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续上期) 4、台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自2002年之后的几年,台当局的“文建会”、“经济部”、“台北故宫”和“工业局”等部门针对不同类型之文化创意产业,就人才培育、研究发展、信息整合、财务资助、空间提供、产学合作接口、营销推广、租税减免等,陆续推出了整合机制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1995年台湾地区的文化学者在“文化产业研讨会”中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构想。2002年5月台当局“行政院”出台“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确定了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双主轴发展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列为重点。希望通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转型,救济虚弱的文化产业、增加就业率。  相似文献   

3.
因应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社会历史语境,我国台湾地区于新世纪之初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政策范畴,并纳入地区总体发展框架,藉由文化经济、美学经济、体验经济的推动,谋求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国际文化形象的提升。其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随着外部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动和文创产业发展的实际而不断的调适、整合,既有延续又有突破。台湾文创政策发展的过程,也是台湾对文创产业认识逐步深化、扩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和“创意”,通过对相关文化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创造出新增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思想指导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规划,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而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又能共同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树立。  相似文献   

5.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文化一脉相传。由于特殊区位的存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对两岸文化创意产业有特别的影响,进而产生经济和产业的互补。文章分析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探讨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提出打造共同化礼俗互动模式、深入分析闽台民间文化内涵、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以民间力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建议,对推动两岸合作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三个学术概念名词的使用,专家和学者们各持己见。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梳理,比较其优缺异同,得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将长期共存,但新生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最终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学术概念名词也会被广泛接受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语境中,“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三个文化新产业类型命名的使用正处于一种比较微妙的状态,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各持己见、各喜所好,以至于这方面研究在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同时又造成了相当的学术混乱.虽然,这中间也不乏学者在对其进行内涵区分的工作上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并企图完成命名整合的学术使命,但总体上还是不尽如人意,文化新产业类型命名的分野成为事实.文章从这三个命名渊源的梳理出发,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异同,得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将长期共存,但新生的“文化创意产业”命名最终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也会被广泛接受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陈小平  何清湖 《学术论坛》2012,35(12):125-129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我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分析,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重新界定文化创意产业,在厘清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机制基础上,提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方法,并以湖南为例,初步介绍了我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方法应用问题,提出湖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还需要从重视管理体制、创意产业理论研究、人才培育和建立公共发展基金等方面着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并呈现出“创意生活产业”发展迅猛的特点。从与创意生活产业密切相关的“生活创意”视角出发,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要突破发展瓶颈,需要实现发展思路的六大转变:由追求纯文化向追求生活化转变,由少数人创造向多数人参与转变,由工业式管理向文创式管理转变,由关注产品和服务向关注体验转变,由过于注重形式向统筹兼顾内容转变,由繁复管理向创新管理和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旅游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源,而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传承提供新的渠道,二者将在旅游的视角下科学对接,即建设现代型“非遗”创意城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非遗”体验馆、“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文化创意保护区,并对二者的对接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的必然选择。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有机融合催生了创意农业,它运用文化的力量实现乡村农业资源的价值再造和乡村文化的有续传承。台湾创意农业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已经风生水起,显示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而依托强大的市场资源和高速发展的科技水平,大陆的创意农业也已经蔚然成风。两岸创意农业各有优势,应从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与运行机制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创造现代乡村蓬勃发展的生机,为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断裂化”、乡村环境“破败化”、乡村人口“空心化”和乡村精神“衰落化”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征,提炼和总结了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树立文化兴国战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尊重客观规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梯度开发和重点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朝阳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文章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入手,简要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地位与积极意义,重点提出了明确发展规划、打造样板创意城市、拓宽投融资渠道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对全国具有普遍意义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006年我国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名词”之一。这一现象由于2006年12月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举办而达到高峰。特别是把“文化创意产业”写进《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上海市和北京市明确把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正式列为上海和北京的文化发展战略之后,  相似文献   

15.
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战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南京都市圈的经济背景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了南京都市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南京都市圈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提出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应遵循“互补发展、集聚融合”的原则进行合理定位,实现各城市的错位发展:南京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扬州形成文化生活宜养区;马鞍山建设成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区;芜湖作为现代文化娱乐区;镇江则定位于文化旅游区;淮安、巢湖、滁州则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区。  相似文献   

16.
梳理国内外创意产业集聚演化的主要观点:“创意场域”、艺术“自我毁灭”、“创意社群”和“创意城市”;立足于实地调研,剖析上海百家创意产业园区的集聚现状与问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论证的基础上对创意产业集聚演化趋势进行判断:经营良好的品牌类园区有“演化升级”趋势,主要有孵化器、体验终端、社区营造、创意地产、业态融合、主题衍生六类不同的发展走向.仍有相当数量的创意产业园区可能出现“空间固化”和“集聚耗散”的消极走向.当然也存在新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下集聚业态的“潜在进入”倾向.针对不同的集聚演化趋势,提出方向性控制、分类指导和机制创新的进一步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新近兴起的产业门类,将成为甘肃省“6551”文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甘肃省情,分析甘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必须转变已有的经济发展观念,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平台服务和企业扶持等重点环节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促进甘肃数字内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徽州社会科学》2008,(9):58-58
歙县提出“一城九品四区”思路策应“文化产业精品工程”“一城”:整合徽文化各种资源,形成以徽州古城为中心,辐射到相关特色乡镇的文化旅游板块。“九品”:围绕“一城”,塑造九大系列徽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古城风貌文化,整治中和街、打箍井街、瓮城段等古城重点历史文化遗产,修复紫阳书院,恢复古太平桥风貌,凸显古城特色;徽州府衙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为推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重点.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工艺产业律属于其创意产业范畴之内。 2005年6月,据台湾出版的《2004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相关数据显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自2002年推动以来,至2003年,产值(附加价值)已经提高为2,635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630亿元),较2002年大幅增长14.01%,就业人数增长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