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颇有造诣。他在著名的《论翻译》中提出了翻译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特别是在美学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突破,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林语堂将美学思想运用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当中,在中国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林语堂的《论翻译》为基础,立足于他的美译观,客观地介绍林语堂翻译美学思想,并具体分析他中译英作品里的典型例句,最终得出林语堂翻译理论中"五美"相融合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通过创建《三体》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根据戚雨村教授对文化的分类标准,研究发现《三体》中共有本源概念376条,其中精神文化类253条,制度习俗类86条,物质文化类37条。译者刘宇昆在翻译不同类别的本源概念时选择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存在一定差别,但整体的翻译模式呈现出"直译>意译>换译>省译=音译>合译"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新闻翻译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目的论将研究重点放在译入语文本和读者上,强调译入语对于翻译结果的影响。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本文从目的论视角来讨论中译外新闻翻译,并以《今晚报》海外版为例进行分析,来分析外宣新闻翻译中"翻译+解释"和"再创造"策略的应用,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外宣新闻翻译这一工作过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忠实、通顺"为指导原则,对《兄弟情谊》《背影》的英语译文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翻译技巧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仝月春 《职业时空》2012,(3):152-153
如何使中国文学更好地输出以及如何再现原文的美是译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选取《桃花源记》为例,以翻译美学为切入点,研究了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本。  相似文献   

6.
当今我国翻译事业飞速发展,要开展翻译工作研究,提高译学理论水平,就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译学理论史。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史》一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勾勒出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为翻译工作者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译学理论提供了宝贵资料。基于此书,本文总结了各阶段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旨在了解我国译论及其发展历史,进一步提升翻译爱好者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翻译补偿在译界早已不是新兴名词,其研究主体包罗万象且相关文献亦是不胜枚举。本文现从翻译补偿视角出发,针对《红楼梦》英译本中部分菜名的翻译进行分析,以期探讨菜名英译和文化传播的特点。全文拟从三个方面展开此次分析,即:菜名英译研究及其方法论整合,翻译补偿与《红楼梦》的菜名英译和结语部分。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为例,从语法与选词、词义搭配、词汇语体色彩、"译例"截取四个层面对教材中引用的具体"译例"进行分类评析,并指出本教材中的误译和个别"译例"译文评价缺失对学习者造成的困扰,希望能借此引起教育界对翻译教材质量的重视,提高翻译教材出版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关于涉外公证的研究最早见于期刊《人民司法》,如今涉外公证的英语翻译参考标准已逐步完善;至于公证文件意大利语翻译的研究则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从理论上说,公证书意大利语翻译比英语翻译难度更大。中意公证文书翻译标准的制定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紧迫性,翻译质量的进一步完善,仍有待从译人员及学术机构等多方作出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了韩札德提出的"语境、元功能耦合假说"、斯帕伯和威尔逊提出的"语境假设"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阐述了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从两方面就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进行了研究.第一,翻译标准的相对确定性.第二,翻译标准的相对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语境是动态的,翻译标准也是动态的.翻译标准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考虑到译文本的文本类型、总体结构、角色的主要性格和源文本都是一样的,翻译标准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对源文本的忠实.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对于促进文化传播至关重要,中国文学经典外译需要培养优秀的文学译者。本文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从改革文学翻译评判标准、加强翻译理论教学及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等层面,探索目的论对文学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术语的精准翻译能够更好地向国际社会解读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政治经济政策和思想文化。《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是解读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状的权威读物,日译采用"同形词"、外来语、字面直译等方法,对中文原文的忠实度非常高。以《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为研究文本,分析探讨政治术语的日译策略的特点,为构建统一对外话语体系助力。  相似文献   

13.
赵萝蕤是我国译坛举足轻重的女翻译家之一,在《荒原》《草叶集》等汉译本中,她对诗歌翻译的艺术与翻译策略可略见一二。赵先生翻译重直译,以"信"为主,因"信"求"达",化"达"入"雅"。其译作富有生活气息,蕴涵节奏律感,随处都流露着女性的细腻柔美,其翻译策略与手法的应用也值得称道。本篇将就其翻译方法的应用进行浅析,并以《我自己的歌》为例对其译本选段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经济学人》上两篇报道为例,结合经济新闻问题的特点,选择文章中的长难句,利用翻译标准理论,对其中的选词与句式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做到"信"。  相似文献   

15.
英文摘要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文的撰写主要建立在笔者对科技论文《梅花鹿肉品质分析及不同温度下鹿肉品质变化的研究》摘要英译过程中的切身翻译体会和译后反思之所得。通过反思翻译过程总结了一些翻译连动式长句所应用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卞之琳(1910-2000)在诗歌翻译领域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他提出的"亦步亦趋""以顿代步"等著名翻译理论,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赋予诗歌翻译的"自由度"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本文就卞之琳翻译的威廉布莱克所著诗歌《The Tyger》与徐志摩、郭沫若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略探卞之琳的译诗思想。  相似文献   

17.
焦点·人物     
《老人天地》2014,(9):7-7
<正>狂者进取——翻译家许渊冲日前荣获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个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首次将目光投向中国。93岁的许渊冲自称"诗译英法,全国我第一",平生得意之作是破译了德国著名作曲家马勒1908年的作品《大地之歌》里的唐诗密码。他70岁从北大退休,译作从20本,猛增到150余本,包括《诗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作为其向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桥梁,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学翻译的重点研究不可避免地从语言分析的阶段发展到对文化因素的分析上。2012年,莫言为成中国内地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丰乳肥臀》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是莫言颇为喜爱的作品,他在这部作品的序中说:"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你如果要了解我,应该看我的《丰乳肥臀》。"本文试从日本佛教大学教授吉田富夫翻译的《丰乳肥臀》和莫言的原作《丰乳肥臀》的文本对比出发,结合深入讨论分析日译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变译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通过介绍变译理论的核心内容,阐述科普英语文章的主要特征,证明了变译理论能够广泛地应用于科普英语翻译。  相似文献   

20.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纪实调查体中长篇小说,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事件。为更好地落实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战略,以葛浩文夫妇合译的《温故一九四二》为例,从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中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两个方面,探究葛浩文夫妇如何进行语言选择,以及采用的翻译方法,期望能为今后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与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