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主人公佟振保与几个女人的情感纠葛。作为情妇的"红玫瑰"娇蕊,以及妻子"白玫瑰"烟鹂,她们都在振保身上倾注了大量感情,在恋情中卑微妥协,甘愿牺牲,而振保爱自己更胜他人,最终还是负了这两个女人,三人为爱身陷囹圄,不得善终。小说生动地呈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婚姻状态,对这两位女性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大量着墨,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女性在男权意识统治的社会下生活的困境,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本文就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谈谈其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作为以"新写实主义"享誉文坛的女作家,池莉自始至终都将女性意识蕴涵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描画之中,以客观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演变过程。但由于受五四思潮叙事模式及市民生活对其创作深度的影响,其小说中女性意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们出身经历不同,性格迥异,或是纯真善良的童养媳,或是任人鄙弃的娼妓,蕴含了"爱"与"美",而这正是大部分湘西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本文主要通过对沈从文的《萧萧》和《丈夫》这两部作品中萧萧、老七女性形象的探究,认识作品中女性的回环式的宿命感。在这些乡村女性的身上,同时也体现了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蒙昧悲凉、无奈的文学意义,寄寓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期,我国涌现了大批伟大的女政治家和领导者,"女性参与"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历史证明女性领导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岗位中加大女性比例变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女性职业对社会和团队的作用,总结出增加女性职业比重的必要性,对当今行业中女性存在的不公平对待现象进行阐述,从政策支持、社会认可、意识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诗歌中的反抗意识。通过了解反抗意识,我们能对女性的生存现状作一个了解,我们更能知道,到底女性生活在这个男权世界中,存在怎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嘉莉妹妹》描述了主人公嘉莉从农村出来到城市谋生,最后成为名演员的故事。在小说中同时出现的还有几位女性,赫斯特沃太太、杰西卡和敏妮,她们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中的一些女性代表。本文通过对以上几位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的分析,研究各阶层女性在20世纪时所处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金燕 《现代交际》2003,(11):9-10
交换名片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往行为。如今,现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各种交往活动中,如何从女性视角把握交换名片的礼仪,也就成了现代女性必修的学问。交换名片时,如果时机把握不好或方式不当,势必会引起尴尬,甚至会影响他人对你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深受达尔文、弗洛伊德、尼采等哲学家的影响,在作品中呈现了独特的女性身体观,即女性身体的动物性。与维多利亚时代相反,女性步入公共空间,然而尚不能与男性竞争以获得独立的经济能力。在这样的社会适应过程中,许多女性沦为性消费对象,即用身体的交换来获得生活保障。这传递了海明威对女性的同情。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研究者通过分析媒介的内容,试图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来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妇女》作为官方女性杂志,是"控制体系"的中国媒体中一个典型。对它的研究能反应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以官方女性刊物《中国妇女》为中心,探讨分析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视觉文化日益成为学术界热衷的研究对象和讨论课题,学术界出现了众多在视觉文化视野下对广告中女性形象阐释的著述,很多学者都以"看与被看"为研究思路对广告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本文在对视觉文化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看与被看"的模式对广告中女性形象进行单一维度的分析有失偏颇,这样的一种研究思路将男性、女性二元化了,将观看变成了"权力的眼睛"(男权社会)。因此,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应该是在对其进行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的前提下进行,而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也正是视觉文化研究集中关心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1.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今秋在北京召开,我国阿拉伯文学研究界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女性文学。无论当代文坛对女性文学如何定义,诸如其作品是由女作家完成并具有女性独特文采的,是描写女性生活抒发女性对生活的感受,或是立足于女性性别觉醒,要求看待社会问题要用性别的眼光等等,女性文学总归是存在的,而且业已在当代阿拉伯  相似文献   

12.
王欣 《现代交际》2011,(9):90-90
本文通过对《江格尔》中女性形象的分类讨论,探究蒙古族社会生活中女性的角色扮演和社会地位,依据社会性别理论,管窥史诗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并运用性别刻板印象理论解释男女性别的不平等性,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广告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宣传推广手段,成为消费者的消费指南,已不可预见的速度介入消费者的生活,以致法国评论家罗贝尔·格兰竟说:"我们呼吸的空气由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可见,广告对于大众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购物,而已经成为控制社会和大众精神生活的一种文化行为。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是随广告的出现而出现的,随广告的繁荣而逐渐定型的。女性形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广告、报纸期刊等大众媒体中,女性成为广告制作的主题,女性似乎成了某类商品的特定广告符码,引起了社会大众和研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对整个日本文学史无疑是锦上添花,不仅丰富了日本文学的内涵,而且在社会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家庭观"的嬗变来看,无疑是日本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体现出日本当代女性勇敢、独立的一面,并能够通过细腻而又精湛的文学艺术将其彻头彻尾地表达出来,可见其作用非同一般,本文主要通过"家庭观"的嬗变来窥视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大胆地披露了女性真实的生命感受,以坚定的女性立场表达自己、发现自己、解放自己,展现了女性在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下极具叛逆性的一面,展现了女性"性"与"爱"的意识觉醒,通过"莎菲"构建了一个敢于正视内心真实想法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莎菲女士的日记》于今日仍然有其极具震撼力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所讲述的内容围绕着"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而展开。《围城》的创作是从男人的视角看待婚姻和社会,以男性视角对女性形象进行审视的。本论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从性别视域针对《围城》展开研究,以女性视域和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为切入点,探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精神世界及生活状态,重审《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综观王安忆的作品,女性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王安忆站在女性的立场,展现了女性对情感的追逐,命运抉择,以此来揭示自己对女性生活经验的肯定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8.
《纽约提喻法》消解了现实与电影的界限,以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尤其是女性的荒诞无奈的生存状态。昏睡于传统社会关系中的女性无望地充当着被动、从属的"第二性";反抗中的女性前途无望,抛弃了旧有的身份却无法找到合适的新标签;强悍的男性化女性虽事业有成,但摧毁了生活的幸福和孩子的明天。女性主义的承诺在影片中遭到无情地反驳。  相似文献   

19.
身份问题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女勇士》中五位不同类型的华裔女性从对自我身份的迷茫到建构过程的分析,探讨女性只有通过话语权的建立,才能实现"他者"到"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高知女性是指拥有较高学历(大学本科以上),处于中、高级白领阶层的职业女性或仍处在为获得更高学历(硕士、博士)而继续接受教育的女性.这些女性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其中部分人可能错过了最佳婚恋时机,按照社会的一般看法,她们已经或正在成为"大龄女性".虽然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人们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传统婚恋观念的社会氛围仍然存在,婚恋中的"男强女弱"、"男大女小"、"门当户对"等观念仍根深蒂固.这些观念制约了高知女性择偶时的心理冲动,大大缩小了其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