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儿童观将儿童看作是一个有待发展的、非理性的、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而非正常的"人",童年则被视为个体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的过渡时期。对于儿童的这种发展性,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具有高度一致的认识。生物决定论者从基因、遗传等生物角度阐述儿童的发展过程,心理学的儿童发展阶段论则强调人格等内在心理因素之于儿童发展的意义,儿童社会研究者则突出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20世纪下半叶后,儿童研究者开始对这种发展性童年观进行反思,开始了一趟重新发现儿童的认识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儿童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普遍性与多样性、脆弱性与能动性的争论日益突出,出现了关于儿童社会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为孩子将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确前行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弊的。  相似文献   

3.
"拥有一个天真无邪、纯洁美丽的童年,是生活勇气、信念、信心和激情得以长久持续的保证。一个人只有在童年时期充分的游戏、幻想,才能够获得一个健康、成熟的人生,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精神成长关涉民族的未来和前途。"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得失观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大学生站在正确的立场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得失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健全高校得失观教育机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课堂与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得失观,谱写华丽的人生乐章。  相似文献   

5.
运用电子技术及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手机媒介,给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变革。这种高度感官化、情境化、多元化的全新媒介环境给儿童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儿童利用全新的手机媒介,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与世界的联系,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求,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学习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给儿童的童年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与快乐。但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限的自制力与对信息辨别的能力,加上成人对儿童的监控与指导缺位,使部分儿童在生活中不当或过度使用手机媒介,导致了儿童远离自然与社会,亲子关系疏离,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被侵蚀,手机媒介成为陪伴儿童成长的"精神保姆",以致儿童童年的生活出现危机。手机媒介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一个新的工具,这个工具不应是童年生活的牺牲品,而应是创造了童年的新生活。成人要正确认识手机媒介的教育价值,发挥成人的积极作用,为在电子媒介下儿童童年新生活的建设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6.
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这是目前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共识。本文从音乐教育对个体发展价值以及对社会发展价值两个层面出发,探寻音乐教育对人与社会所能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老子认为,人生的祸福皆因"身"起,并提出了"贵身"的理论主张。老子的贵身论作为一种提升个体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通过对老子贵身思想的解读,以期对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每个人都是带着伤痕来到这世上,面对世界的第一刻,我们都是哭着来的。每个人都用尽一生力气来追寻一种完满与完美,只可惜,完美的是梦想,不完美的才是人生。生于显赫的家庭、拥有被人钦羡的事业、身边有始终爱你如一的伴侣、日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可真实的生活,注定是一路不完满。每一种人生都有缺口,恰恰是这些缺口,让"梦想"成为了人间最昂贵的礼物!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作为一个公共议题进入到公众视野之中,但如何破解其面临的困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环境,仍是一个亟待探索的议题。在扩展临床视角下,社会工作既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与群体性需求,也重视农村留守儿童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联,从而在理论上为超越既有研究中个体观与家庭观、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二元论争"提供了可能。扩展临床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可以从个体与近身环境、个体与宏观环境、群体与微观环境以及群体与宏观环境等层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生活环境的友好化。  相似文献   

10.
学前教育是人生之中第一个教育阶段,对儿童具有规范性、榜样性等重要的作用。而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儿童心理的基础性学科,其奠基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要想教育儿童,必先了解儿童",学前教育心理学在师范院校中担当起帮助未来教育者了解儿童心理的重要职责。本文将从儿童心理学的一般特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浅谈对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和思考,希望能够为此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整体教育"是建立在"整体主义"哲学基础上,强调教育制度要重视教育过程"整体性"的智慧教育理念。而戏剧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立体性、注重过程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门浓缩的、抽象的生活艺术。本文立足于幸福人生的视角,通过对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戏剧教育变迁,深入探讨戏剧教育在儿童内在素养和外在能力的培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戏剧教育作为整体教育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实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提出的"客体永久性"概念对缓解分离焦虑具有重要作用。在早期的亲子关系建立过程中,家庭抚养者是否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客体永久性"观念,发展他们对客体恒长性的认知水平,是形成不同类型依恋关系的关键,也影响着个体成年以后的社会行为模式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心理状态。采用沙盘游戏,结合认知疗法,对青少年适应性不良共症焦虑的分析结果表明,亲子双方在依恋关系建立时形成的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会对个体成年后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客体永久性"的认知发展程度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传统民间游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气息,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在幼儿整个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在游戏中健康成长。"而传统民间游戏则是幼儿游戏良好的选择,将传统民间游戏与幼儿园活动巧妙地整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扬  齐晓明 《现代妇女》2014,(1):38-38,44
马克思主义观的树立之所以十分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成败。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所树立的正确马克思主义观得益于科学的方法——"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理论指南、坚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坚持以与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斗争为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5.
《童年》(Enfance)是"新小说"派作家娜塔莉·萨洛特(Nathalie Sarraute)在83岁高龄,回忆自己童年,用潜对话的方式描述的自己童年的心路历程。本文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娜塔莉的心理特征,对预防和治疗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受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从"县域社会"这一层面进行探讨.深度访谈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具有异质性的家庭文化资本,具体体现在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态度和动机、父母的教育期望、父母自身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时间和金钱)、父母与子女的代际互动以及父母与学校教育的互动等方面;在"影子教育"方面,县城儿童是"圈养"和"规训"的童年,而村庄儿童是"散养"和"游戏"的童年,体现的是区隔的课余生活世界.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不平等的"双重"文化再生产机制阻碍了县域社会内良性、有序的阶层流动,使得县域内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相似文献   

17.
大学校园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学校通过在校园内开展系列作品展览以及评比活动来培育广大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艺术展览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更多大学在校园举办此类活动与展览,提高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提升全校师生的艺术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辐射力。  相似文献   

18.
阅读时代有阅读时代的"童年"概念,信息时代有信息时代的"童年"概念,如果人类社会真的能进入娱乐时代,娱乐时代一定有娱乐时代的"童年"概念。"童年"就是前成人社会。社会对成人有什么要求,对儿童就有另一种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说童年怎会消逝?  相似文献   

19.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更多地嵌入了成年人的意识、成年人的活动方式。父母在有意无意之中减少了孩子童年的欢乐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剥夺了孩子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特点发展的权利,忽视童年成为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表现是:成人本位,把孩子当大人;认识偏颇,把特点当缺点;不允许失败,把过程当结果;急功近利,把部分当全部;角色错位,把“外力”当“主力”。本文提出独生子女发展权的家庭保护尤其要强化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注重儿童全面发展、注重儿童的发展过程和儿童发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影响大学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因素既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又包括个体因素。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大学宿舍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