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中国所有的传统纹样中,龙纹的发展贯穿了整个民族的历史,龙的精神也逐步融入到艺术设计领域中,在对龙纹形象提取演变的基础上,巧妙的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设计出许多优秀的标志设计作品。龙纹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龙纹代表着人们积极向上、渴望发展、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价值。作为当代的设计者,我们要在传统图形的基础上创新和开发赋予标志新的意义,把中国文化韵味和民族的根基融合在当代的标志设计意识中。  相似文献   

2.
王献竹 《职业》2016,(27):116-1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本文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及途径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龙,这种源自于人类古老传说的神秘动物,在东方和西方文化中却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龙就已经是华夏大地上人类的图腾。之后的数千年中,龙更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也骄傲的自称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龙通常是贪欲或邪恶的化身。西方的英雄史诗,如希腊神话、日耳曼神话、北欧神话中都有英雄屠龙的故事。在圣经中龙也通常被视为恐怖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龙,在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中是最神异的灵兽。它那突兀不凡,横空出世的气势,诙奇谲怪,玄奥莫测的威力,对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有永远的吸引力。这来自上古的图腾崇拜,何以千秋万代传衍不息?一言以概之,这是因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内涵博大而又最富有魅力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雷锋精神是永远的榜样,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宝库,随着时代发展,雷锋精神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动力,成为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陆明君 《公关世界》2016,(24):90-95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其不但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象征,而且在历史的发展与书体的演进中,愈加丰富多彩、魅力无穷。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在内涵上还融汇了儒、释、道等传统哲学及美学思想,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今天,书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同样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依靠艰苦奋斗精神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散发出时代的光芒。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源于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锤炼和党的历届领导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经验总结。其内容具体表现为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实干精神;以身作则、舍己为民的献身精神;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其鲜明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和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早己融入到民族的血脉之中,儒、释、道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而儒道文化作为中国本土产生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本文从对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神的分析入手,找出儒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进而追寻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归宿。  相似文献   

9.
宋扬 《现代交际》2014,(3):72-72,71
《狼图腾》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评价不一而同,对于作者在作品中展示的狼性、人性,对于作者对狼的高度评价,笔者不完全认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证明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的精神图腾是龙,而非狼。所以本文从文化概念、传统图腾意象分析《狼图腾》中的图腾文化,试论我们真正的图腾意象。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重要讲话中,概括了文化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那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导引,它源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动力,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相辉映,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体现,在当代具有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金霞 《现代交际》2010,(12):111-111
中国山水画乃中国传统绘画之大宗,经过上千年的创造和发展,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中国山水画成为最发达,技法最完备,成就最高,同时也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堪称我国乃至世界文化之瑰宝。中国山水画在立意、色彩、形式、透视规律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使中国山水画更具时代性。创新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民族文化的衍生和发展,必须具有前后相承的连续性。中国山水画要更新,要面对当今的世界,首先要自解其画地为牢的作茧自缚和陈陈相因的樊篱。  相似文献   

12.
<正>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了长期的文明演化后汇集成为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反映了我国的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兼容、开放、经世致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和强大的内部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文中结合历史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进而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从而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其根源来看,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文化自信打下坚实根基;从其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来讲,为推动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应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共同推进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要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极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他所期望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历史的主人,中国知识分子则承担引领社会与文化走向“文化自觉“、“文化自决”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7.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形象的关键举措。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就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尊重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吸收优秀文化,利用好数据化设施,创新文化发展路径,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绵延不绝,最终在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文化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由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其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形态,更浸透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以武术套路表演为载体传播武术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以基础武术功法教学为载体传播武术行为文化,以武术艺术欣赏为载体传播武术心态文化,将武术文化中的精华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对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推动作用。从这个层面看,红色文化不仅是精神瑰宝,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时代元素和时代意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将予以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广告界有几个事件引起较大争议:12月,日本丰田公司的“霸道”汽车广告因在其作品中使用“石狮”和“军用卡车”这两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此前,立邦漆涂料也因使用“龙”形象的广告创意而广受注目;美国耐克公司播出的电视广告《恐惧斗室》中运用了打太极拳的中国老人、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以及中国龙形象等中国民族文化符号而招致批评。这是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文化体系而出现的特有现象。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符号在广告创意、传播中的作用,值得政府、业界、媒体和学界加以重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告专业部分教师与广告界人士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以下是讨论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