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臻 《职业》2014,(19):40-40
唐绍仪,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朝留美幼童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曾任清政府总理总办、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后来又做了中山县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用唐绍仪“当了总理再当县长”的例子,来教育干部能上能下。唐绍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2.
自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于1847年走出国门求学之后,1872年清政府选送120名12至15岁幼童赴美留学,这批幼童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在这批归国少年中,有不少以后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如民初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等。100多年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历史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人才基础,因此不同时代的政府和民众都很关心出国人员的归国问题,而政府的人才政策又对吸引留学人员归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小学教员检定制度产生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初年,民国后期日臻完善.清末民初时期,小学教员检定制度经过不断的完善,在与师范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推广、学制的实施、学校系统建立的相互作用中,对于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分析清末民初小学教员检定制度,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当下教育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报刊戏曲图画作为清末民初时期戏曲传播的新兴样式,其内容与特性受到报刊与图画的双重制约。本文通过对报刊戏曲图画不同呈现方式的分析,阐释其剧本叙事特点,发掘报刊戏曲图画对于完善清末民初剧本缺失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姜辉 《现代妇女》2014,(4):27-27,42
清末民初,国内政局动荡不稳,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尤其是清王朝灭亡后,中央权力坍塌并走向分散,社会各阶级积极寻找救国图存的道路。清末兴起的政党政治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清朝灭亡后,民国开始尝试政党政治,短时间内共成立政党团体达到600多个,然而好景不长,其在民初的政治舞台上只是昙花一现。《申报》作为近代报刊业的杰出代表,其对于政党政治的报道和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部分民众的观点,更能反映政党政治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6.
赵司尧  朱峰  邢雪 《职业时空》2014,(6):129-132
清末民初,"贤妻良母主义"作为政府对待女性问题的指导思想,深刻影响着女子师范教育。从课程设置上看,清末的女子师范学堂集中体现了培养"贤妻良母"的目标,辛亥革命后的课程改革则兼具进步与保守成分,特别是袁世凯执政时期,由于社会需求的增加和观念的落后,传统女性观出现了强势反弹,致使民国初年的女子师范教育仍旧停留在传统框架中。  相似文献   

7.
《老年世界》2013,(13):47-47
在内蒙古地区设置行省是从清末开始的。1907年东北改为行省制时,将哲里木盟十旗分别划归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呼伦贝尔和西布特哈地区也划归黑龙江省。清政府还计划在内蒙古其他盟旗分设行省。但是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这一计划未能实施。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蒙古地区局势动荡,而且蒙古族各阶层对于在蒙旗设省极端反感,北洋政府于1914年先将绥远将军、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所辖内蒙古各盟旗划分为绥远、察哈尔、热河3个特别行政区。实际上这是建置行省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其中婚姻的形式、婚姻观念和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使妇女身心得到解放,个人意愿得到尊重,社会上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也让妇女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然而,清末民初婚姻变化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对妇女地位的彻底改变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9.
清朝末年,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英汉双语教学便开始发展。双语教学对培养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正符合清政府意图通过洋务学堂,学习西方文化、技术从而改变自己积贫积弱的局面的要求。那么,双语教学的模式是怎么样的?双语教学的效果又是怎么样的?双语教学到底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考究。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清末民初社会背景下,双语教学的出现与发展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教育、习俗、政治生活方面都有体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妇女社会地位.但是有些问题仍然存在,清末民初时期,教会女学的作用有限,仅实现了中国女子教育零的突破.有先进婚姻、政治观念的,也是凤毛麟角,此时期社会地位的改变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游宇明 《老年人》2013,(12):37-37
将康有为与段祺瑞摆在一起,有人也许会觉得过于“混搭”。的确,这两个人的反差实在太大了——他们一个是文人,一个是武将;一个活跃于清末,一个蹦足达于民初;一个是所谓的“南海圣人”,一个是公认的镇压学生运动的刽子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精神及其社会学基础,继而对清末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几次重大教育改革进行了再探讨。研究表明,如果以传统教育精神的根本转型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最终标志,这一转型是在民初蔡元培那里,而非清末改革者那里实现的。把蔡元培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精神的奠基人,这一观点一方面是对已有思想史研究长久以来只把清末教育改革、科举制度的废除或1919年视为中国现代教育之标志的一种补充;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对民初蔡元培教育思想及其社会学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吴昌硕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国画家,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很多人纷纷花高价去收藏他的真迹。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是清末进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这场改革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不外乎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然而真正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压力同时使清政府无法反抗的是外部因素。并且随着外部压力的不断增强,清廷开始更多的关注外部因素,并就如何缓解消除这种压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伴随着这些外部压力而来的新事物亦对这些探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政的主要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栅栏在清末民初还是有些气象的。有《竹枝词》为证:“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箫管歇于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现如今,大栅栏虽还顶着商业街的头衔,一些老字号还挂着几片琉璃瓦,竖立着两三处朱漆护栏,也不过是招牌而已。  相似文献   

16.
笑汀 《老年人》2008,(3):41-42
在清末民初、新旧转型的时世里,杨度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人物。他的身上,有着太深太厚的历史尘埃与投影,以至光怪陆离。  相似文献   

17.
现在有好几个卫视频道每天都在播出大型电视连续剧《走西口》,电视剧的历史背景是清末民初山西的移民大潮——走西口,让人不得不想起那段凄凉而又悲壮的真实历史来。  相似文献   

18.
君云 《当代老年》2007,(1):42-42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9.
胡云 《老年世界》2007,(15):35-35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20.
笑汀 《老年人》2010,(8):50-50
清末民初,在各种新旧文化、新旧观念的交相冲撞下,中国文学界涌现出一批风流名士。他们入世而不能融合,出世又不甘埋没,于是或佯狂以傲世,或骋才以玩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