平观两个方面,通过对康德<永久和平论>著作的学习,可以看出一种自由国家的联盟在永久和平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其中的三大正式条款是重要的理论基础.而这样的自由联盟也有其理论困惑,但对现今的国际政治仍有着深远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1.
尤正亮  伍志燕 《现代交际》2023,(6):11-18+121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德福“二律背反”问题,并对这个难题展开了思考。以正义原则为视角,分析康德解决德福关系难题的过程,从中发现了德福关系的运动变化,即从无从谈起到德福不一致、再到加入了配得性概念而不能实现完满的德福一致,最后在“至善”中消解德福的“二律背反”,达到完整的德福一致。与此过程相伴随的是正义原则从不存在是否正义到非正义再到非完全正义,最后实现完全正义。因此,正义原则就蕴含在德福关系中,直至德福一致,正义才得以显现自身。  相似文献   

12.
翻转课堂是一种日渐流行的教学模式,起始至今,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其引发教育界、教师与课堂、学生与教师三者之间,以学生为核心的深度思考,以及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的重新认识.然而,以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条件想要实现美国翻转课堂的完全中国化,还有许多客观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多媒体资源缺乏,没有足够多的优秀教学视频,学生需提高较强的自律性和意志力等等.  相似文献   

13.
夏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33-155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相似文献   

14.
温文静 《职业》2020,(3):74-75
在电子产品的装接与检修课程教学中,技工学校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和自律性相对欠缺,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兴趣,为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和谐课堂呢?本文主要从课程内容设计及课堂实施整个过程,阐述电子技术这门看似理论枯燥而实则实践性强又有趣的课程。  相似文献   

15.
康德通过三大批判实现了自然与自由的统一,证实了自由的客观实性,保证了在自然实践中得到自由,论证了自由的可能性和实在性。他的自由理论以理性为基础,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自由意志,并以一种自律的道德律呈现出自由理论的实在性,其自由理论是对先前一切自由思想合理内涵的吸收,并构建出能动的主观自由,这显然是对先前自由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自鲍姆嘉通、康德之后,美学一直笼罩在康德的幽灵之下。一直以来都是在其框架之中进行思考的,美学一直是被认为是审美的,是"无功利的",但是审美到底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美学意识形态》序言里,伊格尔顿声明要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伦理规范等方面探讨现代欧洲的美学理论是如何为政治霸权服务的,他换个角度对美学进行了分析、解读。通过对伊格尔顿《自由的特殊:审美的兴起》的细读分析美学,认识到美学也是戴着镣铐跳舞的。  相似文献   

17.
加强和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至关重要,为此在新时期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四种关系:普适性与层次性、抽象性与具体性、个体性与系统性、他律性与自律性.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话语中对时间的主客二分是一种常见的解释模式,其本质在于心理与物理二分。二元论的解释模式深入渗透到对时间概念的历史解读之中。对康德而言,感性不是属于心理的主观性而是本源性,康德时间概念是在现象—物自体、感性与知性,形式和质料的划分下通过哲学阐明的感性先天形式原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康德道德的绝对主义为选题,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对康德道德观的界定和研读,以经典理论指导现代生活,以获得哲学思想的空间性发展和时间性进步。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自由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面对近代哲学陷入的困境和自由的失落,康德担起了重建人类理性的重任。通过对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批判,康德逐步论证了人类自由存在的可能性和实在性,使自由实现了从逻辑假定到客观实在的跨越,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阶段,建立起一个不同于以往旧形而上学的新形而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