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公共自行车是一项惠民工程,它具备了部分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即一定程度上的非排他性、一定程度上的非竞争性以及较强的正外部性,所以,市场对于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有效供应会小于最优值,而且有可能出现"公地悲剧"的情况,因此,需要政府来直接提供或对提供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私人部门进行补偿、激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在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供给上政府和私人部门的边界发生了偏移,城市共享单车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本文以公共物品理论为指导,结合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了城市公共自行车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对如何破局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陈民  赵胜利 《城市》2007,(7):58-61
业主在城市物业服务市场上同时具有两种基本行为,即搭便车行为和非自愿乘车(即被迫消费)行为.学术界一般认为业主在物业服务市场上的双重行为可以用物业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解释.本文通过将公共物品理论具体运用于对业主在物业服务市场上行为的考察发现,虽然物业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可以解释业主的搭便车行为,但业主的非自愿乘车行为的真正根源则在于现行物业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农村公共物品存在供给结构失衡、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回应农民需求等问题,服务型政府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示,例如建立服务型政府、民主行政、创新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等,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是一种具有显著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因而高校参与精准扶贫责无旁贷。治理理论强调多主体、多途径达到多目标,与精准扶贫不谋而合,基于此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校精准扶贫创新模式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分析高校各主体参与精准扶贫的现状,探讨高校参与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校精准扶贫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公共物品市场化是指为解决政府提供公共物品造成的财政支出困难和资源使用效率下降,最终把公共物品(至少是一部分)推向市场的一种制度设计或方法。本文对我国公共物品市场化进行分析。公共物品市场化在我国是可行的,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趋势,也是解决我国政府提供公共物品造成财政支出困难和我国公共物品供给低效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是一项必须长期投资的公共物品,并且外部性涉及范围广泛、难以界定受益范围和收益程度,所以生态环境提供的主体是政府。由于生态环境的外溢性,各政府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区进行生态补偿保证生态建设资金。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补偿中的政府行为通过政府面临的外部激励,总结政府行为的选择偏好,并且寻找在政府行为偏好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为构建与经济发展和谐共存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权利与公共物品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当代政治哲学所关注的一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所谓公共物品,主要是指那些既不具有消费上的对抗性,也不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的事物:它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在现实生话中,可以称作公共物品的事物很多,它们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实物性的公共物品,如地铁、货币、土地、机器、工具、国防设备等等;第二类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物品的界定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卫华 《城市》2003,(4):11-13
一、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及界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属于完全不同的概念范畴。消费中的非竞争性和技术上的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两个最基本特征。一方面,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另一方面,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原因在于生产者在技术上无法排斥那些不付费而享用该物品的人,或者排斥的成本高到使排他成为不经济。在理论上,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是绝对的(见右图),需要区分的是政府供应与政府生产的不同含义。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来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在生产…  相似文献   

9.
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质决定了政府干预其合理配置的必要性。政府干预环境问题的途径主要有微观控制和宏观政策影响两个方面。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宏观政策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也需要从宏观政策上寻找出路。 一、中国城市环境问题的现状与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
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需要,也是提升建筑功能、实现建筑增值的需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具有公共物品性、区域差异性、多目标性、经济正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特征,其合同能源管理(EPC)模式是市场机制下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模式,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效益保证型及能源费用托管型等主要类型,具有自身运作流程,实施过程具有服务专业化、效率高效化、收益稳定化和资金瓶颈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宋立新 《城市观察》2011,12(2):67-75
2008年底,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同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合作协议》,“三旧”改造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三旧”改造已实施两年多,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改造中诸如历史文化遭到破坏、开发强度过高、拆迁利益冲突等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以“公共物品”为视角,重点关注“三旧”改造中公益性项目配套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借鉴西方经济学“公共物品理论”,探讨了公益性项目在“三旧”改造中得以有效供给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物品的作用及其运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城市管理水平比较低,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病”还比较突出。加强对道路、供水、供电和环境保护等公共物品(包括公共服务)运营的研究,考察其作用与运营带来的经济效应,将有助于我们更加重视公共物品建设,从而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公共物品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 公共物品是城市经济增长中“供给基础”的主要部分,对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大影  相似文献   

13.
托幼服务供给本质上取决于人们对儿童属性的看法。如果儿童被视为私人物品,那么托幼服务的成本将由家庭承担。反之,如果儿童被视为准公共物品,那么单位或国家将分担家庭的托幼服务成本。从供给主体情况来看,家庭托幼、社区托幼和民办机构托幼是基于儿童属于私人物品的理念。单位托幼和公办机构托幼则是基于儿童属于准公共物品的理念。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让妇女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托幼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由单位/集体提供。20世纪80年代以后,托幼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将托幼成本转给家庭,主要是为了让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随着我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普惠性托幼服务改革成为鼓励生育政策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长期以行政供给机制来供给城市公共物品,然而其运行效果不良。随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外行政改革示范,政府和社会各界逐步注意到了社会力量在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和功能,而NGO作为社会的主要力量更是受到关注。本文探讨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定位是什么,是如何进行协作的,同时也对两者的协作供给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鲁小芳 《职业时空》2012,(11):140-142
近些年来,校车交通事故的不断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关注。对校车安全不够重视,缺乏有力的财政保障,缺乏系统合理的管理体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是影响校车的交通安全的因素。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尽快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生活中除了私人物品外,还相当广泛地存在着不满足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的商品,这类商品中只要满足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在经济学中就被称作公共物品,如国防、道路、灯塔、防护林、大坝、广播电视等等。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意味  相似文献   

17.
刘双良  史瑞杰 《城市》2007,(2):24-27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总量虽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就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需求而言,这一供给还明显不足,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众所周知,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与配置的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都亟须政府的财政支出,财政压力明显过大,银根严重吃紧.因此,在既能保证效率又能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探讨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公共需求,缓解城市公共物品供需矛盾,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王盛  王宝珠 《科学发展》2012,(6):96-104
通过对公共产品的内涵分析表明,仅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经常会出现不经济现象;只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是可以由私人提供的。以上海公共绿地为例,在分析目前公共绿地政府投资方式的基础上,研究绿地建设与房产开发商的利益互动关系,探讨城市绿地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投资方式改革,提出房产与绿地联合开发建议,以期减轻政府建设城市绿地的资金压力,为实现城市公共绿地的最优投资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周国梁 《城市观察》2014,(3):134-140
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政策,研究其价值取向,既是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分析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着重探讨了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的公共价值取向、民主参与取向、人本取向和空间正义取向。  相似文献   

20.
刘重 《城市》2009,(5):49-52
一、国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与做法 (一)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引导 世界发达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改造与发展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在市场经济时代.除了提高农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投资能力外.其余巨额资金投入主要由财政来解决。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是财政支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