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俗活动历时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活动传承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激励中华炎黄子孙勇敢向前,随着民俗活动的市场价值的不断开发,其潜在的价值不断被挖掘,为了更好的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凤翔县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凤翔县民俗文化活动有社火、泥塑、中秋送月饼、正月初五送灯笼等民俗活动,民俗活动对当地的竞技发展、文化生活、社会环境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凤翔县民俗文化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强民俗文化底蕴的挖掘、整理、保存和研究提炼,提高民众对民俗活动的认识不断加强,进行良性的变异建议,旨在促进凤翔县民俗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应加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扩大其职能,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启动综合整体优势,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3.
田鹤婷 《现代交际》2011,(10):136-136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本文是作者根据阅读《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思考,从经济效益、带动就业、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利弊中分析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否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陕西拥有中国乃至人类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文中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陕西区域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陕西区域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陕西区域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韩伟  李胜红 《现代交际》2012,(1):138-13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等方法,对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的特点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一产业人文资源独具特色等区域竞争优势,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为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的开发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蒸饼烩菜     
储建中 《老年世界》2006,(13):25-25
先谈蒸饼。据历史记载。蒙元时期是一个中国各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大繁荣的时期,这使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唐宋以来传承的社会精神风貌都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显示了独特的时代特征。具体说,在民俗文化上.蒙古族和西域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使其迅速传到了白原和江南汉族地区.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广阔地域,生态环境复杂且多样,于民族风俗文化以及民族艺术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随着时间的发展,历史的沉积,其民族内涵也处于持续性丰富当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地通常产生有极具当地民族特色的民俗舞蹈文化,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环境的限制与影响,通常产生出于其他地区民族文化不同的舞蹈艺术特点以及舞蹈艺术技巧等。当前,我国针对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以及涉及了地方民俗舞蹈文化的内容,其中重点就民族地区的舞蹈艺术以及其特有的技巧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旨在分析民族舞蹈技巧中所涵盖的文化艺术及其表达的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8.
承接着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春风,我国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也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为保障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当地居民的利益,实现资源开发利益与资源地居民的和谐共享,就必须对资源地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本文就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坚持政府、学校、企业和个人有机统一的开发模式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资源丰富,有效运用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对丰富民族地区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培养小学生多元文化共生观念、提升教师生命知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民族地区小学调研发现,民族地区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开发需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协同合作,加强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文本资源建设和高质量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小学网络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凭借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的自身特色,逐渐成为城镇居民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重要生活方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贵州省荔波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主要梳理了荔波县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探索适合贵州省荔波县发展的路径选择,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在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世代传承的文化事象,这些文化事象在传承中不断发生变迁是民俗本身的固有特征。旅游开发虽然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古镇的民俗传承,但却不是其民俗变迁的唯一原因。旅游开发引发古镇民俗变迁的主要介质为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  相似文献   

12.
望天鹅风景区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与朝鲜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赋予了望天鹅风景区更多的民族内涵,本文主要从民俗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景区的规划与开放中利用自身的民俗优势,将朝鲜民俗文化与景区自然风光巧妙结合,以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民俗旅游是我国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民俗旅游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既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又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并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本文主要针对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同的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创造和形成的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和。近几年,我国的旅游地从东部向西部转移,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逐渐成为了民族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5.
杨琼 《现代妇女》2010,(6):84-86
民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怎样更好地关注民俗文化及其传承,是觉醒的本文化持有者、政府和学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民族民俗音乐与民俗有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民俗音乐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女性创作、演唱并传承的。她们或独立构建或与男性一起架构其民俗的文化空间。然而,一直以来,女性与民俗的关系都不太被重视,在民俗音乐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今天,她们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甚至关系到某些民俗音乐文化的存亡。表现民族、民俗的音乐是近年来各大作曲家竞相关注的焦点,很多时候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走向国际舞台的,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是怎样才是真正用音乐表现了中国优秀女性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王晓坤 《现代交际》2010,(12):250-250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背后隐含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交际障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入民俗文化因素,以利于语言教学,是值得对外汉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也是一个地区人们社会心理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浓缩。民俗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随着当今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民俗文化遗产正在逐渐地减少和消失,这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十分的不利。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传播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地区文化长期的积淀,因此在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博物馆这一重要的载体,实现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王琳 《现代妇女》2014,(3):206-207
文化存在与文化心理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艺术内容之中,从艺术作品中涌现出来的地方特色及民俗气息我们也同样能够感受到艺术本身的文化意蕴,民歌正是基于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艺术表达形式。民歌意象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民歌深刻内涵与文化外延的有效呈现,从民歌中散发而来的民俗意蕴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难以比拟的。本文从山西民歌的外延与内涵出发,试图以山西民歌为窗口来窥测山西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以公益广告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杨 《现代交际》2010,(3):48-48
本文从民俗的定义入手,阐释民俗文化对广告文本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本土企业的国际化以及国外企业的本土化,导致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结合趋向一种必要。文章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把公益广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民俗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来着重分析广告文本的民俗色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民俗文化不仅是广告文本的参考因素,同时广告文本对民俗文化的传播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管荟璇  林昆勇  陈汇璇 《城市》2015,(10):75-79
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通过有效整合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形态,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快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是夯实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塑造广西新形象的现实需要。当前广西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文化产品粗糙,缺乏创意;文化企业不成规模,实力欠佳等方面。为更好地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应当以品牌取胜,重点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用创意突破,立体展现广西八桂壮乡民俗文化之美;以工艺为匙,打开民族文化产品自主开发和市场经营之门;抓整合资源,培育和形成广西文化发展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