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生态伦理学是伴随着全球性生态问题而产生于西方学术界的一门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交叉性应用伦理学科。对于应该如何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西方“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伦理学围绕着“走出人类中心论还是走入人类中心论”、“自然是否存在着内在的价值和权利”等问题而展开争论,这些价值争论有利于人类反思和正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大伦理思想认为,人类应当把"道德共同体"从人与人的范围,扩展到大自然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道德和价值受到日益多的关注,20世纪初到60年代,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创立,从此成为人类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反思与自然相处的方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促进了环境保护理念和行动的发展以及人类伦理道德的提升。20世纪70年代,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人类中心主义,二  相似文献   

4.
洪峰 《现代交际》2012,(7):38-40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对不在遵守着这种规范,不论是明显的道德规范条例,还是内蕴的潜在道德律令.我们面对的问题总是在一个两难的“困境”下做决定,可是往往循着道德的规范性指导,我们有时必须舍弃掉自己的利益去满足他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我们虽然行动上也确实按照道德规范去做了,但是心中不免会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道德要求是从哪儿来的?我是不是必须得这样做?这就是关于道德规范性的来源问题,也即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伦理学史中现存几种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回答,考察他们的思路及其缺陷,笔者结合当代伦理学的发展动态,认为应该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出发,关注伦理学与人性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综合考察,提出从演化的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环境伦理学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自然主义伦理学的不足,以人类的生存为终极目标,全面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和道德同一性在当下已引起各学科各专家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认同和道德自我认同的问题也成为社会学、伦理学的热点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困境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动和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教育及道德同一性培育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仍需努力拓展各种途径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引导并促其向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以往理论界对食品安全内涵都是从技术层面来界定的,存在严重的道德缺陷,伦理学的角度的“食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存活和发展的食品领域内围绕人类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伴随食品的供应、生产、流通以及质量等问题而产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从“食品安全”的伦理概念出发,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伦理困境主要是消费者生命健康权与企业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背后的社会道德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8.
当法律遭遇道德、法律条款与道德准则相冲突时,谁的力量更大?一桩遗赠案因当事人双方的特殊身份而引起了司法界乃至社会各界的一场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辩论。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之困     
安乐死作为生命伦理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以来都颇受争议。安乐死问题不仅仅涉及医学领域,同时还渉及法律、宗教与道德等诸多领域。本文从道德的角度谈谈对安乐死的看法及其所面临的质疑。  相似文献   

10.
新的教育语境让教育伦理学又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向。本文主要从"教以道德"走向"道德地教",在研究动力上从"专业主义"走向"实践主义",在研究重心上从"道德规约"走向"实践反思",在研究路径上从"伦理应用"走向"教育返现"四个方向对教育伦理学进行阐述,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当代教育伦理学的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幸福观是康德伦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充分肯定人类现世幸福追求的合理性基础上,又为现世幸福的追求确定了德性的前提条件。面对实践中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康德提出德福统一的观点,为人类最高幸福的实现提供了希望。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来说.康德的幸福观对改进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培  曹薇 《现代交际》2010,(10):52-52,51
伦理学研究中善恶问题历来为各家道德学说所重视,从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的区别出发,分析人性善恶问题的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的各自规定,以恶为人性分析的切入点,深刻揭示和研究关于恶的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将为理论和实践超越“善恶之辨”,构建有现代意义的伦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2009年9月底,打拐英雄施华山从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刚回来。10月1日,又以全国道德模范的身份,应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荣誉接踵而至。载誉归来的施华山最近在忙什么?11月25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他。谈起自己被评上全国道德模范的感受,施华山表示非常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和开放,各种相互矛盾的观念潮水般向青年涌来。青年一代将作出何种反应?他们会不会丢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而彷徨四顾?或在他们当中会出现哪些新的道德因素而充实和丰富我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内容?如何在变化的时代对年轻的一代进行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如何在形形色色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冲击下而始终保持共产主义道德信念?社会主义新人的道德人格的内容是什么?要回答并解决这些现实生活提出的严峻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青年道德意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伦理的困境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伦理是网络社会良性运行的必需条件,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无序性,上网者的网络道德特征以及网络伦理的自律性特点,使网络伦理存在生存困境,我们必须增加网络道德实践,更新网络道德模式,促进虚拟道德向网络道德的回归,推动网络伦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庄子·秋水》中河伯与北海若的第七番对话主要讨论人与动物及人与天的关系,其中包含着对于人类中心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超越性的伦理学指向。然而,郭象、成玄英等人的注疏中存在着对于这一伦理学指向的误读。对郭象、成玄英、王夫之的注疏进行梳理,揭示其伦理学含义与其对于原文中伦理学指向的偏离。最后,总结人类中心主义、功利主义的合理性及《庄子·秋水》中伦理学指向对于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这种依赖于人类技术理性的特殊产物,将性别文化表现得丰富多彩。在这种虚拟情景下,行为主体一方面强化着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另一方面又颠覆了传统。本文仅以性别身份认同和性别互动关系为例,对网络空间中的社会性别问题进行简单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试管婴儿们所呼唤的身份危机、精神苦恼、生命价值定位、生育道德伦理问题,可能是我们不能够继续忽视和永远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方生命伦理学领域中的人格标准建构存在困难,李瑞全提出从孟子与荀子伦理思想建构儒家式人格标准的初步构想,本文从个体内在特性与外在关系属性两个层面对这一构想做进一步论证,继而提出儒家式双层人格标准.第一层基于孟子式道德人格的扩展性建构,用于确定普遍的初始原则,在保护人类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上,相比当前西方主流的能力标准更具...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设计在人类的生活空间中一直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演变,设计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设计的关注也随之提高。本文分析当代设计出现的问题,强调对设计的伦理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