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在不同朝代,甚至是不同时代都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作为唐诗的重要一部分,它让许多的大诗人都为之贡献出了传世的绝响。但由于晚唐各种社会危机的暴露,统治者自顾不暇,已无法像盛唐般进行不断地进行疆域的拓展,因此边塞诗也失去了盛唐时期的豪情满怀,转而展现对苦旅战士的同情,对人道主义的反思,对过往权威的质疑等,而边塞诗带来的新气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一时期诗人的情感流变。  相似文献   

2.
边塞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所处时代不同,其创作特色各有不同。李益作为中唐边塞诗人,以低沉哀婉、悲壮感伤的诗风独树一帜,充分体现了中唐边塞诗独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其边塞诗内容丰富多彩,爱国主义诗篇、反映国势衰微和战争生活的事实、反映征人久戍不归以及对边塞风物的描写等在李益边塞诗中均有体现。其边塞诗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盛唐之后边塞诗的举大旗者。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在我国古代诗坛上占据了颇有影响的地位,他的很多诗歌都被国人喜爱,源远流长至今。这位盛唐时期伟大诗人的作品极其耐品,特具风韵,其中的艺术魅力多多,犹以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风格最为突出,其咏叹人与自然相伴相生的深邃意境的构思与笔力更令人品析不尽。  相似文献   

4.
杨雨 《老年人》2011,(5):44-45
李商隐(812-858),唐代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并称"小李杜",与盛唐的"李杜"遥相辉映。李商隐是一位悲剧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晚唐,一生怀才不遇。他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孤独而飘摇。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上承汉魏遗风,下启盛唐边塞的诗人,鲍照乐府诗中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并不是单纯地描写边塞风光,而是具有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自身情感抱负的双重功能。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表现下层社会问题,突出不合理的制度,对当朝统治者予以讽谏,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又将自身的情感经验、雄心抱负熔铸在诗歌当中。这使其乐府诗中以边塞为题材的一类诗歌在南朝诗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正盛唐文学艺术才俊王维,不仅诗画冠绝一时,音乐造诣也十分了得。王维出身于极有文化教养但又不保守拘谨的士族家庭。其祖父王胄曾在太常寺下职司协律郎,负责乐律校正。其父王处廉,官至汾州司马。其母博陵崔氏是位知识女性,乐与山林为邻,一生好佛不辍。这样的家学渊源,对王维后来的艺术成就影响殊深,十几岁时就是有名的诗人了。开元九年,二十一岁的王维到长安应试。在一次宫廷宴会上,经好友引荐,他弹奏了自己创作的琵琶新  相似文献   

7.
苏丽华 《职业》2011,(35):129-129
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我国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出现在唐朝。唐朝时期,儒、佛、道三家并存,人们的思想信仰自由,社会上盛行漫游和隐逸风气。诗人们喜欢游山览胜,与大自然亲密相处,人们普遍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美。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和修养,在诗苑中独树一帜,将山水诗这种审美艺术的创作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8.
张琪 《现代妇女》2014,(6):300-300
"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文学创作百花齐放,共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盛唐文化"。盛唐时期,诗歌成为盛唐文化最为璀璨的星星。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歌繁荣发展,诗歌流派、作家及优秀诗作大量涌现。诗歌在盛唐这个时代背景以其健康向上的风采,恢宏豪放的气质被后世推崇为"盛唐诗歌气象"。  相似文献   

9.
王化清 《老人世界》2014,(10):43-43
被诗圣杜甫誉为“口吐天上文”的诗仙李白,是中国盛唐时期诗坛上一位性情狂放、风度飘逸,开一代浪漫诗风,最能“倒笔写天”的天才诗人。其诗不但格调清新,雄奇豪迈,奔放多变,而且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深婉隐微,含蕴深广,极富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在其现存的1044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月的不少,或抒情,或怀古,或怀乡,或思亲,或寄志……最著名的有《月下独酌》《峨眉山月歌》《关山月》和《把酒问月》等。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人物画在其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的历史背景下进入了黄金阶段。初唐最负盛誉的人物画家阎立本,他的人物画不仅代表着初唐的人物画最高水平,其艺术成就同时也对盛唐、中晚唐及后世人物画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现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同时武术也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所以成为一项体育项目,与古代时期军事斗争相关联,也是近代尚武精神的结果。新时期,武术除了体现出竞技性以外,更应该将其视作民族文化,继承并且弘扬,通过武术教育培养民族精神。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成为传播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方雪梅 《老年人》2014,(10):41-42
正作为盛唐时期最有影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689~740)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作品,摆脱初唐应制和咏物的拘囿,更多地抒发个人抱负,表现田园逸情,且风格恬淡、意境高远,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气象。说到与湖湘的渊源,孟浩然一生曾三次入湘,或干谒名士,或寻访旧友,或纵情于山光水色之间,留下十余首意境高远、韵致清雅的"湖湘诗"。其中不乏气势干云的佳词妙句,被历代后学心记口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与岑参都是盛唐诗坛上的杰出作家,无论是李白的豪迈诗风还是岑参独具特色的边塞诗歌都洋溢着浪漫主义。然而同为盛唐的二人浪漫飘逸的特点又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豪气狂放岑嘉州不如李太白;而新巧奇特太白则不如嘉州。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唐代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颇多,而对于他的边塞诗歌创作成就知之甚少。原因在于诗人创作的边塞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到四十首,数量稀少,相对于山水田园诗如凤毛麟角,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其创新性的艺术成就上。  相似文献   

15.
以湖北诗人为代表的诗歌写作在其发展中遭遇了地域写作的困境。甘肃诗人成功度过地域写作的尴尬期,这对改变湖北诗歌的式微局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侠小说与英国骑士文学是中西方文化的特有产物。两者都推崇尚武精神,但在精神内涵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精神、对现代人影响三个方面。加强两者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审视中西方文化,加速中西文化的融合。基于此,本文以中西方文化为视角,对中国武侠小说与英国骑士文学作了详细的对比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象征主义诗人被称为"梦幻诗人",受其影响的中国象征派诗歌作品,也具有梦幻意味。本文就弗洛伊德的三个观点"创作就是白日梦"、"俄狄浦斯情结"、"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对中国象征派诗歌的部分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试结合社会环境来探究诗人写作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8.
边塞诗的壮丽美是盛唐诗风的一面镜子.它以瑰丽而奇崛的描写、浪漫的比喻遐想、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和积极昂扬的进取精神充分展示了盛唐文人自信、积极的精神风貌.这种诗风是边塞诗的核心与灵魂,是边塞诗雄壮气象的美学表现.唐代边塞诗的壮丽美,具体表现在风景的壮丽美和情感的壮丽美.  相似文献   

19.
《公关世界》2016,(22):67-69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局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李先生此论甚称精辟!盛唐迥异于王羲之所处的偏安江南的东晋时代。王羲之冲和典雅、不激不厉的草书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是他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体现。到了初唐,卓尔不群、风规自远的“大王”书甚得太宗李世民的青睐,王书中所蕴含的儒家精神风范得到皇帝的大力提倡,“尽善尽美”的王羲之成为了千古“书圣”。时间又到了盛唐,身处幅员辽阔、万邦来朝、文化多元的大一统帝国,李白、张旭们的眼界和胸襟注定是博大而浑厚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旭在前贤的基础上创造了狂草笔法,展现了全新的草书时空。  相似文献   

20.
彭勋 《现代交际》2015,(2):59-60
谢朓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山水诗人,其作品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但而立之年却不幸离世。本文依据其人生经历和重点作品,简要分析其卓越诗歌艺术成就的来源和人生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