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一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经营实践而形成的,既能反映企业经营特色又能发挥自己优势的独特的管理观点。方法和风格。它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微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老子思想长期被人奉为高深的帝王之术,其实也就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思想,因此,我们要酝酿科学而有效的经营哲学是大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寻找智慧和启示的。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经营哲学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万章,以下引此书只注明章数),“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责,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注重道德伦理实践,而且具有表现为理性思维的形上之学。以“道”为理论核心的《老子》哲学就是中国形上学思维的最早表现形式。“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本体。《老子》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是有与无的内在统一,是万物发展的宏观场合。“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关于道家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至今 ,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认为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这一说法值得商榷。道作为一个最高哲学范畴 ,不是道家首先提出来的 ,也不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先秦百家争鸣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问题 ,而非哲学问题 ,道家的政治思想是“德”。《老子》原名不是《道德经》 ,而是《德道经》 ,德是《老子》中最重要的范畴。《黄帝四经》也不是道家经典。只有搞清道家的几个关键问题 ,才能真正促进道家研究 ,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老子从最宏观的哲学视域,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本体,以"道"在自然、社会、人生等领域的展开、体现、运用、实现形式的"德"为核心的道德和谐思想体系,其基本构架是:"道体德用"的道德和谐思维,"守道同德"的道德和谐信念,"依道修德"的道德和谐实践,"道体民本"的道德和谐旨归。由于道德和谐体系的破坏与缺失,导致"违道失德"的种种社会危机乱象,故"尊道贵德"必然成为防范消解社会危机的最佳道德理路。  相似文献   

5.
自然伦理与人文伦理: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论哲学以回归存在之道为根本,认为人类生命之德体现道的本源存在,它须回归于道才能真正实现;孔子为仁之学主张人类生命乃天生具有内在德性的存在,对仁的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德性的实现。老子的伦理向度为自然伦理,孔子的伦理向度为人文论理。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尊道贵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登云 《学术论坛》2007,30(12):22-25
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尤其是对《老子》的思想核心问题的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论辩激烈、见解各异.文章力图从文本的思想结构,深入解剖"道"与"德"的关系,进而从老子的人生实践及其所形成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生观等不同角度,分析老子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真正创作意图,以此揭示《老子》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7.
《老子》从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把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道"的"自然"、"柔弱"、"无为"的本性推广到人类社会,化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为而不争"的为官之德,而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中的"循吏",则可以说是具有《老子》"为而不争"的官德的典范。"道"是万物生发之本,而"为而不争"的道德则是官之所以为官的内在根据。离开了"道"万物会失去生发之活力,而离开了"为而不争"的官德,官员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而走上邪路,社会则陷于不治。《老子》"为而不争"的官德论与司马迁的"循吏"都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子》可以被解读为一部救世之书。《老子》中对"道"与"德"的设置别具深意,它们分别代表了老子救世思想中两种拯救路径。"道"是对那些先知先觉的"个人"实施拯救的理论基础,"德"则为"众生"被圣人施救后的最终归属。两种拯救方式的实现途径分别是"修身成圣"和"小国寡民"。  相似文献   

9.
(一)《老子》一书是由《道》和《德》篇所组成,后世因之称为《道德经》,"道"、"德"是《老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但是《老子》中所谓的"道"、"德"与传统观念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一般所说的'道德'的反面".此语道出了老之之所谓"道"、"德"的特质.在《老子》学说中提出"天法道",因此"天之道"乃是"道"的表现,而与"天之道"相对立的,则有所谓"人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认为,这"人之道"就是《老子》当时"一般所说"的"道","天之道"则是它的反  相似文献   

10.
韩非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对《老子》哲学的吸收和运用。本文以《老子》中的道论、对规律的认识、无为、愚民思想为出发点,浅谈韩非政治思想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浦虹 《学术探索》2013,(9):98-101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的“大地”,之所以成为语言性的“大地”,主要是凭借于语言自身的道说,作为道说的语言开辟道路而成道,然而自身却隐蔽不显,语言开辟道路并呼唤出四方世界。作为四方整体之纯一性的大地与其它三方相互归属、相互游戏。本质的语言即“道说”就是家园,家园作为“道说”聚集着天地人神四方,并且此四方整体的镜子的游戏使人诗意地居住在语言作为家园之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王海明 《阴山学刊》2010,23(3):5-11
伦理学,就其最重要和最完美的部分来说,是如何治国的科学,是治理社会的最高级、最重要、最关键的科学。伦理学,就其全部内容来说,则是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伦理学分为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以及美德伦理学。元伦理学主要通过研究"是与应该"的关系而提出确立道德价值判断之真理和制定优良的道德规范之方法: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制定方法的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主要通过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从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中推导、制定出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规范:规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制定过程的伦理学。美德伦理学主要研究优良道德如何由社会的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美德,从而使优良道德得到实现的途径:美德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实现途径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蓝冰 《阴山学刊》2009,22(4):22-26
陶渊明的隐居和诗作使他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生存、生活和创作,形成了中国士文人“诗意居住”的典型范式,部分地实现了生命的和谐,反映了他的超迈峻洁的人格。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可以探讨出“人类诗意地栖居”这样的内容。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构建了千古不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蒋涛 《学术探索》2012,(6):186-188
"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提出包括"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素质"的课程设计模式、"专业团队+专业教师"的教学团队塑造、"职业能力+企业EAP"使学生提前"上岗"、"课程+干预"创新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等课程改革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对老子以“贵柔”“知白守黑”为代表的行为准则,人们往往给予“消极保守”的评价。其实老子并非真是消极保守、否定进取:其一,“道”本自然,不具备价值判断;其二,“德”存于社会,但人不能做到“立德”,“德”需以“道”为体,才能复归于真德;其三,老子更看重“道”的根源性、统一性、自然性、和谐性,因此万事万物、人的一切言行的正确与否最终都归于“道”的标准。老子哲学的积极本质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罗敏 《学术探索》2013,(3):99-102
1922年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创立的上海大学被誉为“革命的摇篮”、“民族革命运动的核心”。上海大学创办初期一位“半隐身”的特殊中共党员,同时也是资深的国民党人士——邵力子,身兼国共两党党员,作为“联络员”,能将两党致力于办学的人士召集在一起商讨创办这所革命学校。故本文首先展示他参与创办上海大学跌宕起伏的经历,再现他于此初步探索的新式教育理念。本问题的研究,无论对中共党史,抑或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又变成了一个动词性概念。其含义是:在伦理阶段,自然保持着道的素朴的真理本性;在教化阶段,自然之"道"异化为"德"与"无德";在道德阶段,自然之道回复其至善的本性,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善是什么”的问题一直缠绕着富于哲思的伦理学家们,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给出了关于“善”的定义,但是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全面准确的概括和表达出究竞什么是善。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也从探讨“善是什么”的问题出发,试图找到善的定义。但是在经过详细阐发与分析,并批判地指出自然主义学家们所犯的谬误后,得出“善是不可定义的”的结论,从而开辟了“元伦理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元初的新安理学家以宗朱为特征。他们奉朱熹之说为圭臬,做了大量的理学义理普及与文献整理工作,陈栎、胡一桂、胡炳文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唯知株守朱学常常会产生流弊,使朱学流为训诂之学。以朱升、郑玉、赵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开始寻求突破,从而使新安理学出现了“和会朱陆”的转向。朱升以“尊德性”统摄“道问学”,郑玉力倡朱陆之同,而赵则认为朱陆“早异晚同”。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和会朱陆”思想,其实就是想用陆氏“发明本心”的思路来纠正宗朱学者偏执于语言训诂的流弊。  相似文献   

20.
"和"与"分"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在政治生活中,"和"可具体化为"人和"、"政和"与"共和","分"可操作化为"名分"、"职分"等。"和"、"分"看似一对相对立的范畴,实则彼此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相似的人性假设以及一致的客观效果。它们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思维理念的集中体现。其内含的真知灼见,对当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