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引言 校企协同教育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时代发展需要,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目的是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模式.近年来,校企协同教育理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和企业的重视,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侧重点不同.校企协同教育强调的是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应用的比较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适用于企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完成招生、培养和就业,对于高职院校比较合适.两种方式均有许多成功的案例.笔者所在的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一直致力于校企协同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在与企业的订单式合作办学中,通过探索发现:只要企业有信心,学校实力够强,校企协同教育同样可以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相结合,同样能获得很大收益.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才能够达到培养为生产、  相似文献   

3.
孙福东 《职业》2013,(35):112-112
“校企合作专班”是校企双方协商组建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综合素质高、技能突出的技能型人才,以实现增强学校办学效益和提高企业人才竞争优势的合作双赢、互利互惠以及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段赞辉 《职业》2014,(5):28-28
为了更好地将校企合作推向更深层次,我们将校企合作中培养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单一合作模式,转变为企业技术革新、企业设备管理、企业职工培训和企业相互交流等环节全程由学校参与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设备共有、技术互补、资源共享上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5.
薛鹤娟 《现代交际》2014,(8):155-155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如何使全体教学人员与企业人员积极更新观念,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学校企业优势的互补,共同培养出实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步伐加快,建立“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成为了必然。2005年底,国家及各省相继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下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地大力推动和支持职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学院应加强对推进半工半读培…  相似文献   

7.
两次与企业联手合作培养海外服务工程师的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学校固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受到了新的挑战。加强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合作培养方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能引导学生善于从行业发展趋势中捕捉就业和发展机会,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共赢。  相似文献   

8.
产学合作教育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利用各自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有效合作、共同完成的教育。学校通过产学合作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提升教育的品质;而企业  相似文献   

9.
王琦 《职业》2015,(3):27-28
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来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校企合作能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促进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王京伟 《职业》2017,(9):32-33
人社部在《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里,明确指出技工学校要"增强技工教育特色,坚持校企合作特色".在我国,校企合作一直是技工学校的基本办学制度,是行业、企业,并为行业、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依据,是技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就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校企合作的实践进行分析阐述,提出技工学校应该"立足行业,依托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前,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特色之一,但长期以来面临学校"一头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难题.多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就业推荐与接收这个初级环节上,部分学校与企业达成了接收三年级学生实习的协议,并在教师实践、实训设备使用等方面得到企业的支持,但是离真正实现校企融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如何突破现有模式,使学校与企业两头都热起来,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将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模式,提出以下校企合作新模式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许崇岫 《职业时空》2008,4(4):132-132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保证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密切合作,按照企业的意图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人才。本着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技术人员的"双赢"原则,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多年来,威海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教育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通过产学合作可以为企业、社会培养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共赢"。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现状,本文从立足"双赢",激发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热情;提高政府的参与度,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建立产学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推进产学合作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燕妍 《职业》2014,(26):21-22
入企办学培养技师,即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师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本文论述了如何入企办学培养技师,学校到企业办学,在企业培养技师,将课堂搬进企业、搬到车间,进一步缩短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而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的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沟通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材之间的桥梁,是一条实现校企双赢的捷径.各地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具体的实践:如把职业技能作为培养目标,制定弹性学分制:与企业签合同,实施"冠名班"或"订单式"培养;实施工学结合"2+1"模式和"异地分段"模式:实施职教集团模式等.  相似文献   

16.
贺园梅 《职业》2013,(5):25-26
校企合作是学校谋求自身更好发展,有效实现与行业、企业接轨,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孟治国  汪清明 《职业时空》2009,5(2):154-154
职业学校通过试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实现了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应用和互动;企业人士参与学校建设和教学创新,令企业和学校在产学研的合作中共同受益,成为技能人才的劳动者要在生产实践中提高、更新技能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企业人士的再教育和在校生教育的融合也是一项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目前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办学现状,提出从校内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培养、区域产学合作三个方面构建模具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形成学校和企业双赢的良好合作机制,以保证中职学校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殷瑛 《职业》2017,(30):20-21
为抓好教育质量,跟上时代的步伐,笔者学校不断尝试与社会上各大企业展开合作的方式.校企合作是存在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更为全面的技术人员,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的血液.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双赢"局面.本文以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工厂为例,就校企合作的实践及成果进行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20.
姜义民 《职业》2008,(23):57-58
<正>校企合作办学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