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小花 《现代交际》2010,(9):13-13,12
就业性别歧视作为一个法律问题,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在这一方面的规定明显不足,难以对被歧视者提供有效的救济和帮助。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需要分析产生的原因,完善相关立法、健全救济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2.
金旺 《职业》2005,(10):31
Q:最近,我国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第111号公约即《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这对广大求职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但我们知道,国内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不平等的标准,限制性别的招聘广告比比皆是。请问,世界知名企业招聘员工时会有性别歧视吗?广东沙龙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关于解决疾病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的争议主要集中于两点:首先,是出台一部一般性的《反歧视法》,还是主要在部门法或特别法中规定具体的反歧视条款;其次,是否应该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病人不得故意传播疾病的义务,甚至在刑法中设立诸如"艾滋病伤害罪",以惩罚故意传播疾病的行为,保护健康人群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持续高位,毕业生就业压力日剧严峻,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就业歧视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体貌歧视、户籍歧视、健康歧视、经验歧视等。宏观就业形势严峻、公平就业法制滞后、用人标准盲目提高、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不健全是造成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就业歧视,消除就业歧视,构建和谐的毕业生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5.
就业歧视是对公民就业平等权的侵害,影响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目前,就业歧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法律规制中存在没有统一立法、争议缺少专门的执法机构、司法救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在制定统一的反就业歧视法、建立专门的就业权利平等保障机构、完善司法救济机制,可以尝试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三管齐下,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6.
张鹏 《现代交际》2012,(9):34-35
从1999年开始,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而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逐见成效,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实现了高等教育阶段性飞跃。与此同时,每年数百万大学生就业难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就业歧视的例子屡见不鲜,而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以保障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不仅违反了我国《劳动法》就业平等的原则性规定,而且严重损害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引起社会不稳定,对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危害。在当前形势下,消除对大学生就业歧视势在必行,然而消除就业歧视并非立即可以实现的,需要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学生提升维权意识,共同来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国家通过加强立法规制,从源头上彻底消除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7.
目前,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就业性别歧视行为表现形式多样,且形成原因复杂。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是构建和谐社会,减少和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本办法,是制定《反就业性别歧视法》的法理基础。成熟的《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应明确定义就业性别歧视及其判断标准,合理设置执法机构及建立有效的救济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招聘方的“有工作经验”这一条。足以使他们与自己向往的工作“无缘牵手”。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乙肝歧视。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已经让无数大学生就业无门,现在又来个“经验歧视”,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9.
在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这个范围中,女性的就业歧视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经常见诸报端的“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就是性别不平等在职业市场中的一个真实写照,事实上这个提法本身,就揭示了女性特别是广大劳动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比一般男性提前10年进入难就业阶段的尴尬处境,根据歧视就是不平等、不一样的最普通定义, “40、50”现象的出现,无疑已经验证了性别歧视特别是就业歧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职业》2005,(10)
就业促进法设反歧视条款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负责人透露,《就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设立了“反对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的专门条款,重点解决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地区歧视(户籍歧视)。《就业促进法》的起草工作从2003年下半年启动以来,数易其稿,此番已是第二次向各部委和各省征求意见。目前的这份征求意见稿尽可能地提高了可操作性,增加了明确的条款。征求完意见之后还将进行修改,争取于今年内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相似文献   

11.
陈鸿雁  曹大生 《职业时空》2008,4(4):101-102
就业歧视一般是指,基于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条件相近的职员和职位申请人在招聘、晋升、福利待遇、解除劳动关系等的过程中,受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因素的影响,受到用人单位不公正的待遇,导致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的现象。就业歧视的对象一般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受到就业歧视的人员一般为女性、残疾人、年龄较大的人。在企业招聘及随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歧视现象越来越严重,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我国应尽快对就业歧视进行立法规制,借鉴美国立法和实践经验,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建立一套自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相结合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女性就业歧视非常常见,这必然导致女大学生遭受损失。女大学生跟男大学生一样,寒窗苦读二十年,所受教育都一样,也渴望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但是社会的性别歧视使得她们中的很多人与好工作无缘。本文将探讨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以及如何缓解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112条规定,我国恶意诉讼是当事人间的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规制恶意诉讼是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诉讼效率,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以及完善法律体系的客观需要。仅仅依靠新修正案的规定,并不能有效遏制恶意诉讼行为的发生,兼具实体法和程序法对恶意诉讼的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女性走进职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但受几千年来歧视女性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职业女性在发展中仍然会遭遇“隐性歧视”。那么职场性别歧视究竟披着怎样的“隐形外衣”,破解隐性就业歧视这一难题的“制胜法宝”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听一听各方人士的意见吧。  相似文献   

15.
"隐孕"求职的现象近年来频频出现,劳动者隐瞒自身真实情况,可否认定为欺诈行为,又是否当然地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争议。从形式上认定,该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但是实际上又关系到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牵涉到性别歧视等敏感话题。因此,不应简单地认定该类"隐孕"劳动合同的有效性有无,而是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从而作出合法合理的法律评价。  相似文献   

16.
张寒梅 《职业时空》2008,4(4):115-116
2007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增幅达19.9%,已超过当年新增就业岗位计划的50%以上,虽然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同时,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常常遭遇"性别歧视"。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的专题调查也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的经历。可见,"性别歧视"已成为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首要障碍,很多德才兼备,学有所长的女大学生因此失去公平竞争和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保障平等就业 构建和谐用工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旅燕 《职业时空》2008,4(11):10-11
平等就业权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其在我国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就业歧视已逐渐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现实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现状入手,探究其原因,借鉴国际反歧视立法之成功经验,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正当就业权益受侵害现象比较普遍,从我国的法制环境、社会上的就业歧视现象、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毕业生就业维权意识现状等角度考察,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维权意识教育紧迫而重要。本文对我国法律规定的毕业生就业权益应进行梳理与分析,然后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评析法等教学方法加强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教育,使毕业生明白自身究竟享有哪些合法权益,树立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就业维权的具体途径,同时也能督促高校加强对毕业生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警察是国家法律的重要执行者,法律的实施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警察权威予以保证的。现今,面对频繁发生的袭警行为这一危害警察人身安全、挑战国家公权力的行为,以及致使警察权威受到严重挑战的形势,法律规制的理性对策即是在刑法中增设袭警罪,将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的犯罪,以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有效保障警察依法执行职务。但是,法律对警察权威的特殊保障并不意味着警察权的扩大,更不意味着警察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20.
曹磊 《现代妇女》2014,(7):135-135
近年来传统婚恋观由于“婚外情”等不忠于婚姻的行为频发而受到冲击,却因为现行法律规定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受害人如何适用婚姻法条进行权益维护是每个法律人应该思考的社会和法律问题。本文通过解读法条,分析我国关于忠实义务的法律规制并提出建议,以期该义务规定能够摆脱虚设之尴尬嫌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