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红这位才女之所以能被鲁迅先生誉为比谁都更有前途的作家,那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慧眼敏锐地看到了她的笔致放射着的异彩。虽然这“彩”还未能尽放,但那“异”确是独具的。别林斯基说得好:“每个伟大诗人的创作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创的世界。”老托尔斯泰说得更亲切:“实际上,当我们阅读或思考一个新作家的一部艺术作品的时候,在我们心里产生的一个主要问题经常是这样的:‘喂,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呀?你在哪一点上跟我所认识的人有所区别?关于应当怎样看待生活这一点,你能够对我说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呢?’”(转引自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独创”、“新鲜”,正是肖红所追求并且达到了的。有人说肖红不是小说家,具散文家  相似文献   

2.
论革命文学转型背景下的左翼启蒙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左翼启蒙派是指在五四启蒙思潮与鲁迅精神与创作影响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中仍然坚守五四启蒙话语,重视文学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批判功能,显示出与左翼功利派文艺观念迥然不同的理论品格与创作倾向。这一派系在左联后期开始萌生,分别在1940年代的解放区和国统区形成气象,但随后在革命文学向工农兵文学全面转型的过程中遭到"规训与惩罚"而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3.
塑造典型形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要求和最高目标。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作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的柳青的创作则不难看出 ,虽然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典型形象塑造的理论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 ,但由于自身和时代的原因 ,他在运用这种理论来塑造人物形象时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和失误。这就使他的作品中的人物 ,特别是精心加以塑造的梁生宝形象没有真正达到典型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前苏联文学总体拥护的同时 ,对待具体创作、具体流派上又呈现出复杂的态度。在理智层面上 ,他认为前苏联文学为建立中国无产阶级文学所必需 ;在感情层面上 ,他对“同路人”文学的艺术性情有独钟 ,尽管对其思想倾向亦不乏批评。他从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卢那察尔斯基那里 ,而不是从列宁、斯大林和其他正统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那里接受了无产阶级文艺理论。鲁迅的文艺思想更接近恩格斯 ,而与列宁有疏离之处。鲁迅是从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那里迫近并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模式与苏联、西方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宁之后,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逐渐分化为不同的流派和学派。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言,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三大学派或模式:苏联(本文均指前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6.
创作个性问题,实质上探讨的正是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人的本体,作家人审美创造的心理奥秘以及通过这种审美心理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感知和表现;是探索和阐释文学的本质和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中西创作个性理论的特征创作个性作为文学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是到现代才产生的,但其思想萌芽却可以上溯到古代。在中国,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命题,可能是最早的比较详备的关于作家审美主体(心胸)的论述。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审美观者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超越自己的生理欲望,从而使精神获得解放,得到创造的自由和创造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张虞 《北方论丛》2007,(1):40-43
作家的艺术生命与创作的价值在于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但是在解放区文学里,存在着消泯作家个性的同化力量,使很多作家丧失了个性。而丁玲却坚持了自己一贯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创作原则。本文着重阐释了她此时创作的鲜明个性,分析了形成此种创作个性的原因,并对其创作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近几年的文艺学研究中,新的方法不断被引入,文学新潮迭起.新的文学研究的实践向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课题,譬如: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借鉴国外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同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的关系,就是当前文艺学研究频繁涉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个问题上,少数同志或者模糊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庸俗社会学的原则界限,或者在采用新方法进行文学研究时,把马克思主义"干脆抛在一旁",不同程度地低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就这种理论动向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0,(5)
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外源性成因是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准确地说,左翼文学在历史文化意识、艺术创作理念、主题话语诉求和审美精神气质上更多地受益于马雅可夫斯基及其创作。在作家的创作价值立场或身份认同、角色认定上,左翼作家群体与马雅可夫斯基具有明显的精神契合性;马雅可夫斯基诗作的主题话语是"革命",左翼文学所倡导的"革命文学"亦可视为马雅可夫斯基式"革命"文学的创造性重构;马雅可夫斯基作品的大众化取向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现代性信念"的审美转述,从文学大众化中寻求"现代性"精神也是左翼文学的基本创作诉求;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除了雄壮豪迈的主旋律之外,还存在着柔弱感伤的音调",左翼文学在为暴风骤雨的时代倾情歌唱的同时,也留下了知识分子自我"柔弱感伤的音调"的心灵记录。  相似文献   

10.
冯雪峰文艺理论的背景和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冯雪峰文艺理论的背景 :上一世纪 30到 4 0年代 ,中国现代革命文艺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标志着革命文艺思潮从知识分子的思潮变为政治家的思潮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变成了一种建设政治性文艺的理论。但鲁迅文艺思想继续产生影响 ,表现着它特有的生命力。革命文学内部因此发生了一场持久的论战。下篇论述冯雪峰文艺理论的内在矛盾 :作为中国现代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 ,冯雪峰的理论深刻地、独特地反映着这场论战。它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并因此认为文学应该把生活政治化 ,即在实际上主张一种政治化的现实主义 ,政治化的文学 ;但又认为在实践的政治面前 ,现实主义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品格 ,文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品格。正是这构成了它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开始到现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术语,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联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从特拉西发明的语言符号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从前苏联意识形态文论到中国意识形态文论,又从意识形态文论到审美意识形态文论,就是关于意识形态与文学的一种知识谱系发展过程.对意识形态这一术语作一个谱系学的考察,有助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有利于对当前文学状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韩清玉 《齐鲁学刊》2012,(3):156-160
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人学论"、艺术生产论等理论形态的形成与论争,体现出审美特性的凸显和人文精神的复归两大特征。这些特征为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参照;所留存的理论缺口和对时代吁求的体认偏差,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茅盾堪称双璧。他们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同时又都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他们既以自己的创作为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为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又用他们的文艺批评理论和实践指导创作,培育新人,为中国新文学园地百花争妍的局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拟从这两位伟大作家兼文艺批评家的文艺批评理论和实践中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研究者对于现代作家作品的诠释,暗含了四种知识谱系的对话关系,即受到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想影响而致力于"人的文学"的一脉,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评价标尺的一脉,海外汉学界以之为"中国"图景的外缘观察方式,以及既作为精神资源又作为创作材料、影响复杂的民间文艺。对于赵树理而言,最后一点是决定性的。以赵树理20世纪40-60年代的接受情况为典型个案,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知识谱系之间的微妙对话,为深化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创作主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简单、机械和庸俗的倾向。这就是在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地再现、反映现实生活时,往往忽视创作主体的作用,忽视文学的创造特性,把文学看成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摹仿和机械反映。这样的理解不仅与文学本身的特性相悖,而且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相违。  相似文献   

16.
创作个性与人物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个性与人物个性陈宪年创作个性是一种审美个性,是作家反映、认识生活的独特方式,是他们特有的心理体验和思维运行方式。创作个性总是要或鲜明、或强烈、或突出地体现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在抒情作品中,作家创作个性以其新颖、深刻的思想感情贯注于生动形象的诗歌意...  相似文献   

17.
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初十几年时间里最主要的组织文学生产的平台,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输入与传播,主要也是由身处文学社团之中的理论家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社团,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这一传统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理论生产方式及文学观念通过社团传播这一途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早期形态及理论品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多采取论战性的姿态与论争性的理论形态,许多文章文风生动活泼,与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批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影响力;与此同时,社团传播也使得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系统性、学理性及理论深度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同时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作知识谱系学的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中,也有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两种主要的文学现.如何认识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在新时代汲取其理论资源,建设当下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五四新文学运动与1928年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关系,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两个主要理论与实践的资源中的有益的东西,在科学发展现指导下,解决好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时期文学已经走过了十年光辉的历程,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和研究工作者们正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总结新时期文学十年的经验。但从创作方法和创作流派方面来研究新时期文学的则还很少,我想从这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一、传播科学文艺理论的杰出人才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先驱者之一。由于他兼备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双重素质,有着对俄苏文艺的深厚修养,加之他独特的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使他成为了在30年代初期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的革命文学翻译到我国国内来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不仅如此,他还在国民党大搞白色恐怖的环境中,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参加当时尖锐激烈的文艺论争。他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并肩战斗,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为武器,排云拨雾,为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指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