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涉法涉诉上访尤其是上访老户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司法机关工作的一个难点,这当中既有少部分上访人本身的一些无理缠访,但更多的原因在于信访部门处理来访问题不够透明公开,影响上访人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很多时候反映的问题虽得到处理,但群众仍然不满意,重复上访、无限申诉、集体访、越级访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设计建立解决涉法涉诉上访问题的司法听证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信访工作中发现,因行政裁量不当引起群众上访或向上级申请复议及行政诉讼的事件特别多,影响了社会稳定。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执法部门原则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审查,除个别情况外,一般不涉及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这就导致占具体行政行为相当比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给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运作的正常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鉴于各种社会控制纽带的松弛,各类“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其中,部分“失范”行为基于个人、部门或集体等大小利益,屡屡损害民众的权益,于是就有民众或个人或集体上访事件的不断涌现,就有上访和截访的对抗、缠访和息访的博弈。  相似文献   

4.
上访启示录     
在我国,上访有着一个庞大的群体,每年进京上访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仅最高法院去年接待的上访人次就达12万,如果将在京所有中央机关接待上访人数做一个统计,可能要超过一个小国家的人口。有专家研究发现,上访的主要症结不在上访人而在我们的一些相关部门,特别是一些地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起初处理问题时过于简单粗暴。上访者一半是被逼的,一半是迫于无奈。上访显示了种种冲突与不和谐,但上访并不是“造反”,而是一种体制内的利益诉求形式,甚至可以说是现行体制内积极的政治参与。如果说上访是一种对于基层政府的抗争,那么这也是一种“依法”抗争,而无意动摇政府本身的合法性基础。面对这些背井离乡,上下奔走的上访者,无论问题的解决是个什么结果,千万不要让他们失去对社会和生活的希望,这似乎是大多数人的企盼。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导刊》2004,(4):14-14
江苏省淮阴县纪委曾对该县去年24起群众越级上访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群众越级上访之所以时有发生,既有上访者动机、心态等主观因素,也有有关部门处理信访问题的态度、方法和力度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从客观因素分析,主要是: 处理不及时,拖出来的越级访。有些乡镇和部门对群众上访思想上不重视,常常以“忙”为借口,今日答应,明日点头, 但就是拖着不处理。还有少数干部因为群众反映问题比较棘手, 处理难度大,怕惹麻烦,能躲则躲,能拖则拖,结果,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正常访拖成了越级访。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矛盾凸显,同时,群众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通过信访渠道反映诉求成了群众维权的一个重要方式,信访过程中非正常上访的现象屡见报端,信访维稳成了基层政府维稳重点之一。本文试着从非正常上访的概念、表现形式、原因及解决建议等方面对非正常上访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2010,(2):17-17
1月7日,中共湖南省纪委召开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通报会。会上通报,2009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41468件(次),立案查办违纪违法案件47662件,结案7304件,给予7285人党纪政纪处分,其中查处县处级以上干部案件243件,地厅级干部案件11件,移送司法机关357人,  相似文献   

8.
所谓涉法信访,是指那些应被司法机关受理,或者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中,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提出的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转而向行政机关投诉反映问题,或者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解决途径。改革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以各种方式逐渐显露出来,农民的涉法信访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9.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在沟通政府与百姓、反映群众诉求、表达民情民意、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自2005年《信访条例》调整实施以来,我国信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类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全国范围内的上访人数依旧不少,各种"闹访"、"缠访"、"截访"事件频频发生.信访工作_直以来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强调的是相关部门间共同合作,少有社会力量特别是独立第三方的介入.社会工作者以第三方介入信访领域,是社会工作本身的专业使命,也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和实践的时代机遇.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职能分工,实现二者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地方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干部挥霍浪费和贪污腐败,已成为群众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已引起社会各方  相似文献   

11.
当前,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司法领域已经得以反映,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密切相关。在这种背景中,最高人民法院于7月5日发布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希望通过这个司法规范性文件,指导各级法院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及时妥善化解行政纠纷。  相似文献   

12.
集体上访是群众信访举报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特殊行为,也是有关问题积累到一定限度,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一种表现形态。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呈各种各样,但绝大多数都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且反映的问题范围广、内容复杂、影响面宽、解决难度大。因此,集体上访已成为各单位及信访部门亟待研究、探论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群众上访,在有的地方被看成是干扰了政府机关工作秩序,甚至斥责为“无理取闹”。既然如此,领导机关何不派人“下访”,到基层去解决问题呢?其实,群众上访很多是被逼出来的,假如有理不能申辩,有冤不能申诉,有困难得不到解决,难道还不准讨个说法吗?“三个代表”是写进了党章的,还将写进宪法,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党政机关应该变“上访”为下访”,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上访与“下访”@严克昌  相似文献   

14.
李安哲因村民负担过重、镇村干部违法行政事件上访,曾经引起了李鹏、胡锦涛、尉健行、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批示。上访成功使他一举成为村民心目中的“英雄”,并由此进入乡村政治舞台。可是,在乡村步入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时代,英雄又该何为?  相似文献   

15.
有许多人长期上访,变成“老访民”,变成“缠访户”。很多人会觉得那是不理智的执著,为一个事情搭进很长的时间,远不如早早放弃来得划算。不过,这是回头算账的话,所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罢了。  相似文献   

16.
信访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但近年来,涉法涉诉的上访已经成为困扰方方面面的一个大难题,一些上访人员通过不断的闹访,往往得到了超出正常范围的经济补偿,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它的负面导向作用也可以说愈演愈烈。目前,一些地方为了“息事宁人”,一味满足“闹访”者的诸多不合理要求,以图阻止其“闹访”行为,最终形成“闹访”者不减反增,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无条件满足恶意“闹访”者的漫天要价,造成信访工作严重扭曲变形,陷入“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怪圈。更有甚者,把息访的主要精力花在恶意“闹访”者身上,却对通过正常渠道上访者的合理合法诉求不管不顾,让许多上访群众“很寒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地价随之高涨,致使城乡结合部宅基地买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引发的上访、诉讼和非诉讼案件越来越多,我们通过对武胜县沿口、烈面等乡镇的调查发现这种非法买卖土地行为分配不公,致使群众反映强烈,不但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而且影响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农作物经济价值提高及各项农、林、牧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土地权属争议和土地侵权案件在信访案件、行政案件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特别是群体性上访案件中,土地权属争议和土地侵权案件更为突出.由于基层未能如实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加上历史遗留不规范土地纠纷判例的影响,所以如何妥善处理好此类案件直接决定着国土资源行政执法部门的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产生特殊的效力,实践中,部分行政行为在实体上或程序上存在瑕疵,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尚未出台,轻微瑕疵行政行为的相关问题在学理层面、立法层面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应对都不够系统、全面。行政行为的轻微瑕疵包括程序轻微瑕疵和实体轻微瑕疵,程序轻微瑕疵自2015年《行政诉讼法》就纳入了确认违法判决的适用范围,显示出了对程序瑕疵零容忍的态度,但司法实践中对程序轻微瑕疵的具体适用仍表现出不一致。直到2018年,新《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对程序轻微瑕疵作出限制性解释,更加强调程序合法性的地位,使程序轻微瑕疵绝处逢生,更不涉及瑕疵治愈问题。实体瑕疵的命运却与程序轻微截然不同,说明理由不完善、登记轻微瑕疵、技术性瑕疵、前行政行为的瑕疵等情形,并不少见,司法机关大多认可实体轻微瑕疵存在治愈的可能。本文主要将行政行为实体上存在轻微瑕疵并予以治愈的案件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当前我国改革处于关键时期,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各种利益性矛盾交替出现,社会不稳定因素时有发生。其中征地补偿、农房拆迁这一涉及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民生问题,又成为群众上访和发生涉稳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射洪县国土资源局在县委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