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追求的和谐理念,特色独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的自知之明,以彰显超验精神和终极关怀;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类同根同源,理应爱人如己,以彰显普善和博爱精神;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2.
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香格里拉文化整体把握与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是香格里拉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而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中心线索,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两个方面提出创建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制度选择与方略。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的热点问题。伊斯兰教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关于宗教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二是关于伊斯兰教和谐思想内容的阐释;三是伊斯兰教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而不是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广东的;广东的伊斯兰教与当时当地政府和谐相处,没有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广东的伊斯兰教与其他四大宗教也是和谐相处,没有发生过宗教矛盾和纠纷,伊斯兰教内部也没有教派纠纷,更没有教派对立;广东的伊斯兰教在经学思想建设上有自己的特色;广东的伊斯兰教在解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有自己的特色;广东的清真美食也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和谐教育是人类教育的理想和追求;追求人的和谐,是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艺术院校实现和谐教育,必须多管齐下,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学生"文"与"技"的和谐、人格的和谐、心理的和谐和学校管理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发生学角度展现"和谐"在哲学史上的原貌,集中探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和谐思想.从内容看,和谐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三方面和谐互为层进关系,家庭生活是贯穿其中的关键:家庭是培育身心和谐的摇篮;是人与人和谐的最初训练场;并保证了从人和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此相应地,儒家有三个主要的致和之道:诚,身心和谐的保证者;孝与礼,完成人与人的和谐;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四个方面的和谐,论证了和谐文化的内在本质、主要内涵、功能体现与文化状态,并从既有文化状态与生成文化过程两个方面,论证了两种文化的辩证关系与互动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构建和谐文化所需要注意并付诸实践的几个重要问题,其中特别指出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可用资源.  相似文献   

8.
超越与和谐--老子玄同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五千言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道论 ,另一部分是论述如何消除异化 ,超越现实 ,寻求和谐 ,这就是玄同论。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超越和寻求三个方面的和谐 :( 1 )超越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 ,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2 )超越世俗的价值观 ,寻求人自身的和谐 ;( 3)超越世俗的有为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包括外在的现实和谐与内在的人性和谐两个方面。目前人们讨论得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而忽视了内在和谐的建构。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外在和谐的根据。人只有在自身内部生成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完成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才能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对象化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0.
略论城市和谐交通及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市交通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人与交通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因此,城市交通也应该按照和谐社会的理念、标准和要求,发展和谐交通。城市和谐交通发展要坚持“人本位”和“生态本位”和谐统一的价值指导原则。在这两个价值原则指导下,城市和谐交通发展,一方面,要结合城市实际,构建适应各个城市特点的和谐交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规划与城市交通需求相适应的分层次的城市交通体系,实现城市内交通体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和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文化问题,而宗教文化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智慧.基督教凸显人类中心论,伊斯兰教强调人类代治论,佛教强调主客交融、天人合一论.要解决当今的生态环境危机,不仅需要从技术上拯救自然,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人类敬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鉴于此,在生态环境语境下辩证厘清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自然观,挖掘宗教自然观中的生态智慧,有益于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强调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天和、人和是道儒两家都重视的。但就它们的逻辑排列而言,道儒两家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儒家强调人和,依据社会的需要来营建社会的和谐,其具体操作就是依据血缘亲疏关系的仁来决定具体行为的内涵的方法,结果是对人自身和谐的忽视,造成社会与个人的分裂,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投入多而结果少;道家则从公平的不仁切入,不偏于个人的欲望,不偏于人际关系中的自己,不偏于人是万物关系的一部分的定位,从个人到社会他人,从内在本性到外在要求,依归自然无为的轨道,不仅强调社会的和谐在个人的和谐,个人的和谐在内心的和谐,而且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只能在他者价值的实现中才能得到保证,这既为营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打牢基础的参考,也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揭示了俭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明的冲突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其实,被亨廷顿--度视作对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形成挑战的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本同属西方所称的"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伊斯兰教以其平和性、实践性和无原罪说等特征对世界文明和思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即使象伊斯兰教中的"吉哈德"和妇女地位等问题也存在着进一步理清的余地.只要努力相互理解和尊重,人们是可以跨过文化的鸿沟的.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诗人的自然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承传《风》《骚》及汉魏六朝文学的自然生态意识,同时由于受本朝儒、释、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以及唐人投笔从戎的边塞生活,官吏贬谪地方的特殊身世等因素,唐代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达到了天人合一、空前融洽的地步。唐代诗人与草木虫鱼等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诗歌世界,主要表现在十大方面,即:(一)与物谐乐;(二)以物为友;(三)颂物以美;(四)感物惠德;(五)赏物生趣;(六)悲物悯人;(七)由物悟理;(八)托物寄怀;(九)假物以讽;(十)护物有责。唐诗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是唐诗精神的有力体现,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之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与云南回族社团出现的适应华夏文化的潮流相平行 ,清季的回回宗教知识界中也出现了以理性态度来理解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学术探讨。在比较伊斯兰教和释、道宗教的汉文著述活动中 ,回回学者在捍卫伊斯兰教教义的同时 ,也分析了它们之间宗教思想文化的异同以及相互吸纳和排斥关系。  相似文献   

16.
被冠为"宋代韩愈"的儒宗欧阳修,在对佛教的态度上跟韩愈一样力主排佛。但是在细读其诗歌文本时考见其是北宋士大夫"外儒内佛"的典型代表。他外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风范,内含远离尘俗修真养性的佛禅心境。文章从欧阳修的禅僧交游诗、寺院诗、禅理诗三个角度对欧阳修宽容乃至亲近佛教的情况展开论述:一是从禅僧交游诗中隐现仕与隐的矛盾态度,二是寺院诗中展现出诗人心路历程的轨迹,三是以禅境入诗境的禅理诗显现诗禅互融后的诗情禅意。通过细读分析欧阳修的诗歌文本,全面展现其"有心排佛境归属,无意参禅心结缘"的精神历程,有助于人们了解欧阳修反佛与崇佛之关系,认识欧阳修作为儒宗的佛禅因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也必然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精神。中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基础上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摄,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也是折射中国佛教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这一特定艺术折射出中国佛教的主要精神,即圆融无碍的精神、宗法伦理的精神、男女同尊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佛教伦理本质上是“和”的伦理,和谐在佛教生命伦理思想中处于重要地位,佛教伦理以缘起论为其道德哲学基础,以心灵的道德和谐为根本,由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社会关系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存在方式的不同,表现为人与人的道德和谐、人与自然的道德和谐,其内在的生命伦理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构成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建构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王岱舆在阐释伊斯兰教时,对佛教中与伊斯兰教相冲突的地方进行了批判。他对佛教本体论、佛教人性论、佛教伦理观、佛教中的偶像崇拜行为进行了批判。王岱舆还批判了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观念,并依据伊斯兰教原则,提出了自己的“三世”思想。王岱舆批判佛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之间的比较来阐释和宣传伊斯兰教,并以此来表明伊斯兰教的优越性。王岱舆对佛教的批判,打破了伊斯兰教与儒、释、道等思想长期隔阂的历史,在回族思想史上出现了短暂的“四教”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