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交际》2009,(6):27-29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许多企业因经营困难而裁员减薪,引发了大量劳动争议。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是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最主要的途径和力量,如何快速妥善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减少其负面影响,成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当然,由于社会职能划分的不同,两者的关注重点及其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大量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来说,仲裁机构的“拦截”作用应该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而如何强化劳动争议仲裁与司法审判的有机衔接,如何构建裁与审的有效对接机制,以形成解决劳动争议的合力,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缓解诉讼压力,则是法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期“调查·视野”栏目聚焦上海市青浦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青浦区法院携手应对劳动关系危局的方略,希望“青浦经验”能有助于读者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2008,(7):50-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该法在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体系、延长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确立部分劳动争议案件一裁终局制等方面都作出了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咨询热线     
《老年人》2006,(11)
因养老待遇与单位发生纠纷,应找谁解决?问:我因养老待遇问题与单位发生纠纷,向法院起诉,法院却告知不予受理。请问我与单位的纠纷应该找谁解决?老李答:我国对劳动争议采取“先裁后审”的原则,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下列劳动争议:(一)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  相似文献   

4.
邢新民 《职业》2003,(5):41
[评析]对于这起因企业变相扣除员工工资引发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没有查清事实,没有抓住争议的本质。该公司和仲裁委员会都认为,从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期薪是公司工资管理制度规定的,而这一理由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而在本案中,该公司的工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周斌 《职业》2012,(34):29-31
1月《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施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15日内共同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应当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五十四条规定,对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出具调解书."这对于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仲裁审查确认制度,及时有效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升调解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引导当事人更多选择调解方式解决争议,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乐平  朱茂林 《职业》2008,(2):40-42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干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本着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建构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的原则,针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处理周期过长、申请仲裁时效过短和争议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2007年通过的第三部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加上之前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对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滕玫 《职业》2001,(2):36-37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一、作为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主体的法律适用 “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和资格。《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而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则从16周岁开始,终于退休,这与民事权利能力明显不同。劳动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依法取得劳动权利和…  相似文献   

8.
王振麒 《职业》2002,(1):32-33
在劳动争议仲裁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笔者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对下述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劳动争议案件受理与处理的依据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及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职业生涯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而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呈日趋上升之势。这类案件不同于其他类型民事案件,有其特殊的处理机制,应合理科学地对待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把握好二者的关系,解决劳动争议纠纷。  相似文献   

10.
董平 《职业》2001,(3):27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普遍实行了社会统筹,原来由企业负责职工养老金的发放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虽已开始启动,但相当多企业的职工医疗费仍在本单位报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5月27日颁布《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以来,《劳动法》及《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1993〕117号令)规定的劳动争议受理范围发生了变化,将社会保险争议从劳动争议中分离出来。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22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14号)第一条…  相似文献   

11.
《职业》2013,(13):F0004-F0004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主要修改劳务派遣的有关规定,严格劳务派遣规制。2013年4月19,《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1月18日颁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相似文献   

12.
吉双城 《职业》2013,(19):54-55
"碰瓷"泛指一些不法分子投机取巧,敲诈勒索骗取赔偿的行为。而职场"碰瓷"就是指一批人专门钻企业劳动管理的漏洞,上岗后通过各种方式拖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工作一段时间后再以企业没有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为由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双倍赔偿。2013年5月海淀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白皮书显示,一批专钻企业劳动管理漏洞的职场“碰瓷人”数带正迅速扩大。甚至还有很多人以黑代理、“离职策划人”为依托,专找企业管理漏洞甚至伪造证据索要劳动报酬等。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2003,(7):42-43
问:我退休在即,与公司发生了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问题的争议,这属于劳动争议吗?我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答: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执行劳动法规,履行劳动合同以及其他劳动问题所发生的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纠纷。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是《劳动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都属于劳动争议。这里的“保…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成为关键问题。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针对劳动纠纷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定存在很多不足,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因此,本文通过对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特点、规则以及不足之处等的分析,为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分配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5.
Q:今年初,何先生所在企业整顿劳动纪律,经领导集体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以文件形式下发班组传达到全体职工。其中一条是不坚守工作岗位,无故迟到早退二次以上者调离原岗位――待岗,待岗期间领取基本工资(800元)。何先生因种种原因,违反了这条规定,被定为待岗人员。他对此不服,想到劳动仲裁部门申诉。可听人说他这种情况属于企业内部管理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不归仲裁及法院管辖。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劳动争议六大热点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茂林 《职业》2009,(1):24-25
2008年,我国有三部重要的劳动法律开始实施,是劳动争议集中爆发的一年.以北京市为例,1~9月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2954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3.8%:1~9月全市各法院共受理一审劳动争议案件12140件,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89.7%.由于我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能进一步扩大,因此在2008年劳动争议发展趋势的基础上,2009年的劳动争议会因此而产生一些新的特点和情况.  相似文献   

17.
《职业》2014,(4):34-34
【本刊讯】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监察局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办理拖欠工资等待遇案件17.4万件,各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办理劳动报酬争议案件16.5万件。  相似文献   

18.
《职业》2003,(8):42-43
企业和职工都希望能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不发生任何的争议,这首先就需要一份明确而且公正的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都应当在合同中加以明确,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及违约责任等事项,特殊的还应当包括培训和保守商业秘密等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清晰明确能减少劳动争议的产生。 但当诉讼和仲裁不可避免时,证据就成为最重要的武器。劳动争议案件的证据根据不同的争议类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下面就两类比较典型的劳动争议案件谈一下证据的准备及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大量增加。究其原因,大都与当事人未能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有关。根据《劳动法》第三章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只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才算确立了劳动关系,才能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利。因此,劳动者要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要使所签合同能够确保不侵犯劳动者权益,劳动者就必须了解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及订立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提高订立劳动合同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李嘉健 《职业》2009,(2):36-37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劳动法律援助与劳动法研究的民间机构,出版了《无忧劳动合同151条精解》《员工维权实战兵法》等多部劳动法专著,与全国各地劳动法界专业人士有着广泛的联系。其每月定期召开的“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邀请劳动法专业人士参与讨论,每每有智慧火花进发。应《职业》杂志之邀,从本期开始,义联将“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成果撰写为专栏文章,供读者分享借鉴,也欢迎广大读者提供劳动争议案例、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