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文学界掀起了穆旦诗歌的研究热潮,在诸多的研究之中,大多是以其诗主题内涵和艺术外在特征为轴心的。本文拟从"心灵与感性的对话"、"丰富多彩的意象天地"等方面出发,对穆旦诗歌的诗美流向作一番美的审视。  相似文献   

2.
杨俭 《现代妇女》2011,(2):44-47
王维孟浩然的送别诗,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爽朗明快,催人奋进,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同时,他们的送别诗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水乳相融,引入更多的山水描写,沾染上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梁海燕 《国学学刊》2022,(2):58-66+139
除诗人本集外,《乐府诗集》是北宋时期形成的另一李白乐府诗的全录本。编者郭茂倩具有丰富的乐府学知识,以及集古、近乐府之大成,凸显乐府诗史流变大势的编纂意图。其对李白乐府诗的辑录,虽据诗人本集而来,却在作品取舍、分类编排方面融入更多学理思考。在以《塞上曲》《塞下曲》为代表的唐人新乐府诗著录中,郭茂倩还着意强调了李白引领盛唐歌诗创作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上承汉魏遗风,下启盛唐边塞的诗人,鲍照乐府诗中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并不是单纯地描写边塞风光,而是具有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自身情感抱负的双重功能。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表现下层社会问题,突出不合理的制度,对当朝统治者予以讽谏,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又将自身的情感经验、雄心抱负熔铸在诗歌当中。这使其乐府诗中以边塞为题材的一类诗歌在南朝诗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诗言趣     
陈建国 《现代交际》2008,(10):45-45
古人常说"诗言志"。其实,诗还有一个功能,那便是"诗言趣"。诗中的幽默、风趣,并不亚于笑话、小品。繁忙之余,赏几首趣诗,等于到驿站轻松一坐,喝一口清茶,减了几分压力。消了些疲劳,品了几缕清香。诗趣有好几类,山水诗清幽,边塞诗粗犷,爱情诗人骨,亲情诗温馨……但有几首"打油"格调的"下里巴人"之诗也别有一番味道。这些诗乍一看很粗陋,细读却别有滋味。明代祝枝山的一首散曲《柳堤送别国》:"东边一棵大柳树,西  相似文献   

6.
诗言趣     
古人常说"诗言志"。其实,诗还有一个功能,那便是"诗言趣"。诗中的幽默、风趣,并不亚于笑话、小品。繁忙之余,赏几首趣诗,等于到驿站轻松一坐,喝一口清茶,减了几分压力。消了些疲劳,品了几缕清香。诗趣有好几类,山水诗清幽,边塞诗粗犷,爱情诗人骨,亲情诗温馨……但有几首"打油"格调的"下里巴人"之诗也别有一番味道。这些诗乍一看很粗陋,细读却别有滋味。明代祝枝山的一首散曲《柳堤送别国》:"东边一棵大柳树,西  相似文献   

7.
诗品如人品,诗人之为诗,有所思则有所诗。诗是生活。诗是理想。不同的生活道路。不同的志趣爱好,就会产生不同的诗。所以诗如人生。人生如诗。——编者  相似文献   

8.
好女人如诗     
有人说:诗是一种纯洁、神圣、令人向往的体裁,它的表现往往不为庸俗、无知所能窥探。而好女人正是这样,她有如诗般空灵的内在,也有如诗般雅洁的外在。她的美体现在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之中,蕴藏在深沉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度,也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文人那儿,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唐代诗人李白把诗的灵感和酒的神韵融合到了极致:赋诗赋出了酒趣,饮酒饮出了诗情.  相似文献   

10.
美丽不失内涵,青春充满活力——嘉莉诗"魔法公主"的寻觅之旅已经开始……《内衣魔法师》:把握神奇魔力,灰姑娘变公主只需一步  相似文献   

11.
唐牛 《老年人》2004,(5):49-49
诗,要符合情之理,否则就不是好诗。但诗又不一定要符合事之理,有时越是不符合事理的诗越是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的千古名句,但它不符事理。因为黄河之水并不是从天上来,而是从青海来。如果李白写成“黄河之水青海来”,完全符合事理,但却不是诗,而是地理常识了。黄河  相似文献   

12.
张鹄 《老年人》2003,(10):43-44
时下有的诗没有诗味,或诗味不足,我以为症结在于缺乏意境。缺乏意境就不是诗,至少不是好诗。什么是意境?诗歌理论家李元洛在《诗美学》中作过概括:“所谓意境,即诗人主观的美好之‘意’和现实生活鲜明之‘境’在艺术形象中的水乳交融、辩证统一。”是的,意境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美学概念,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是诗美的最高体现。诗歌一旦具有意境,就会有诗味、诗情、诗意、诗魂,使人“骤读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具有无穷的美感力量。例如元祯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  相似文献   

13.
唐萌 《现代交际》2011,(7):77-77
清代诗人兼画家郑板桥的咪竹诗创作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鲜有对其咏竹诗的创作心理进行论述。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相关视角,探析郑板桥咪竹诗创作动机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乡愁诗是余光中诗歌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看.余光中的乡愁作为一个游历海外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乡愁.不仅仅只是一种故国家园之思,更有对源远流长的精致文化传统的依恋。爱而生愁,爱而有期待。诗人的乡愁最后升华为一种对中华民族崛起的强烈期望。这使得余光中的乡愁诗超越了传统乡愁诗的情感局限,闪烁着现代理性思考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了"寒山热"。战争后的消极状态使人们迫切地寻找一种精神寄托,而寒山诗自然洒脱,通俗易懂的风格在当时几乎替代了当地文学,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寒山诗尤其对"垮掉的一代"影响最大。寒山诗在西方的风靡得益于寒山诗的翻译。而最著名的译本属加里·斯奈德的英译本。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进行斯奈德英译寒山诗的理论研究。此理论更好的从文化等角度剖析译本的合理性及艺术性,旨在为更多的译者提供更多的翻译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出现过许多彪炳青史的清官廉吏,他们不仅自身淡泊清白,公正廉明,对妻儿也管教甚严,流传下来的几首“诫妻”诗—直为后人传诵和称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任左拾遗、司门员外郎等职。他新婚不久,写下《赠内》一诗,与妻杨氏共勉。诗中首先引用四位前朝高人黔娄、冀缺、陶潜和梁鸿的事迹为例,劝导杨氏要像他们的妻子那样,“贫贱不能移”,与他清贫相守地度过一生。诗中写道:“蔬菜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吃不要追求山珍海味,穿不要追求绫罗绸缎,布衣蔬食,温饱足矣。  相似文献   

17.
在诗歌的王国中,能留存于典籍的,除“诗三百”之外,平民所作之诗可说少之又少。即使有少数平民之诗收入于典籍之中,其作者之署名也以“无名氏”统而言之。其中之原委固然与封建社会对平民的轻视有关,也有平民所作之诗多以口耳相传之方式流传于后世,传来传去竟不知为何人所作的缘故。  相似文献   

18.
张会恩 《老年人》2003,(7):48-49
诗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诗味隽永,历久而弥新,其本身就作出了回答:这就是诗。但从理论上来概括诗的本质特征,却因探讨的角度和研究重点的不同,形成了古往今来的种种诗学观点。诗就是诗,诗就是美,这是属于审美诗学派的观点,得到了诗学界大多数人的认同———诗,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一种审美感受所作出的一种审美表达。请看艾青的诗《相互被发现》:“不知道有多少亿年/被深深地埋在地里/存在等于不存在/连希望都被窒息/一个姑娘深翻土地/忽然看见它跳出来/姑娘的眼睛和钻石/同时闪出了光辉/像扭开一个开关/在一刹那的时间里/两种光互相…  相似文献   

19.
肇庆七星岩摩崖石刻,集诗词歌赋、游记史实、对联题咏与崖刻画于一炉,其中以诗词歌赋为最,故又有!千年诗廊”之美称。我怀着爱诗、读诗的心境,走进千年诗廊寻梦。  相似文献   

20.
5月14日,正当全中国都在为汶川地震而震惊和哀悼之际,一首为震灾中死难的孩子们所作的诗歌悄然流传开来。这首诗的诗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该诗原文附后)。这首诗传出后,众多报纸频频报道,国家级电视台在特别节目里纷纷引用,有人甚至为其谱曲,制作成视频MV发布在网络上。这首诗很短,却打动了无数人,读者最多的留言是:“看了这首诗,我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