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闻采访本身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对采访活动主体(即记者)的心理研究与对采访对象心理研究同等重要。了解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了解记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采访效率、搞好新闻报道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隐性采访的概念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比较青睐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新闻记者在采访时隐去记者的身份,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新闻采访活动,称之隐性采访。这种新闻形式新颖多样、内容鲜活独特而倍受受众的喜爱。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过程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为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涉入式采访和实验式采访。偷拍偷录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地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比如暗访消费者的投诉经历。涉入式采访是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  相似文献   

3.
姚明是"被退役"的,让姚明"被"退役的是美国媒体及记者,是他们根据事实和推理在姚明宣布退役前抢发了"姚明退役"的新闻。中国媒体及记者由于立场与美国媒体迥异,回避了"姚明退役"的首发新闻。"姚明退役"的新闻,折射出的是中国记者违背"记者不应与采访对象做朋友"这一新闻伦理,以及中国媒体习惯于误读"公众利益",进而导致中国媒体在"姚明退役"首发新闻上的失语。  相似文献   

4.
曹劲松 《金陵瞭望》2008,(22):48-4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变革。2008年10月17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537号令,对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实施了新的条例,进一步向外国记者提供采访方便,促进国际交往和信息传播,充分显示出我国政府的开放、自信与包容。今年11月3日至6日,由联合国人居署发起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在南京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5.
新闻作品的产生与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记者面对芜杂的客观事实,分辨出沙石与真金,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可以帮助记者确定报道对象,正确利用采访时间和空间,捕捉受众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学习思维方式,积极驾驭思维方式,以指导采访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常常出现矛盾,有时会产生冲突,甚至“对簿公堂”。我们只有从中找到新闻采访活动遭到拒绝的原因,寻求解决矛盾冲突的对策,才能更好的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之侵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 ,是指在秘密状态下 ,被采访对象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记者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 ,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 ,或者以其他方式 ,获取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由于有价值的信息的稀缺和追求新闻的纪实性 ,新闻业者偶然或经常采用隐蔽的形式来获取新闻 ,引发了许多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采访的成功与否 ,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新闻是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因此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采访成功的重要因素 ;采访是一门交谈的艺术 ,记者必须运用采访技巧 ,善于把握关键环节 ;另外 ,记者还要有渊博的知识 ,强健的体魄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 ,这些新闻素养 ,对新闻采访的成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作为一种交往行为的采访刘勇如果把新闻采访放在认识论领域来审视,首先就要肯定采访是一种认知行为。记者只有通过采访才能获取对采访对象的基本认识,获取写作的第一手材料,这已是一般的新闻理论研究早已论述清楚了的。如若换一个思考角度,把采访当作一种特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中的几种心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活动。在直接的面对面的采访活动中,记者应遵循心理学的认知规律,调节双方的心理状态,采用得体的适当的态度和方法,以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  相似文献   

11.
范长江西北采访是否存在“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的目的,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同意见。争论关系到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评价问题。在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所形成的新闻文本中,有大量的对其新闻目的直接表述的文字,足证这一新闻目的的存在。否定论者提出的几个论据及其论证,都缺少推翻这一新闻目的存在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中国新闻界全才"的民国时期名记者邵飘萍,凭其自办、与人合办或被聘担任特派记者的新闻媒体,出于"以新闻救国、以新闻替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的敬业献身精神,兼因在日本学习法律、政治的学科背景,在法制新闻报道领域留下可资品鉴的法制新闻采访经验和大量渗透着法律精神的经典力作;他以真相为筋骨、以法律为灵魂,大胆质疑中国最高当权者内外政策的合法性,指斥外国列强损害中国主权/蹂躏中国人民的罪行,执著践行"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以法律审视新闻事业"等新闻思想;从其娴熟的新闻素养、深厚的法律功底和超然的政治灵气中可以进一步体悟新闻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全国各界都在关注全球金融风暴,国家出台各种政策积极应对全球金融风暴,专家学者在深刻分析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利害影响,公司企业在感受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直至公司职员都体会到全球金融风暴给个人生活带来不便的影响。新华社主任记者张崇防博士从事新闻报道多年,对这次全球金融风暴非常敏感,掌握的相关信息非常丰富,也报道了相关的一些信息。读者非常关注从新闻记者的视角怎样看这次全球金融风暴。2008年11月20日下午,就从新闻记者的视角怎样看这次全球金融风暴、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球金融风暴对高校的影响,怎样做好新闻记者等问题进行访谈,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如何从大量材料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不仅是记者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一种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能够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发现和及时辨别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和能力。该文对新闻敏感的涵义、作用及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新闻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报人、政论家,胡适有着比较丰富的新闻思想,新闻伦理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新闻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报刊或报人应该容忍,应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独立精神.容忍主要指容纳异议,胡适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呼唤体现在他强调报刊或报人应调查和研究社会问题,他认为独立精神需要”独立的政论家”及其”言论事业”来落实.  相似文献   

16.
邵飘萍是"五四"时期著名报人,其新闻思想在当时报人中颇具代表性。邵飘萍新闻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他所处的时代思潮动荡、媒介之力量萌生有关,也与邵氏的个人秉性、丰富的新闻实践经历、对西方新闻思想的接受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新闻从业人员中 ,当代的“世界第一女记者”奥丽亚娜·法拉奇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她对传统的客观报道和写作方式进行了大胆革新和成功实践 ,形成其独特的“法拉奇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凸现了“记者主体意识”。这对于我国如何改革显得相对单调和沉闷的新闻报道和写作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于右任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他的新闻思想具体包括:报纸兼具革命喉舌与民众喉舌的双重功能观,首重社评的言论观,德才兼备的新闻人才观。在新闻业务方面,于右任认为报纸要重视记者队伍的建设、重视外电翻译与国际新闻报道、重视报纸的经济属性、要有丰富多样的专栏形式。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治家,他从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形成了泽被后世的编辑思想:创新精神;立足现实,与时俱进;雅俗共赏,力求精警.  相似文献   

20.
范国禄一生以诗为业,性喜交游。其《十山楼稿》60卷,大部分是赠答酬唱和纪游抒怀之作,也是其雅集酬唱、文酒交游的实录。在其诗酒唱和的雅集圈子里,不乏文坛领袖、诗家宗主,如钱谦益、王士禛、陈维崧、孔尚任等。范国禄峻洁之品格、横溢之才华,在交游唱和中得到了好友的一致赞许,纷纷著诗称颂。其中王士禛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只属扬州范十山”,更是海内相传。研究和考察范氏卷稿以及交游纪录,以探析范国禄的个性品格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