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林纾的翻译小说在当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五四时期的文学巨人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都曾说自己受到“林译”小说的很大影响。林纾不经意间获得的惊人成功说明他无意中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时尚。因此,要了解当时的文化时尚,对“林译”小说进行分析考察无疑会是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西文学真正交流的开始,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现代性有着密切联系。在文学实践上,林译小说打开了中国人的世界文学视野,将小说纳入了正统文学观;林纾以其翻译实绩丰富了近代小说的类型;外国小说的叙事也引起了林纾对传统文学叙事功能的新理解,催生出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人称与日记体。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翻译风尚的转变,以新文化人对林纾的批判为分水岭。在这场论战中,林纾很快落败并成为文学翻译的反面典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这场论战,以林纾为代表的用文言翻译西方小说,具有"删译、改译、选材零散没有系统"等特征的翻译退潮,代之以直译的方法翻译西方名著,翻译风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林纾以180多部“林译小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国人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域外艺术园地,第一次实现了中外文学大规模交流,而且以其译作的序、跋等形式,阐发自己在西方文学启发下所形成的新的文学观念,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具体小说理论分析,阐述他的文学业绩对我国五四新文学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其译作推进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的进程.林译小说恰似一扇洞开的窗牖,国人首次从此洞悉西方世界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整整一代人,中国新文化的诞生,林纾实乃其先驱.  相似文献   

6.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林纾在清末民初翻译了西洋小说189种,把外国文学大规模移植到中国来,促成了中国文学的巨变。通过研究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个案,探讨了其翻译对传播新文学事业带来的特殊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林纾仿效西方文学的尝试,对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代翻译家林纾,以独特的翻译方式、多产的译作、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译坛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他的译本绝大部分都是最早的中译本。林译小说虽有删改、增补、误译等缺憾,但仍给晚清的文学观念带来了变化,为中国文学向外国文学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窗口。林纾本人对于小说技巧的探索以及他的译作本身无疑对其同时代及以后的“五四”新文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文学翻译的第一人,林纾所要承担的重任是如何沟通东西方不同的伦理道德,使普通中国读 者也能接受西方文学作品中所透露的迥异于当时的异域文化。他对许多西方名著进行了有意识的中国化道德解 读,把西方的情性成功地转化为国人熟悉的伦理情感模式。这样,在叙事姿态和接受心理两个层面上,有效地践行 了对西方小说伦理观的转移和置换。这种有意识的误译现象,可以说是林纾为缓解西方小说中蕴含的中西文化价 值观念差异的一种努力。作者就林纾的文学翻译特点作一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0.
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埃文·佐哈尔认为在世界文化这个"大多元系统"内,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本民族文化在这个系统内所处的地位及其内部系统结构有密切关系.他把翻译放入了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进行考察,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也使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彰显.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借鉴特拉维夫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林纾和林译小说进行了重新审视,分析了林纾的翻译价值,并揭示了异化与归化并用的翻译策略是林译小说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诸多名家之口,证实林纾是近代历史上译介西方文学成就最高的人;指出林纾相比翻译家的头街,他更愿意以古文家自居。史料证明,林纾创作古文非常认真,而翻译极其追求速度,其古文的功底给翻译带来了奇特的效果。认为,他最早发现西方文学的价值并引进西学,之后又与以西学否定传统文学的激进派展开论战,是一个总想当保守派的革新派。  相似文献   

12.
林纾的成就除了众所周知的古文创作与文学翻译之外,尚有二十余部文史类选本存世,且皆有评注。就编选动因而言,林纾系列选本除了力延古文之一线以外,也有清末出版业尤其是商务印书馆的商业考量,以及新式教育下教材热的积极推动;就选本批评而言,独特的文本呈现、古文观念的显化以及评点实践的多元是其主要特征。显然,在清末民初的选本热潮中,林纾凭借大量的编选实践又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选评家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林纾的小说翻译影响之大可谓空前。大量的小说翻译实践使林纾形成了特色鲜明、自成一体的翻译小说话语系统。当然,林译小说的话语系统不是单一的话语形式,而是一种多维的"话语"形式,其中林纾的序跋话语、译本书名话语和译文文本话语极富特色,是构成其话语系统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14.
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诗学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使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外国文学作品,译者常常需要对原文作些改动,以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诗学要求。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照《黑奴吁天录》原著和林纾译本中运用增补、省略、缩写和改写等译法,探讨译文如何符合该时代的主流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体探讨庞德和林纾翻译个案独特的特点,将这种不懂翻译的原文、译作类似创作的翻译现象界定为庞德/林纾现象。从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理论入手,认为庞德与林纾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翻译,在此基础上对庞、林两人的翻译方法及其译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他们的译作具有翻译方法和翻译媒介独特、译作影响巨大等共同的特点。进而提出应该正视翻译中的庞德/林纾现象,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梳理,探索两人翻译的秘诀。  相似文献   

16.
从胡庚申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系统地解读林纾的翻译特色。借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就林纾对内对外的适应、选择进行介绍和阐释。就内而言,分析林纾如何在低级需要、高级需要和能力层面进行选择性适应;就外而言,重点讨论林纾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社会、时代需求和民众需求并选择翻译。以期对林纾的翻译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为翻译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林纾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在近代文学领域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学界对林纾的译作历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为从目标语文化角度、接受者角度、译者动机角度等方面来解读林纾及其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林纾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去年的林纾研究,有旧的热点(翻译),有新的景观。令人欣喜的是,林纾研究的阵地得到了拓展,福建俨然成为林纾研究的"大本营"。解决研究比例上的失衡,林纾研究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