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洪绶是一位个人风格面貌独特的画家,他在明末画坛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人物、花鸟、山水无所不能,其成就最高的就是人物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浅析他“高古奇骇”的人物画的风格成因。 陈洪绶之所以形成“高古奇骇”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的木板画历史源远流长。但实际上在二十世纪初,"版画"这一新词汇才引入到我国的艺术领域。也从那时起,中国版画才真正从"复制版画"走上"创作版画"之路。套色木刻版画是我国木刻版画的一个重要成绩,也是当代美术世界里很具特色的画种品类。艺术家以独特的创作过程充分而全面地表现创作意图,套色木刻版画的创作过程就是一场凝炼概括与细致刻画的互动,套色的颜色一般不宜过多,那么就需要对其凝炼、概括,归纳颜色后制版,同时在画面内容上又存在着丰富细腻的刻画。版画色彩的运用是艺术家个人对色彩的主观意识,也是心理体验与感受。用色彩套印的版画,丰富了版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套色木刻版画以其瑰丽多姿的色彩而引人喜爱。  相似文献   

3.
张希 《现代交际》2014,(6):71-71
明清人物画在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发展史中属于衰落期,人物形象大多程式化,缺少个性。但仍出现了有如陈洪绶、曾鯨等具有突破性的画家,他们同处一个时代,同属传统人物画家,但却在造型、技法和风格上完全不同。他们各有所长,在明清人物画坛中熠熠生辉,使人物画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新的面貌,在整个传统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若借用"黑白为正宗"的木刻版画的刀味木味拓印味的特性,融合黑白装饰画的装饰形式意味,则将衍生出新的装饰艺术形式,让人们能看到体会到与传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黑白装饰画与木刻版画的融合,装饰形式和这种木味、刀味的配合,用黑白形式诠释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装饰性还是在艺术感官上,都是有其独特韵味的,相信一定会备受人们所青睐,为人们生活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5.
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上百幅反映民生、描绘自然的木刻作品,他是目前健在的年纪最长的中国版画泰斗。 一幅流传至今的鲁迅先生木刻像,一幅鲜为人知的鲁迅先生速写遗像,1936年在他的木刻刀和画笔下诞生。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传统人物画虽然都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但由于两者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们在构图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本文从人物布置与画幅形式和人物与背景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论述中西传统人物画构图形式的差异,揭示中国传统人物画具有随"意"组合的特点;西方传统人物画以科学为基础,追求视觉上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李唐(约1066—约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李唐主要活动于北宋赵佶、南宋赵构时代,是两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官场活动家.在人物画创作上,他初学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图》《教子图》《长夏江寺图》等,其中《采薇图》最为有名,大约属李唐的晚年作品.  相似文献   

8.
脉望 《公关世界》2016,(13):110-114
表现现实人生的人物画创作,是当代中国画领域最具时代风神的一个方面。人物画创作的社会影响,主要来自人物画家对现实生活、现实感情的关注。纵观中国的艺术家在不同的时代对于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思维,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艺术从过去的政治宣传工具已逐渐成为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个性化认知。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以及艺术作品的收藏与赏析都在呈现上升的趋势。木刻版画是运用刻刀在木板上进行绘画,通过多种不同的雕刻方式刻画出事物的整体画面,然后再拓印到纸张上面的一种美术绘画形式。它通过灵活地运用刻刀集中在木版上展现了雕刻、构图、绘画、印刷的主要特点。中国现代木刻版画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经历了从古代木刻到现代木刻的发展过程,在经历过多次的创新与突破以后,中国现代木刻版画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与艺术赏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动画影视发展史上,吴应矩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不仅是动画配乐的业界权威,也是对中国动画影视艺术贡献最大的艺术家之一。他所创作的动画音乐以《大闹天宫》、《草原英雄小姐妹》、《阿凡提》系列为代表。在这些动画音乐作品中以丰富的创作手法、民族化的语言、以及多样化的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从乡土文化线索出发,以主要的代表性人物和乡土版画的创作取向为重点,论述近十余年来河南乡土版画及风情版画走过的历程。河南版画在鲁迅先生所引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大氛围下开始起步。在近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地域性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受新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新的特点和面貌。河南版画由此开始逐步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秋声传》没有采用金、古前辈常用的浪漫主义,选择了现实主义;用对比烘托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刻画出有一定深度的人物形象;创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对联做回目标题,用古体诗词暗示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传承古代文学名著的艺术风格,创新了武侠小说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苏轼在中国古代史中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的成就集诗、词、赋、散文和书画创作于一身,是后世唱诵的君子。林语堂在自己的著作《苏东坡传》中曾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的卓绝之美。”在这位狂热粉丝将苏轼视作“全能人类”,认为他在诗文、绘画、书法、生活艺术等多方面的造诣都臻于化境。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内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奏议》十五卷、《和陶集》四卷等六种集子刊行、皓齿垂髫皆可背诵的传世诗词、意蕴深远的书法绘画作品传世。如果不是因为乌台诗案中大量焚毁苏轼作品,  相似文献   

14.
以"人物"为创作灵魂的戏剧大师曹禺,在《雷雨》这个剧中人物塑造艺术上的造诣已经呈现出巅峰状态。剧中人物巧妙精致的言语对话、灵敏多变的行为动作都为人性"伪装"面目的隐蔽埋下伏笔。曹禺人物"伪装"心理的这一艺术构思意图,实则直抵"人性"的深处,还原人性本来的真实,即命运无知的状态下人性本能的生存欲望。  相似文献   

15.
谭盾,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谭盾音乐创作中,"新音色"的运用促成了谭盾在音乐创作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对"新音色"的运用与创新让人们耳目一新,喜爱有加,他把"新音色"与管弦乐配器结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理念,《地图》就是他的"新音色"代表作之一,该文通过对他的作品实例《地图》的分析,论证谭盾音乐创作中"新音色"的运用,他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思维与新的视角彰显着他创作观念的独特性与新颖性,从而得出谭盾创作的伟大之处就是能把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洋乐有机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使音乐创作之路走向多元化,立体化的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物绘画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轨迹,亦产生出众多璀璨之星。石恪,作为开中国画史上大写意人物画先声的大家,其艺术技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主要从人物画的主要发展脉络、石恪水墨人物画的艺术风貌及其人物画艺术价值体现这三部分来进行阐述,简要分析石恪对水墨人物画艺术之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讨论疑古思潮的背景、影响和代价.疑古思潮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即利用学术批评的权威推翻作为当时中国"保守派"精英分子信念基石的正统"儒家"历史观.《古史辨》的发起者和编辑者顾颉刚声称他的思想完全来自一位中国人并完全符合学术传统.其核心主张是中国古代文本中的圣王叙事是编造的神话文章反对这种说法,并将疑古思潮的背景置于...  相似文献   

18.
《上帝的宠儿》是一部以18世纪奥地利乐坛为创作背景的艺术家戏剧,有着独立于剧本时代之外的审美意义。基于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思想与交往行动理论,结合波德莱尔的审美主张,从人物设置、创作动机和剧本设置三个方面分析文本隐含的现代性审美张力,指出感性伦理与理性伦理的冲突对抗、剧本与观众间的"对话"以及作品对"恶"的书写,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代性美学艺术的特点。这种跨时代的审美性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西藏藏族当代写意人物画重在对本土文化的发掘,大多数写意人物画创作题材都致力于民族风情的探索,与许多表现人物的写意画不同,它不论姿态动作还是神态表情,都多了些含蓄和内敛。这种含蓄和内敛,使画作超越了西藏少数民族风情画肤浅的地域特征和猎奇、猎趣的人文背景,而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由此获得了一种"大中国"的审美气象。既是西藏的,又不完全是西藏的;既是中国的,又不完全是中国的。这种处理方法既避免了艺术表现直露的不足,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蕴涵其中。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人物画在其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的历史背景下进入了黄金阶段。初唐最负盛誉的人物画家阎立本,他的人物画不仅代表着初唐的人物画最高水平,其艺术成就同时也对盛唐、中晚唐及后世人物画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