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倡导人文关怀,为关注农民工精神生活奠定思想基础;消除制度阻隔,为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提供制度保障;改进服务形式,为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创造基本条件;提升主体素质,为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增添素质动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如何对待进城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劳动就业现状和工作生活环境的描述,分析了进城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原因,建议通过建立维权体系,从法律制度上确保农民工的权益;改革工会运行机制,依靠组织力量调整劳资关系,维护农民工权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改变农民职业技术结构,增强他们在城市的自我生存能力;允许农民工参与城市民主政治建设,改变城市政治力量构成,畅通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参保率低、退保率高。这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应当从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及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等方面来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基本上处于缺失状况,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对策首先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其次,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最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成为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桥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以农民工自身的意愿为重要依据,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加强有关立法,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建立统一、开放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提供宏观思路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已经成为农民工和产业工人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城愿望,陷入了目前的制度框架下的困境。只有从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提升素质和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层面进行改革,才能较为全面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城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在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素质低、技能差、不能较好融入城市等问题.重庆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农民工的素质提升问题已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结合点与难点.基于农民工素质提升问题,从健全法制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教育内容、加强服务引导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从法律视角农民工权益受损的问题,指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加强相关立法,完善劳动法等现行法律制度以及严格执法。而从农民工本身而言,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懂得并勇于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城市农民工休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农民工作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新生社会群体,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社会各界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主要是从就业、生活保障及教育培训等方面考虑,却极少关注他们的休闲生活,使得城市农民工的休闲活动种类少、层次低,休闲生活质量不高。通过分析农民工休闲活动的现状及原因,就如何改进城市农民工休闲活动提出了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休闲活动的支持;全社会加强对农民工休闲问题的关注;旅游企业设计农民工专项休闲产品;建立农民工工会并发挥其作用;培养农民工科学的休闲观;重视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文章认为,目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建立农民工社保的问题上存在顾虑;制度上的城乡分割状况;一些民营企业参保不积极;农民工个人对参保缺乏积极性;城镇社会保险门槛高,操作缺乏灵活性;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短视.针对这些原因,文章提出了七点建议:让地方政府同企业一起承担义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设计出一套统一完善、各省统筹的保障制度;实行"完全积累型","低缴赍低待遇","多层次广覆盖"政策,并作为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基石.等七点建议;对农民工的个人养老储蓄实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个人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如何让这些劳动力很好地融入城市,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重点从市场、政府制度、农民工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着重从市场改革、就业制度创新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1.
论农民工融入城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有关方面对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日益重视,但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有效促进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根本保证;强化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观能动性等基本对策,有效促进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90后”农民工具有自身特点,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使他们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素养,尽快融入城市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政府、企业、学校及社会其他机构,从政策层面到用工制度到培训网络再到培训课程和方法,都必须要各尽其责,通力合作。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元办学、面向社会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是90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养与提升的战略角度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对国民幸福感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要和谐,首先必须实现人的和谐。农民工作为连接城 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的纽带,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本文以农民工幸福感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当代中国农民工的幸福感,从社会和农民工自身二维视角探讨影响农民工 幸福感的原因。其中,主观原因主要是自我认同度低、缺乏归属感、存在攀比心理等,客观原因主要是待遇低、欠薪严 重、维权艰难、子女入学难、赡养父母等。要提升农民工的幸福感,需要内部发力、外部助力共同作用,通过改变农民 工心态、加大教育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提升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2427份农民工微观调查数据,构建系统全面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OLS回归、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心理健康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在不同的分位点,心理健康对城市融入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此外,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父母随迁状况、家庭中在外一起务工人数等控制变量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产生显著影响。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关注、重视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保障措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不同融入度的农民工,差异化制定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措施,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包括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两个方面.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具有多元性,除了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上学难"外,还体现在流动儿童聚集地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分布不一致性、流动儿童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农民工在城市较差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短期内无法结束其留守状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教育与技能水平决定了其工资报酬水平,但目前农民工整体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低,大多数未受过职业技术培训,且对今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不高.本文针对以上问提出了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很大的必要性。首先,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其权益维护的必要前提;其次,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适应机械整合向有机整合转变的需要;再次,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适应政府从行政整合向法律整合转变的需要;第四,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自我规制其社会失范行为的需要。普法是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农民工普法要构建普法主体的多元性,体现普法内容的针对性,着眼于普法形式的实效性,在培养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同时,兼顾农民工公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的世纪,也是大量农民工市民化的世纪。如何适应宏大的城市化运动,始终站在历史的高度,在发展中统筹城乡居民群体的权益,提升全体居民包括农民工的福祉,增强这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幸福感,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界定了农民工幸福感研究的相关概念,从薪酬待遇、身份地位、权益保护、教育培训、精神需求、体质体能、婚姻家庭等方面探索了农民工幸福感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而提升农民工幸福感的路径选择,则应着重在创新服务管理理念、完善政策制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剧增,其内部的收入差距现象也逐渐出现。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取Oaxaca-Blinder分解和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探究了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发现相对于性别、年龄等其他变量而言,教育对流动人口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最大,表现为教育的价格效应与结构效应都扩大了收入差距,且前者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体现在第90分位点,暗含着城乡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主要由教育的高回报率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按照不同年份、年龄以及地区进行划分后的结果各异,但是教育价格效应依然较大。这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发生扭曲的结果只是使得城镇常住人口获得更多了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了更多教育。城镇常住人口具有更强的社会网络和城乡教育资源是发生扭曲的并列原因。基于此结果,政府应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大扶持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农村流动人口也应通过职业培训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09年福建省X市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表达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表达意愿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且女性的政治表达意愿高于男性;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资本和社会化经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表达意愿;高中教育程度的男性农民工更难具有政治表达意愿,而劳动合同则有助于其政治参与意愿的形成;女性农民工政治表达意愿形成的障碍则来自城市经历的增加,而社会网络规模和市民网络规模的扩大均能够有效提升女性农民工的政治表达意愿。  相似文献   

20.
苏南地区农民工同城待遇问题研究——以苏州市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大多数进城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的福利与公共资源分配体系中,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融合也存在很大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遭受的社会排斥问题明显存在。通过对苏州地区农民工的实地调查,从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社会关系、子女教育等方面对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同城待遇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城市中农民工群体同城待遇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